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研究|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趨勢

對外投資
2023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資(FDI)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其中發達經濟體流入回升,發展中經濟體流入下降。具體來看:分國別,全球前十大FDI目的地中,新加坡、加拿大和德國實現較大增幅;分投資型別,國際專案融資和跨境併購表現疲軟,綠地投資有亮點;分行業,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投資走低,但汽車等製造業和關鍵礦產等全球價值鏈密集型部門出現強勁增長。2023年全球投資政策措施數量與五年平均水平持平,約四分之三對投資者有利,便利化措施和准入審查分別為最主要的對投資者有利和不利的政策,發展中經濟體繼續採取措施吸引投資,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歐美髮達經濟體對外投資政策更加保守。
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流量規模連續兩年下降,但流量和存量仍位居世界前三;綠地投資和跨境併購數量和金額均呈增長態勢。2022年,中國對外金融類直接投資降幅明顯,拖累整體增速;收益再投資佔比近半,債務工具佔比走低;投資區域廣泛,亞洲佔比近七成,中國香港地區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租賃和商務服務、製造業、金融、批發和零售、採礦業等傳統領域是主要領域;地方企業、非公有經濟控股企業對外投資佔比過半,西部地區實現快速增長,浙江超越廣東位居地方對外投資流量首位。
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可分為四大型別,其一為對外承包工程,多以專案債權融資形式;其二為對外直接投資[1](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簡稱OFDI或ODI),包括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跨境兼併收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以下簡稱M&As)[2],以及跨境股權投資(參股、股權置換)等;其三為跨境另類投資,具體包括以私募(Private Equity)方式進行的股權、信用債、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對沖基金(Hedge Fund)投資;其四為跨境公開市場投資。本報告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市場發展態勢及風險》[3]一文的基礎上,繼續分析2023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簡稱FDI)的新趨勢,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國[4]對外直接投資(ODI)整體規模、區域和行業分佈、投資模式等方面的新特徵。
一、全球跨境直接投資新趨勢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區域性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在此背景下,全球跨境直接投資也呈現出新的趨勢。
1.1 總體趨勢概覽
總量方面,全球跨境直接投資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自2022年開始,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增長乏力。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組織(UNCTAD)《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綠地投資專案數、國際專案融資交易數、跨境併購專案數均從2022年第一季度後開始下降。根據UNCTAD 2024年6月最新發布的《2024年世界投資報告》,由於貿易增長乏力和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復甦受阻,2023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資流量同比下降1.8%,至1.33萬億美元,且如果排除少數投資流動大幅波動的歐洲通道經濟體(比如盧森堡),同比降速將超過10%。而2022年,由於烏克蘭危機、食品和能源價格高企以及公共債務飆升,世界經濟增長承壓,全球跨境直接投資流量同比下降12%,至1.36萬億美元。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已連續兩年下降,維持低迷態勢,未能修復至疫情前水平。
1.2 區域和國別分佈
區域分佈方面,跨國併購驅動發達經濟體FDI流入回升,發展中經濟體FDI流入同比下降。受跨國公司金融交易活躍影響,近年來發達經濟體FDI流入量波動幅度較大,2023年FDI為4640億美元,同比增長9.0%。其中,歐洲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因通道經濟體波動,從2022年的淨流出1060億美元躍升至流入160億美元,但流向歐洲其他經濟體的FDI同比下降14 %。其他發達經濟體FDI流入也增長乏力,北美地區由上年3790億美元下降5 %至3610億美元。2023年發展中經濟體FDI流入量同比下降7%,至8670億美元,但各地區降幅差異較大:亞洲發展中經濟體FDI同比下降8%,至6210億美元,其中中國、印度,以及西亞和中亞均出現大幅下降,而東南亞則保持穩定;流入非洲的FDI同比下降3%,至530億美元,其中國際專案融資交易數量下降四分之一,金額同比下降近一半,或對其基礎設施投資前景產生負面影響;流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FDI同比下降1%,至1930億美元,但大宗商品、關鍵礦產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綠地投資專案有所上升。
國別方面,2023年全球前十大FDI目的地經濟體中,新加坡、加拿大和德國實現較大增幅。2023年,全球前三大FDI目的地是美國、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同比增速分別為-6.4%、-13.7%和13.1%;第四至六位的FDI流入地是中國香港地區、巴西和加拿大,其中中國香港地區FDI同比小幅增長2.7%,加拿大同比增長9.0%,巴西同比下降10.2%。前十大FDI目的地中,同比降幅最大的為法國,降幅達44.7%,增幅最大的為德國,增幅達33.9%。
1.3 投資型別分析
投資專案型別方面,國際專案融資和跨境併購表現疲軟,綠地投資存在亮點。2023年,國際專案融資表現疲弱,無論在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國際專案融資的數量和金額同比降幅均超20%,制約基礎設施投資發展。而影響發達經濟體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跨境兼併收購同比大幅下降46%,主要受融資條件日趨嚴苛、投資信心不足、金融市場波動以及監管審查頻密影響。與此相反,全球綠地投資專案數量和金額均呈現增長態勢,其中專案數量同比增加2%,行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地域主要集中在發展中經濟體。
從專案融資型別行業分佈來看,國際專案融資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房地產和電力等基礎設施部門,2023年專案金額和數量均有所下降,主要與基礎設施專案主要依賴債務融資,而國際市場利率維持高位相關。2023年全球跨國併購總額下降則與服務業,尤其是是資訊通訊技術(ICT)行業在經歷疫情繁榮週期後交易較少有關。綠地投資專案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天然氣、電子、資訊通訊、汽車和建築等製造業部門,主要受全球供應鏈多樣化佈局影響,2023年金額和數量在2022年強勁增長的基礎上延續增長態勢,但前五大行業FDI金額流入有所回落。
1.4 行業投資趨勢
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行業投資走低,但汽車等製造業和關鍵礦產等領域的全球價值鏈密集型部門出現強勁增長。國際專案融資是基礎設施行業的主要資金來源,2023年,雖然在可再生能源的推動下綠地基礎設施專案數量明顯上升,但國際專案融資交易額和數量下降仍拖累基礎設施行業整體發展。汽車、機械、紡織等全球價值鏈密集型製造業的投資專案顯著增加,其中混合動力和新能源汽車的強勁需求不僅推動了汽車行業投資的強勁增長,也刺激了相關的採礦、加工和電池生產領域新投資。此外,半導體行業投資在經歷了2021年和2022年的異常強勁增長後,出現回落,表明跨國公司對全球半導體供應短缺和供應鏈瓶頸擔憂已有所緩解。值得關注的是,在貿易和投資干預主義上升的背景下,全球經濟的斷裂趨勢日益明顯,可持續發展和供應鏈彈性需求上升,已經影響製造業跨國企業的跨國投資策略。UNCTAD對全球前100家非金融跨國企業的投資行為分析顯示,2019年以來,相關企業戰略性製造業專案的地理分佈向靠近歐美主要母國市場的地點轉移,同時,西亞、北非和中美洲等近岸生產基地也正在成為製造業跨國企業的戰略要地。2023年,數字產業結束疫情時期的迅速擴張,綠地投資數量下降了一半,其中依賴離岸數字服務的發展中經濟體面臨著自動化發展可能阻礙新投資專案前景的風險。2023年,關鍵礦產行業的綠地投資顯著增加,其數量和價值均翻了一番。其中,綠地投資方面,來自中國的投資佔到全球總投資的近1/3,主要用於電池供應鏈材料的提取、加工和生產,澳大利亞、韓國、加拿大和英國也是重要的投資者,而印度尼西亞、加拿大和智利為主要的綠地投資目的地;國際專案融資方面,智利、印度尼西亞、尚比亞、波札那和阿根廷為主要的投資流入地。
1.5 國際投資政策發展特點
2023年全球投資政策措施數量與五年平均水平持平,約四分之三對投資者有利。2023年,全球共73個國家共出臺137項投資政策措施,數量比2022年減少25 %,但仍與近5年平均值持平。72%的投資政策措施對投資者有利,有利措施(開放、促進、便利化)和不利措施(准入和運營限制)之間的總體平衡基本回歸至疫情前狀態。
從經濟體差異來看,發展中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仍存顯著差異。發展中經濟體繼續將優先吸引投資作為其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對投資者更有利的政策比例自2014年以來一直穩定在80 %以上,疫情期間除外。2023年,發展中經濟體出臺的86 %的措施對投資者有利。其中,透過精簡行政程式和引入激勵計劃來促進和便利投資是最經常採用的措施之一。相比之下,發達經濟體出臺的對投資者有利的政策在其整體投資政策中的比重在近三年雖有所反彈,但仍低於50%。2023年,發達經濟體出於國家安全等考慮,更傾向於採取更多限制性措施,約57 %的措施對投資者不利,尤其是在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技術和其他敏感資產投資領域。
從政策型別細項來看,便利化措施和准入審查分別為最主要的對投資者有利和不利的政策。對投資者有利的措施主要包括投資便利化和激勵措施。其中,便利化措施佔有利措施比重為40 %,佔全部措施比重也達到30%,創下新紀錄。在激勵措施方面,服務業和可再生能源是重點領域。對投資者不利的投資政策則主要集中在准入限制方面,佔比為68%。2023年,各國對外資進入本國關鍵領域的謹慎程度繼續提高,引入或擴大FDI准入審查政策佔對投資者不利措施的近一半。由於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的上升,從2014年到2023年,採用FDI准入審查機制的經濟體已從17個增加至141個。目前,進行FDI准入審查的經濟體的FDI流量佔全球流量比重超過1/2,存量佔全球存量比重超過75%。
從地區差異來看,亞非經濟體繼續採取措施吸引投資,歐美經濟體政策傾向更加保守。非洲經濟體在採取新的投資政策措施最為積極,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緊隨其後,其出臺的投資政策也主要對投資者更有利。在發達經濟體中,大多數新措施對投資者不利,其中歐洲和北美髮達經濟體不僅新投資政策措施出臺數量明顯下降,而且四分之三對投資者不利。
1.6 前景展望
未來兩年,全球跨境投資有望在挑戰中實現溫和增長。當前,全球增長前景依舊相對疲軟,全球金融環境不確定性仍維持在較高水平,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未見緩解,產業政策保守化和供應鏈多元化使得全球經濟碎片化趨勢加劇。複雜的國際宏觀政治經濟環境正在重塑全球跨境投資,不僅使全球投資流動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明顯下降,也使得跨國企業海外擴張態度日趨謹慎。但同時,考慮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預期發生轉向,國際金融狀況有所放鬆,國際融資條件也有望隨之緩解。再加上2023年綠地投資的增加以及發展中經濟體持續出臺投資促進措施產生的積極影響,預計未來兩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資仍有可能實現適度溫和增長。
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新特徵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儘管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全球債務風險上升等國際複雜形勢,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仍蹄疾步穩,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也保持健康平穩發展,在行業和地區分佈等方面呈現出新的發展動態。
2.1 整體概覽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連續兩年下降。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23年,以美元計價(下同),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478.5億美元,同比下降9.5%,為連續第二年下降。縱向對比來看,自2003年釋出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資料以來,中國2023年ODI流量是2002年的近60倍,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0.3%。近三年,中國ODI流量低於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FDI)。橫向對比來看,中國已連續十二年位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前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23年中國ODI流量佔全球總流量比重為9.5%,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
截至2023年末,中國ODI存量已超過2.9萬億美元。縱向對比來看,2023年中國ODI存量是2002 年末存量的98.3倍,其中,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達1.65萬億美元,相當於存量規模的56.3%。由於2014年至2018年中國ODI流量迅速增長並持續超過中國FDI,中國ODI存量也自2016年至2020年間高於FDI存量,但2021年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再次低於實際利用外資存量。橫向對比來看,2002年以來,中國ODI存量佔全球直接投資流出存量(FDI Outstock)的份額由2002年的0.4% 提升至6.6%,排名由第25位攀升至第3位,僅次於美國(9.4萬億美元)和荷蘭(3.4萬億美元)。2022年,中國境外企業向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繳納各種稅金總額750億美元,同比增長35.1%;境外企業從業員工總數410.8萬人,其中僱傭外方員工249.3萬人,同比增加9.9萬人,佔60.7%,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
據商務部、外匯局最新統計,2024年1-5月,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700.9億美元,同比增長9.8%。
2.2 投資類別及方式
從投資類別看,對外金融類直接投資降幅明顯,拖累整體增速。2023年,中國對外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177.2億美元,同比下降19.9%,為連續第二年下降(2022年降速為17.4%),佔當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12.0%。年末,中國對外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3180.7億美元,佔中國對外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10.8%。2023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的7913家境外企業進行了1301.3億美元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下降7.7%,佔當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88%。2023年末,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26210.3億美元,佔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89.2%。
據商務部、外匯局最新統計,2024年1-5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1個國家和地區的4829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6.3%,佔比為85.9%;同期對外金融類直接投資98.9億美元,同比下降18.1%,佔比為14.1%。
從投資方式[5]看,收益再投資佔比近半,債務工具佔比走低。2022年,當期收益再投資803.8億美元,同比雖下降19.1%,但佔比仍高達49.3%,自2019年以來連續四年佔比近半。股權投資較2021年活躍,當年新增股權611.3億美元,同比增長15%,佔流量總額的37.5%,較上年上升7.8個百分點。債務工具投資(僅涉及對外非金融類企業)為216.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1%,佔流量總額的13.2%,反映了國際金融環境趨緊、利率水平上升對跨國投資的直接影響。
2.3 區域和經濟體分佈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廣泛,主要洲別投資同比下降,北美與大洋洲同比上升。從洲別分佈來看[6],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廣泛,涉及全球所有大洲,超過七成流向亞洲地區。2022年,除流向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投資較上年增加外,對其他地區的投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亞洲仍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2022年對亞洲直接投資流量佔比為76%,達1242.8億美元,同比下降3.0%。其中,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流量為186.5 億美元,同比下降5.5%,分別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亞洲和全球總量的11.4和15.0%。截至2022年末,中國對亞洲ODI存量為1.8萬億美元,佔中國ODI存量的66%,其中對東盟ODI存量為1546.6億美元。2022年,中國對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流量佔比10%,位居第二,達163.5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63.7%。截至2022年末,中國對該地區ODI存量為5961.5億美元,佔比為22%。2022年,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流量佔比6%,位居第三,為103.4億美元,同比小幅下降5.0%。其中,對歐盟直接投資69.0億美元,同比下降12.2%,為連續第三年下降。截至2022年末,中國對歐洲ODI存量為1410.7億美元,佔比5%,其中對歐盟存量為1011.9億美元。2022年,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流量由上年的49.9億美元大幅下降63.7%至18.1億美元,是當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降幅最大的區域。截至2022年末,中國對非洲ODI存量為409.0億美元,佔比1%。同年,中國對北美洲和大洋洲的直接投資流量同比分別增長10.5%和45.2%,但兩地區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重分別僅為5%和2%,年末中國對兩地區ODI存量分別為1034.9億美元、413.4億美元,佔比分別為4%、2%。
通道經濟體流量變動幅度較大,中國香港地區仍為首要投資目的地。從目的地經濟體分佈來看,2022年中國ODI流量前三大目的地分別為中國香港地區、東盟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分別佔中國當年ODI全球總額的59.8%、11.4%和5.6%,同比增速分別為-3.6%、-5.5%和-34.8%。中國2022年ODI流量前十大目的地中,同比增速最快的為盧森堡(116.8%),其次為英國(48.3%)和美國(30.6%),降幅最大的為兩個離岸金融中心:開曼群島(-46.4%)和英屬維爾京群島(-34.8%)。截至202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三大目的地分別為中國香港地區、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佔中國ODI存量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3.9%、12.5%和7.2%。
若剔除中國香港地區、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和盧森堡等具有“通道”和離岸金融中心的經濟體,以及東盟和歐盟兩個地區經濟組織,2022年中國ODI流量前10大目的地依次為新加坡、美國、印度尼西亞、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瑞典、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2022年末中國ODI存量前10大目的地依次為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荷蘭、印度尼西亞、英國、瑞典、德國、加拿大和馬來西亞。
“一帶一路”共建經濟體增速高於整體增速,已成為主要增長點。2023年是“一帶一路”共建倡議提出十週年,十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經濟體投資合作關係不斷深化,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增長點。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202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318億美元,同比增長22.6%,高於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平均增速,佔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近四分之一。2024年1-5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8.1億美元,同比增長12.7%。2013年至2024年5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直接投資2295.8億美元。其中,製造業是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點投資行業,2022年直接投資流量達94.3 億美元,份額佔39%。近年來,中資企業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拓展國際運輸線路,完善物流網路,促進資源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建成通車,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匈塞鐵路等重點專案進展積極。與此同時,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正逐步由傳統領域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階服務業、智慧化行業和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經濟領域方向發展。
2.4 投資行業分佈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廣泛,行業結構持續最佳化。2022年[7],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領域廣泛,涵蓋國民經濟全部行業大類。租賃和商務服務、製造業、金融、批發和零售、採礦業等傳統領域依然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領域,流向上述五個領域合計投資1290.3億美元,佔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的79.1%。其中,流向製造業的投資271.5億美元,同比增長1.1%,由2021年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主要流向專用裝備(佔製造業比重53.8%)、汽車、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金屬製品、醫藥、非金屬礦物製品、橡膠和塑膠製品製造等領域。流向採礦業的投資151.0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79.5%,由2021年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其他同比實現正增長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和倉儲(23.0%)、電力燃氣(23.1%)、文娛體育(1646.8%)和教育行業(752.8%)。前五大行業中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投資434.8億美元,雖同比下降11.9%,但仍保持首位,該行業投資主要分佈在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澳大利亞、開曼群島等國家(地區)。此外,金融業(-17.4%)、批發和零售(-24.8%)、房地產(-46.2%)、計算機資訊科技(-67.0%)、建築(-68.8%)、農林牧漁(-45.0%)等行業對外投資受國際投資環境變化影響,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從存量看,截至202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行業分佈前五位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7.5%)、批發和零售業(12.6%)、金融業(10.6%)、製造業(9.4%)和採礦業(7.3%)。
從各大洲ODI存量行業分佈來看,亞洲和拉丁美洲租賃和商務服務業ODI存量佔比均超過40%,歐洲和北美洲第一大行業為製造業,佔比在30%左右,建築業以33.3%的佔比成為中國對非洲ODI存量第一大行業,而採礦業則以42.2%的比重成為中國對大洋洲ODI存量第一大行業。
從中國(內地)對幾大主要經濟體的2022年ODI流量和年末存量行業分佈來看,對中國香港地區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批發和零售兩大行業,對東盟地區主要流向製造業、批發和零售兩大行業,對歐盟地區主要流向製造業、金融業兩大行業,對美國的投資主要流向金融業、製造業兩大行業,對澳大利亞主要流向採礦業、租賃和商務服務兩大行業。
2.5 境內投資者主體分析
從企業屬性來看,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佔比過半,降速更低。2022年,面對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央和地方企業和單位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規模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央企業和單位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49.5億美元,同比下降14.5%,佔全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39%;地方企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860.5億美元,同比下降1.9%,佔比為61%,較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整體來看,2022年,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降幅更小,佔比提升。從存量來看,截至2022年末,中央企業和單位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1.5萬億美元,佔比61.9%,地方企業存量9328.8億美元,佔比38.1%。
分地區來看,西部地區[8]對外直接投資同比翻番,佔比提升。東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665.5億美元,佔地方投資流量的77.3%,同比下降7.3%;中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93.8億美元,佔比10.9%,同比下降6.5%;西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93.5億美元,佔比10.9%,同比大幅增長107.3%;東北三省對外直接投資7.7億美元,佔0.9%,同比下降44.1%。浙江超越廣東位居地方對外投資首位,第三至十位分別為上海、山東、北京、江蘇、天津、四川、江西、河北。
從企業登記註冊型別來看,非公有經濟控股企業佔比過半。2022年,在中國對外非金融類投資流量中,非公有經濟控股的境內投資者對外投資709.4億美元,同比增長1.5%,佔50.3%,較上年提升4.3個百分點;公有經濟控股對外投資700.6億美元,同比下降14.7%,佔49.7%。截至2022年末,在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中,非國有企業佔比52.4%,較上年提升0.8個百分點,為連續第二年提升。
2.6 投資模式分析
對外綠地投資金額和數量大幅增長。根據UNCTAD資料[9],2023年,中國對外綠地投資金額1654.4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224.6%,為連續第二年增長,且超過2016年的1076.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佔當年全球綠地投資總額比重也由上年3.9%上升至12.0%。中國宣佈對外綠地投資專案數量為817筆,同比增長72%,為歷史第三高,僅次於2018年(1018筆)和2019年(824筆),佔2023年全球綠地投資總交易數量的4.4%,較上年提升1.8個百分點。
2022年對外投資併購數量和規模同步下降。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10],2022年,全球經濟複雜多變,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併購數量和規模有所下降,共實施對外投資併購483起,同比下降4.3%,實際交易總額200.6億美元,同比下降37%;涉及56個國家(地區),其中開曼群島、巴西、中國香港、阿根廷、英國、新加坡、英屬維爾京群島、辛巴威、加拿大、美國位列前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實施併購118起,併購金額55.2億美元,阿根廷、新加坡、辛巴威、韓國、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吸引中國企業投資併購規模均超3億美元;行業方面,涉及採礦業、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17個行業大類,採礦業(54.3億美元、20個專案)、製造業(42.1億美元、119個專案)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5.7億美元、104個專案)為前三大行業。
2023年對外投資併購規模穩步回升,大額交易明顯增多。2023年,根據安永《2023年中國海外投資概覽》報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併購規模穩步回升,結構持續最佳化。全年中企宣佈海外併購總額為398.3億美元,同比增長20.3%;宣佈交易數量為457起,同比下降16.3%,但2023年交易金額超過5億美元的大額海外併購交易較上年明顯增多,達21筆,比2022年多13筆。按區域,亞洲連續第五年成為最受中企青睞的投資地區,北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宣佈的併購金額錄得大幅增長;但從併購數量看,所有大洲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按行業,TMT(包括科技、媒體和娛樂以及通訊業)和先進製造與運輸業為中國對外併購金額和數量最高的兩個行業,除金融服務業外,其他行業宣佈併購金額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油氣和消費品行業增幅較大;併購數量僅有金融服務業及電力與公用事業錄得增長,而電力與公用事業由此為本年度唯一錄得併購金額、數量雙增長的行業。此外,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併購目標行業有較明顯的區域分佈特點:TMT和醫療與生命科學行業均集中於北美洲和歐洲,電力與公用事業行業84%集中於拉丁美洲,先進製造與運輸、房地產和建築、消費品和石油天然氣均集中於亞洲。
2023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宣佈海外併購173.4億美元,同比增長32.4%,高於整體增速,佔比較上年同期增長四個百分點,達44%;宣佈併購185宗,同比下降2.6%,降幅低於整體降幅;主要聚焦先進製造與運輸、電力與公用事業以及TMT行業,合計佔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併購總額的62%。
注:
[1]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對外直接投資”是境內投資者以控制國(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體現在一經濟體透過投資於另一經濟體而實現其持久利益的目標。
[2]綠地投資,又稱新建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新建的外國投資者全資或者合資的企業。兼併收購是兼併和收購的總稱,跨境兼併指境內投資者(或透過其直接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在國(境)外合併其他境外獨立企業的行為,跨境收購指境內投資者(或透過其直接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在國(境)外用現金或者有價證券等方式購買境外實體企業(包括專案)的股票或者資產,以獲得對該企業(或專案)的全部資產或者某項資產的所有權,或對該企業的控制權。
[3]《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市場發展態勢及風險》見興業研究2024年7月2日釋出的報告。
[4]本報告中關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分析,均指中國內地資料,不包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資料,特此說明。
[5]根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指境內投資者直接向其境外企業進行的股權投資、收益再投資以及債務工具投資三種。其中,“股權投資”指境內投資者在其境外分支機構投入的股本金或在其境外子公司和聯營公司的股份;“收益再投資”指境外子公司或聯營公司未作為紅利分配但應歸屬於境內投資者的利潤部分,以及境外分支機構未匯給境內投資者的利潤部分;“債務工具投資”指境外子公司、分支機構以及聯營公司對境內投資者負債合計,包括境內投資者給境外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分支機構提供的貸款(一年期以上,下同)、應收和預付款項、債務證券等,境內投資者給境外成員企業間的貸款亦納入此範疇。金融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僅包括股權投資和收益再投資。
[6]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資料採取定期公佈制度,年度綜合及明細資料由中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外匯局於次年9月30日前以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形式出版發行。當前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明細資料尚未釋出,故有關地區及行業分佈資料以2022年資料為依據,特此說明。
[7]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明細統計資料尚未釋出,故以2022年資料為依據。
[8]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
[9]中國商務部不對外公佈中國對外綠地投資資料,故本報告採用UNCTAD公佈的歷年中國對外綠地投資資料,而UNCTAD的綠地投資資料來自the Financial Times Ltd和fDi Markets,而非各國官方提供的資料,因此可能大於一國的FDI流量資料,特此說明。
[10]目前中國商務部尚未公佈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併購官方資料,而UNCTAD公佈的歷年中國海外併購資料與中國商務部資料有較大差異,故本報告中2023年前中國海外併購資料採用中國商務部公佈的中國企業已完成併購交易資料,2023年中國海外併購資料則來自安永《2023年中國海外投資概覽》,資料來源為Refinitiv、Mergermarket,包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對外併購交易,包括已宣佈但尚未完成的交易。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