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
打造出海服務新模式。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求愈發迫切。除了打磨自身產品和服務,藉助專業平臺與機構的服務能力平穩出海,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作為上海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承載著“努力成為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的戰略使命,透過政策制度層面的突破與服務模式創新,升級“走出去”服務生態,推動企業高質量出海,不斷吸引更多出海企業集聚於此,為新片區建設提供更多內生動能與發展活力。

臨港新片區成立五週年之際,在高水平開放大會的契機下,2024年6月21日,臨港“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走出去”服務平臺)正式揭牌成立,標誌著臨港新片區在推動企業全球化方面邁出堅實一步。平臺由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設立,相關處室專班指導,委託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片區經濟公司”)運營。短短半年時間以來,透過整合各方資源,已經形成了從ODI備案指導到跨境金融服務,從跨境資料管理到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系統服務體系,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援。

“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成立,
助力臨港打造自貿區2.0

臨港新片區位於上海主城區東南方向,毗鄰東海的滴水湖畔,近年來已經逐漸成為開放新高地和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經濟強勁的增長極。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僅僅五年,離岸貿易規模年均增長128.9%,洋山特殊綜保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7.5%,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年均增長136.3%,企業外幣收支規模年均增長52.5%,備案對外直接投資專案(非金融類)412個,對外投資金額達65.6億美元。
據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副處長(主持工作)殷軍介紹,臨港新片區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重要”戰略定位,為國家試製度、補短板、探新路,打造“五自由一便利”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自成立以來就承載著“創新”和“開放”兩大發展使命,不僅是對傳統自貿區的升級,更是制度創新的前沿陣地。
據悉,臨港新片區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跨境金融、高階航運等方面,已累計形成突破性制度創新案例138個,其中全國首創案例70個,在跨境金融服務、跨境資料園區、智慧財產權政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例如,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等重大功能性平臺落位臨港,為區域增添創新活力。
為什麼在新片區揭牌5週年之際,臨港新片區成立了“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
殷軍解釋,以往臨港為企業提供的各項服務,涉及企業出海的各種場景,包括跨境資料、智慧財產權、外匯政策等,提供服務的職能部門相對分散。“因此成立平臺的目的是,打造一個整合式的服務平臺,以全國首個公共服務辦事大廳的形式提供服務,整合各方面出海服務資源,對很多企業都有很強吸引力。”
2024年6月21日,臨港“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正式揭牌成立,經過兩個月籌備,8月20日正式對外運營。“平臺實際運營以來,可以說每天都是新的發展節點,”據悉,截至2025年初,已有超過300家服務機構入駐“走出去”服務平臺,為企業出海各項需求提供有效支援。
半年間“走出去”服務平臺已經舉辦多場重要活動和會議,包括2024年滴水湖新興金融大會“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助力企業走出去”分論壇、“從臨港出海”系列活動、服務中小企業“跨境出海”主題分享會等,不僅有效提升平臺的影響力,也為企業提供大量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創新服務體系,
打造“走出去”生態標杆

“走出去”服務平臺成立後不久,一家新材料企業立刻前來諮詢。平臺運營方——新片區經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倉龍回憶道,這家企業計劃在越南投資建廠,拓展海外業務,但是因為缺乏出海經驗,不知道如何啟動建廠,對於出海過程中的諸多難題也找不到解法。
針對企業的出海訴求,平臺依據專業機構資料庫,精準篩選出7家可以在越南開展屬地化服務的專業機構,與企業進行面對面座談交流,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諮詢,使企業對海外佈局規劃、當地法規政策、目標市場調研等關鍵問題有了全面瞭解,協助企業在短短三個月就選定了出海首站,大幅縮短籌劃時間。
還有一家正準備在泰國設廠的企業,需要在當地招聘人才,平臺結合企業需求和服務商資料庫分析,迅速匹配了4家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企業僅用一個上午時間,就享受到頭部機構的輪流諮詢服務,“走出去”服務平臺成功打造的“企業需求、平臺對接、機構服務”高效整合服務模式,幫助企業快速瞭解境外市場人力資源情況,大大提升企業決策效率。
“我們目前服務的主要是中小企業,他們不像大企業具備專業人才和豐富的資源,以往只能零散地尋找解決方案,可選擇空間有限,現在透過我們的服務,可以大大提高出海前期的諮詢效率,機構之間的相互佐證也可以保證資訊真實性。”孫倉龍說道。

在位於滴水湖畔的國內首個線下實體化服務大廳,企業可以享受到從政策諮詢到專案落地的全方位服務,不僅提高了溝通效率,也能夠為自身的個性化出海需求找到全面和針對性的支援。
孫倉龍表示,為了確保服務生態質量的持續提升,“走出去”服務平臺建立了服務機構入駐標準和後評價機制,在入駐時對業務能力進行評估,並在實際服務過程中透過機構互評、自評與客戶反饋機制,形成有活力的競爭生態,“平臺搭好渠道,服務機構各憑本事,以實際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贏得企業的信任與合作機會。”
除了為單個企業提供定製化的諮詢服務,“走出去”服務平臺每個月還會舉辦“從臨港出海”等主題的系列活動,邀請馬來西亞、墨西哥、印尼等國家的官方投資促進機構講解當地政策。“這些官方組織提供的資訊更加權威,企業自己想找到他們是很困難的,但是可以透過我們的活動建聯並交流,從中找到商機。”孫倉龍補充道。
在線上,平臺也開發上線了小程式、微信公眾號及官方網站,不斷髮布海外投資指南、政策解讀、展會活動等各類資訊,以及境外投資備案、跨境投融資、企業信用體檢報告等工具,供企業隨時查詢。有具體諮詢需求的企業,也可以先在小程式上預約申請線下視窗的定製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依託多種線上渠道,“走出去”服務平臺針對不同出海場景提供“四通一平臺”服務矩陣,包括跨境通、法務通、航運通和金服通,幫助企業更加便捷地獲取跨境貿易和投資所需的資訊和服務。以跨境通為例,企業離岸貿易的真實性核驗往往比較困難,跨境通的功能在於,透過提取海關提單和境外物流軌跡,並對這些資料的交叉比對,保證離岸貿易真實性。
接下來“走出去”服務平臺計劃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中歐商學院等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合作,打造面向出海企業高管的跨國經營培訓課程,並在小程式上進行釋出。

制度創新與團隊保障協同驅動,
發揮“臨港模式”獨特優勢

“任何地方都可以集聚一些專業服務商給企業提供服務,這是最簡單的事情,但是真正打造有活力的服務生態,幫助大量企業解決出海中的實際痛點是最難的事。”殷軍認為,“走出去”服務平臺作為這一服務模式的全國首創者,能夠在短短半年間吸引到300多家服務機構入駐與大量出海企業來到臨港,“還是要回到臨港本身具備的政策和制度優勢。”
在與大量企業交流時,“走出去”服務平臺發現,企業對ODI(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境外直接投資)備案的需求最為普遍。根據上海市政府行政規定,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可以對中方投資額3億美元以下的非敏感境外投資專案行使ODI備案等事項。
在金融制度創新方面,臨港新片區放寬了非居民併購貸款限制,併購貸款佔併購交易價款的比例從60%提高到80%,貸款期限從7年延長至10年。擴大了資本專案收入使用範圍,非金融企業的資本金、外債項下外匯收入及其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的使用在經營範圍明確許可的傾向下,可向非關聯企業發放貸款。臨港新片區企業境外放款規模的上限,也從所有者權益的0.5倍提高至0.8倍。這些政策優勢都為企業創造了更加便捷靈活的出海空間。
其次,“走出去”服務平臺還憑藉“四個一”的創新服務體系與生態管理機制保障服務質量。除了實體化公共服務中心、線上專業化服務平臺與一系列專業服務機構,“走出去”服務平臺高效運營,也離不開背後的專業化服務團隊。

據孫倉龍介紹,平臺運營團隊由政府、金融、貿易、財稅、法律和智慧財產權等多元背景專業人才組成,其中多數成員是年輕的90後。“年輕化團隊既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許多人也曾實際參與企業出海,專案經驗與出海資源豐富”,為企業應對複雜挑戰,開展國際化經營提供協助。
“臨港新片區是上海在改革開放事業上的排頭兵示範區,我們‘走出去’服務平臺以服務企業走出去為目標驅動,推動更多制度性的創新,更好地服務上海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也可以幫助更多企業穩固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孫倉龍表示,未來平臺將繼續拓展國際化視野,透過設立海外聯絡點和與海外園區合作,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框架下,平臺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援,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舞臺上展現更大的作為。

3月21日,首屆中資企業高水平“走出去”大會將在臨港新片區拉開帷幕。
本次大會以“新片區出海·與世界共贏”為主題,匯聚政府部門、外國官方投資促進機構、出海龍頭企業、頂尖學府及專業服務機構,將首次集中釋出跨境金融、離岸貿易、跨境資料以及專業服務機構支援政策與“AI+出海”智慧解決方案。大會期間,臨港新片區“走出去”全國服務分站與海外聯絡站也將正式揭牌。
此外,大會亮點還包括臨港新片區十大標杆“走出去”服務案例釋出、臨港新片區涉外中心大樓揭牌與“出海先鋒品牌指數”首發。
本次大會主要面向計劃或正在拓展海外業務的企業決策者,提供跨境金融、法律、財稅支援的機構代表,關注全球化趨勢的行業專家與投資人,以及致力於國際合作的院校及研究機構。目前報名通道已開啟,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即可獲取邀請函及議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