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IP何以撬動長效品牌增長?混沌學院破紀錄課程拆解方法論

如果說創意是“表”,是錦上添花;那麼營銷就是“裡”,是品牌的戰略根基。
營銷背後的共性和規律,就是營銷方法論。
“可以沒有創意,但不能沒有營銷。”這句話雖然有點過,但也表達了營銷的重要位置。
要想在一個行業走向資深和專業,一套行之有效的營銷方法論必不可少。
例如最近爆火的《哪吒2》雖然吸引了不少品牌借勢營銷,但真正能接住這潑天流量的並不多。
除了在創意層面的匱乏外,更重要的是品牌缺少一套體系來應對這種指數級的熱點,並將其真正轉化為品牌自己的熱度。
幾天前,品哥參加了一場在混沌學院,由蒙牛主辦的品牌營銷課程。蒙牛集團CMO趙興繼親自授課,詳細講解了他們如何巧妙借力《哪吒2》的IP,在春節這一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成功突圍。
儘管品哥無法斷言這套方法論能被其他品牌完全複製,但其中對IP營銷深入淺出的解析,的確為不少品牌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發和借鑑。

開啟現象級爆發的黑箱
策略與思維是底層邏輯
抖音話題曝光量50億+、熱詞觀看人數150億+、品牌官旗自然流量佔比環比提升210%+……這是趙興繼在課程開始時分享的蒙牛“戰績”。不過,令人頗感興趣的不是資料,而是資料背後通常不“可見”的策劃過程。
在這門課程中,蒙牛集團CMO趙興繼幾乎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心得”。儘管乾貨滿滿,資訊量十足,但在品哥看來,“策略與思維”絕對是關鍵點。
“前瞻佈局思維”是蒙牛制勝的底層邏輯之一。提前預判熱點,並不是難事,但如何在海量資訊中真正打撈出讓品牌獲益的觸點卻不易。正如趙興繼所言“營銷最核心的是做洞察,洞察最核心的是前瞻性的洞察。”
蒙牛以「消費趨勢預判+情緒場景錨定」預判先手棋,提前鎖定了今年春節檔的強勢賽道——文娛,同時又結合了文化消費——“過年不看電影,就不算過年”的情緒潮,在《哪吒2》這一大熱點中精準卡位。
然而,成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精準洞察是其一,在內卷市場中拿到“我有,你沒有”的稀缺資源則是其二。這裡不得不提蒙牛在與光線傳媒的長期合作共贏中建立起來的“社會資本”,使其先於不少品牌預定《哪吒2》IP,贏在了“起跑線”上。
這種稀缺資源思維也建立在“快速決策”的基礎上。頂級IP哄搶,只有“唯快不破”的策略才能制勝。但是,“快”絕對不是頭腦一熱,而是考慮了匹配度、長期投資、可持續性等因素做出的,這要求品牌既要有“勇”,也要有“謀”。
藉以“前瞻預判——資源整合——快速評估”的策略邏輯,蒙牛率先建立了在“戰略”層面的先導性,構建起營銷護城河,為品牌層面的執行與落地提供了點對點的“無縫銜接”。

共情與高頻的雙線組合
除了聲量更有價值沉澱
除了決策上的“先人一步”,混沌學院此次課程帶來的另一個啟發是:當面臨巨大的流量,我們如何才能在流量之外,獲得增量價值?
“要沉澱,沉澱核心,沉澱品牌資產,加強國民評價”是蒙牛集團CMO趙興繼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給出的答案。他幾乎事無鉅細地拆解了蒙牛的“實戰工具”——“以點帶線,用線成面”,為我們繪製了這場“戰役”的營銷知識圖景。
“節奏感”強幾乎是蒙牛每一次營銷都能“絲滑”落地的原因。在這一次與《哪吒2》的IP合作中,蒙牛同樣步步為營。從佔位期,到返鄉期、除夕,再到春節假期,每個關鍵時間節點都有“吸睛”的事件。
比如高調官宣,佔位首個身份;線下物料全面鋪開;代言人張若昀、楊紫、檀健次、龔俊下場;拜年紅包搶佔春節熱門應用場景……這些循序漸進的打法,使蒙牛能快速在喧囂的輿論場中立住,並擊穿市場認知。
但是,在熱度持續上升的同時,品牌必須要有冷思考——如何把對IP的熱愛延續到對品牌的熱愛上? 
蒙牛集團CMO趙興繼在課程中分享道“不是為了IP而做IP,而是為了你的營銷目標來做選擇、做決定”。具體來說,透過廣告與《哪吒2》合為一體的電影貼片新模式,以及破億海報緊跟、百億補貼承接,蒙牛持續地夯實其身份,實現了認知的深耕。
在這種策略下,每個節奏點都變成了樂符,迅速匯聚成高頻線譜,讓品牌能夠在消費者的喜愛中迸發出持續的情感共振,將電影的流量持續輸送給品牌,從而讓品牌最終接住這潑天的流量。
當流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品牌必須從短期曝光轉向長期影響。“流量思維可能贏了銷量,輸了品牌”這是一句讓我們警醒的話。畢竟,注意力經濟容易讓品牌失去焦點,在繁雜的市場中自亂陣腳。
破題的辦法則是將IP的核心與品牌的理念深度結合起來。蒙牛抓住的是哪吒這一角色“我命由我不由天”與其品牌“要強精神”的雙方奔赴,使IP流量沉澱為品牌的精神資產,構建可持續的品牌影響力。
可以說,這套方法論的核心,不僅在於流量獲取的技巧,更在於品牌如何透過“點-線-面”策略,從熱點營銷延展至長期價值沉澱,實現品牌的全面突破。

在蒙牛的營銷課程之外
品牌應該所具備的能力
據瞭解,混沌學院當天的直播吸引了超50.7萬人觀看,獲得了逾3.1萬次評論。這些互動也促使品哥捕捉到了一些額外的啟發:從流量思維轉變為價值思維。
IP營銷的確能夠為品牌帶來巨大流量,但流量的本質是短暫的、爆發式的,甚至是稍縱即逝的。品牌不能只停留在短期流量的獲取,而是要思考如何將這份流量轉化為長期價值,讓使用者從“一次關注”變成“長期認同”。
實現流量向價值的轉化,首先依賴於品牌是否能夠成為“使用者洞察型組織”。蒙牛的營銷策略表面上看是對IP資源的高效整合,但其本質依然是對市場和使用者的精準洞察。無論是前瞻性的佈局、對稀缺資源的搶佔,還是高效的決策思維,最終都指向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
因此,一個品牌若想具備長期競爭力,就不能僅僅依賴單一營銷策略,而應當建立系統化的使用者洞察機制,使自身成為真正理解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組織。
在追求流量與增長的過程中,品牌還需要警惕兩個核心問題:
資源分散:品牌營銷的資源有限,過度分散可能導致核心優勢被削弱。相較於“什麼都做一點”,更重要的是精準聚焦,把資源投入到真正能沉澱長期價值的領域。
機會主義:短期的熱點、爆款營銷雖然能帶來一時的曝光,但如果品牌缺乏清晰的長期戰略,僅憑機會主義式的跟風操作,很可能在風潮過去後陷入品牌認知的混亂,甚至削弱使用者的長期信任。
流量只是品牌成長的一個階段,而非終點。真正有競爭力的品牌,能夠在IP營銷的短期紅利之外,建立穩固的長期價值體系。這不僅依賴於精準的使用者洞察,還要求品牌在資源投入上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有的押寶都是“基於過去看未來”到“站在未來某佈局”。歸根結底,品牌的核心能力不在於能否搭上某個流量的快車,而在於能否在短期流量消退後,依然具備持續吸引使用者、創造價值的能力。

*瞭解更多精彩案例,點選下方關注首席品牌官公眾號。
首席品牌官 創立於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長及經驗共享平臺,平臺包括自媒體、社群、培訓和品牌活動

「首席品牌官」自媒體系“CMO 價值營銷自媒體聯盟”發起機構、“公關傳播行業最具影響力原創自媒體”。投稿、內容合作,請聯絡「品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