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可樂媽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作家孫雲曉曾在《女孩危機》一書中寫道:
“我發現,很多女孩乖巧、伶俐,成熟較早,但她們的問題也更復雜而隱蔽。男孩的問題是表面的,像一條河;女孩的問題是深層的,像一口井。”
的確,養女方知育兒難。
養育女兒的道路上,我們總是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希望她勇敢,又心疼她吃苦遭罪,希望她走得更遠,但又怕她孤獨無助。
但其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與其殫精竭慮想著如何為女兒掃清一切障礙,倒不如教會她們將磨難變為成功的墊腳石。
早日幫助女孩養成以下4種成長型思維,未來,她們將不再懼怕任何困難。
01
破局思維
一位博主曾遇到過一個女生:
這個女生本科學的是會計,但相比會計,女生真正喜歡的是設計,於是,女生向博主諮詢該怎麼辦。
博主說:“那你就休學一年,重新考一個設計類的本科。”
女孩說:“那不行啊,我都已經20歲了,復讀一年,重考一次本科,畢業都25了,女生25歲找工作、談戀愛都沒優勢了。”
博主又說:“那你就先完成會計的本科,再考個設計類研究生。”
女生又說:“那不行啊,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最難找工作了,現在研究生競爭力還不如本科生呢。”
於是,博主建議女生利用課餘時間接一些設計的活兒,先想辦法畢業,再用設計就業。
女生繼續反駁:“那不行啊,我想去一個穩定一點的大公司,大公司都很看重第一學歷的,我這專業不對口,到那兒肯定就被篩掉了。”
這下子,諮詢徹底陷入了死迴圈。
其實,真正阻礙女生的,並非現實中的困難,而是她內心給自己設的限。
而這,往往跟父母的養育方式脫不了關係。
生活中,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女孩就該聽話、順從,什麼年齡就做什麼年齡的事,最好不要出風頭冒尖等等。
但正是種種的偏見,給女孩套上了沉重的枷鎖,禁錮了她們的思維和認知。
所以,想要女孩擁有“破局思維”,父母首先要做出改變。
從小鼓勵女孩多嘗試、多探索,哪怕“野”一點、“糙”一點也沒關係,不再強調“女孩就要有女孩樣”。
這樣,我們的女孩才能不斷升級思維,勇於突破自己的邊界,這世間也再無能困住她們的局。
02
翻篇思維
腦科學告訴我們:
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管語言,右腦管情緒,而連線左右腦之間的纖維素叫胼胝體。
女性的胼胝體比男性寬三倍左右,這就意味女孩往往更細心、情緒感知力也更強。
此外,女孩大腦的邊緣系統也要比男孩大,這也是為什麼女孩更容易捕捉他人情緒變化的原因。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時,比如,被老師批評了,對男孩來說,可能轉頭就忘了。
但女孩卻會反覆琢磨,直到夜深人靜,一個人躺在床上,腦海裡還在反覆播放著當時糟糕的畫面。
最終,陷入精神內耗的深淵。
心理學家鮑爾斯特曾說:“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精神內耗上,不如找到情緒通關的密碼:
這時,家有女孩的父母可以:
1.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專注當下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創造一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幫助孩子暫時忘卻煩惱。
比如,戶外探險、科學實驗,或者製作手工陶藝等,讓孩子專注於當下的學習中,不再揪著過去不放。
2. 教孩子用旁觀者視角審視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實驗發現:
用第三人稱的方式回憶不好的往事,能夠讓人更加容易接納自己。
當女孩走入情緒的死衚衕時,父母不妨引導他們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這次經歷,幫孩子更加客觀地看待失敗,總結教訓,學會翻篇。
03
遮蔽思維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弗朗西斯·康利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神經科醫生之一,同時,她還是第一個在美國醫學院校的精神科獲得終身職位的女性。
但即便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弗朗西斯依舊會因為他人的評價對自己產生懷疑。
有一次,在手術過程中,一位男同事居高臨下地叫她“甜心”。
當時,她沒有做出回應,但事後,卻一遍遍質疑自己:“別人叫我‘甜心’,是不是意味著我不夠好,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這臺手術?”
後來,卡羅爾發現,弗朗西斯的情況並非個例。
大多數女性,哪怕她們能力出眾、成就甚高,也總是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或看法。
甚至很容易將他人不符合實際的批評當真,從而懷疑自我。
對此,荷蘭暢銷書作家羅伊·馬丁納曾說:
“我生命裡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只有我們不需要外界的讚美時,才會變得自由。”
就像經紀人楊天真。
因為身材不夠纖細,每次出現在鏡頭前,都會有不少網友對她評頭論足。
有人罵她“醜”,讓她“別來找罵了”,還有人嘲諷她“都胖成這樣了,真的好意思出鏡嗎?”
但內心強大的楊天真,卻遮蔽掉了這些惡意的辱罵。她踐行穿衣自由,做大碼女裝品牌,和維秘簽約……一點點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人活一世,沒人能逃得掉他人的指指點點。
家有女孩的我們,一定要儘早讓女兒明白:在這個實力分高低的社會,捂緊耳朵,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04
完成思維
一個在中學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她發現班裡的很多女孩都有以下這幾種行為:
本來想回答一個問題,但怕回答錯誤被同學嘲笑,索性就不舉手了;
本來想參加主持人比賽,但怕被淘汰,最後連名都沒去報……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女孩往往更追求完美。
一項統計了36個國家,超過61000名父母和他們5-12歲孩子的資料顯示:
有超過五分之三的女孩因為社會對每晚的追求而感到壓力重重,還有三分之二的女孩經常因為種種顧慮而不願分享自己的想法。
超過四分之三的父母也察覺到,女孩因為身負追求完美的壓力,比男孩更容易在提出想法時猶豫不決。
但就像有句話說的,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過分追求完美,只會讓我們的女孩徒增煩惱。
程式設計公司的創始人拉什瑪·薩賈尼曾在Ted演講中分享過自己的經歷,曾經的她一直在做政界的幕後工作,但在內心深處,她真正想做的是競選國會議員。
糾結了許久後,她開始決定嘗試看看。
雖然那一次,她輸得一敗塗地,但束縛著她的枷鎖卻好像突然被開啟,她說: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做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不再擔心要做完美的人。”
而這,也是父母應該告訴女孩的。
完成,永遠勝過完美。
世界上根本沒有一蹴而就的完美,所謂成功,也不過是用一次次不完美的完成慢慢堆疊出來的。
只有走到了分岔路,才有資格選擇你真正先走的路。
05
《認知紅利》中有這樣一句話,非常贊同:
“你這輩子的成就,最終能達到多高,是靠你的思維模式支撐起來的。”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就決定了她的人生高度。
擁有成長思維的女孩,堅定、樂觀,不會輕易被他人的看法左右,能夠從每一次失敗中總結教訓,並汲取力量再次出發。
為人父母,我們誰都無法庇佑女孩一輩子。
但我們可以培養她的成長思維,幫助她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從而一次次逆風翻盤。
點亮“在看”,希望我們的女孩都能用新的思維,收穫更廣闊的人生。
-END-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