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緣政治日趨複雜,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加速重塑,東南亞地區在全球貿易投資流向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馬來西亞在外交上與中美交好,強化對外貿易和吸引投資,提升半導體等優勢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本文系統梳理馬來西亞的基本國情、政治局勢、經濟結構和現狀、宏觀政策(包括貨幣、外匯、財政、產業、投資、勞工政策)和中馬關係,為理解與評估馬來西亞投資機遇與風險提供參考。
國家基本情況方面,馬來西亞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結構穩定、年輕化,受教育水平高,華裔為第二大族裔,佔比1/5;就業市場向好,外籍勞工在農業和建築業中的就業佔比高。
政治態勢方面,當前馬國內政局整體較穩,但安瓦爾領導的“希望聯盟”與“巫統”的合作關係正出現裂痕,民眾對政府反腐立場也多存懷疑;馬對外關係立足東盟地區,並注重在中美之間維持大國平衡,拒絕“選邊站”。
宏觀經濟方面,當前經濟規模位居地區第六、人均GNI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但尚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24年宏觀經濟在內外因素助力下經濟實現超預期增長;宏觀經濟為消費驅動型,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汽車和半導體為優勢製造產業;對外經濟呈經常賬戶順差狀態,具有出口導向特點,且外貿依賴度較高,新加坡、中國和美國為其前三大貿易伙伴,當前馬中貿易在馬對外貿易中佔比明顯高於馬美貿易,但後者2020年以來已有上升態勢;直接投資方面為東南亞第三大ODI來源地和第四大FDI目的地,FDI主要流向服務業和製造業,中國為馬重要外資來源地,美國對馬直接投資波動較大。
宏觀政策方面,實施多元目標、利率導向貨幣政策制度,當前貨幣政策基調整體偏緊,尚未開啟降息,通脹治理效果良好;實施浮動匯率制度,外匯進出自由度較高,本幣匯率波動較大,但央行會對外匯市場進行靈活幹預;當前財政政策保持宏觀穩健,政府債務問題值得關注;馬來西亞的主權信用評級在東南亞地區處於中等偏高水平;短期償債風險偏低,政府債國際化程度高,但交易活躍度和收益率處於地區中等水平;產業政策致力於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並發展高附加值製造業,提升全球價值鏈競爭力,能源、數字經濟及半導體產業為重點支援產業;外資政策整體以鼓勵優惠吸引政策為主,限制性政策較少,無外資安全審查程式,通訊、批發零售、保險、銀行、油氣存股權比例限制,其中外資原則上最多可持有投資銀行、現有伊斯蘭銀行70%股權,經央行個案審批可突破,外國銀行可在馬全國開設4家分支機構;勞工政策鼓勵本地僱傭,但吸引海外技術人才在馬工作。
中馬雙邊關係方面,高層政治互動頻率高;雙邊貿易增長強勁,2024年雙邊貿易額增速高於中國進出口整體增速及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速,中國對馬出口潛力商品包括電子電器、機械裝置和汽車零部件等,進口潛力商品則包括半導體器件、石油及其製品、棕櫚油及其製品和榴蓮等熱帶水果;雙向投資態勢良好,中資主要投向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等行業,且製造業投資正由傳統制造向高科技製造、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擴充套件;在馬華人在經濟領域影響力較強,2024年馬來西亞民眾在中美“選邊站”民調中對華支援度為東南亞地區最高,達75.1%。
前景展望方面,2025年,政治方面需關注馬來西亞團結政府的穩定性問題。經濟方面,政府收入支援措施和入境旅遊有望繼續支援就業並提振消費,仍處繁榮階段的全球科技週期有助於出口,政府產業政策持續落地也將進一步促進投資,從而整體助力宏觀經濟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國際主要經濟機構近期也均上調對馬增速預測。但同時,增長前景可能受外部政策環境和需求不確定性,以及大宗商品生產低於預期等風險因素影響。其中,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長乏力是主要的外部風險來源。具體經貿投資經營方面,需關注馬不同地區間政策差異、專案用工制約、本地化經營、中企同質化競爭、經馬出口政策風險等限制性因素。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中心地帶,連線海上東盟(ASEAN,簡稱東盟)和陸上東盟,是進入東盟市場和前往中東、澳新的樞紐。本報告對馬來西亞的基本情況、政治局勢、經濟結構和現狀、宏觀政策(包括貨幣、外匯、財政、產業、投資、勞工政策)和中馬政經關係進行梳理,為理解與評估馬來西亞投資機遇與風險提供參考。
一、馬來西亞國家基本情況
地理位置優越。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由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亞(即西馬來西亞)和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撈越、沙巴(即東馬來西亞)組成,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中國南海、菲律賓,西瀕馬六甲海峽,南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相鄰。國土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鐵路貫穿半島南北。
油氣、橡膠等自然資源豐富。馬來西亞石油儲量豐富,是亞太地區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之一,其石油產量在東南亞地區位居第二,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同時,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儲量也較為豐富。馬來西亞也是全球重要的天然橡膠生產國和東南亞重要的汽車輪胎生產國和出口國。此外,馬棕油和胡椒產量和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另盛產熱帶硬木。
人口結構穩定、年輕化、受教育水平高、華裔在人口占比高。從總量來看,據馬來西亞統計局最新資料,截至2024年底,馬總人口預計超3410萬人,人口增長率為1.9%。根據世界銀行預測資料,當前馬處於人口上升期,距離人口拐點仍有近50年距離。從年齡結構來看,2024年勞動人口(15至64歲)佔比70.2%,老年人口(65歲以上)佔比7.5%,年齡結構整體較為年輕,潛力大,且總撫養比仍處下降階段,社會撫養負擔較輕。從分佈來看,2023年馬來西亞城鎮化率達78.4%,在東南亞處較高水平,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同時,80%的人口分佈在佔國土面積37.5%的西馬地區,東馬面積更大,卻人口稀少。從受教育水平看,馬來西亞的聯合國教育指數在東南亞地區排第二位,僅次於新加坡,但高於中國。從身份和族裔結構來看,總人口中公民(Citizens)約3070萬,非公民( Non-citizens)340萬[1];在公民中,馬來裔佔比70.4%,華裔佔比22.4%,印度裔佔比6.5%,其他族裔佔比0.7%;非公民中,外籍勞工200.4萬,佔比58.9%,佔總人口的5.9%,超第三大民族印度裔人口數量。
就業市場向好,外籍勞工在農業和建築業就業佔比高。從走勢看,馬來西亞就業市場在疫情期間遭受衝擊,失業率一度超過5%,但低於國際金融危機水平。此後就業市場逐步好轉,失業率持續回落,至2024年末已下降至3.2%。從結構看,服務業從業人員佔比超過60%,其次為製造業,佔比約20%。從身份看,非公民就業佔比12.7%,較2016年的15.6%有所下降,且非公民在農業、建築業中就業佔比明顯高於公民,但在服務業佔比則低於公民。根據世界銀行《移民、自動化和馬來西亞勞動力市場》(2024年11月)報告,馬來西亞外籍勞工多來自印尼、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家,主要從事建築、餐館、工廠、清潔、勞力等工作。


二、馬來西亞政治態勢
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沿襲自英國,當前為君主立憲議會民主制的聯邦國家,由13個州組成。聯邦政府施行三權分立制度。最高立法機構由最高元首、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9個州的世襲蘇丹輪流擔任,任期5年且不得連任;上議院議員由全國13個州議會選舉和最高元首根據內閣推薦委任;下議院議員由民眾透過五年一屆的大選選舉產生,下議院多數黨組閣。最高行政權歸屬內閣,由總理領導,向國會負責,總理由最高元首委任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成員從國會選出,每屆最長任期5年。最高司法權歸屬聯邦法庭。值得說明的是,馬來西亞有兩大法律來源,國家憲法(馬來西亞最高法律)和伊斯蘭法(僅適用於穆斯林),後者由州政府實施,詮釋因地而異。
國內政局整體較穩,但存變動因素。當前,馬來西亞政局總體穩定,政策連續性較好。2022年12月大選後,由人民公正黨(PKR,由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領導)、民主行動黨(DAP)和國家誠信黨(AMANAH)組成的“希望聯盟”與原執政的巫統(UMNO)組成團結政府上臺,安瓦爾成為總理。但2024年下半年以來,團結政府正遭遇內外考驗。內部方面,“希望聯盟”和巫統(UMNO)兩大執政聯盟的裂痕有所加深,主要激化因素是馬貿工部長兼巫統最高理事擬從巫統加入人民公正黨。外部方面,安瓦爾的肅貪形象正在被質疑。2022年全國大選巫統貪腐問題曾是“希望聯盟”的主要競選議題,但後來安瓦爾選擇與巫統合作組建政府引發民眾質疑,而近日兩位巫統重要涉貪人員被法院判定無罪或撤銷控狀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安瓦爾肅貪立場的猜測。2025年,該國政壇可能爭議不斷,政府的穩定也將面臨更多變數。
對外關係立足東盟,注重大國平衡。馬來西亞是聯合國、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貿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也是東盟的創辦國之一。馬來西亞於2025年1月1日正式成為金磚國傢伙伴國。2025年,馬來西亞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計劃優先發展東盟電網和推動數字化以促進東盟內部貿易發展,同時努力推動緬甸問題的解決,併力求在維護東盟中立性和與全球主要大國保持平衡關係的同時,利用其主席國地位推動東盟與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聯絡。在大國關係方面,馬來西亞堅持大國平衡政策,拒絕“選邊站”。在2025年1月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安瓦爾表示,馬來西亞像所有東盟國家一樣,將繼續發展與美國的關係,也將與另一個在本地區日益重要的夥伴——中國發展關係,主張繼續維護和加強東盟的地區中心地位。
三、馬來西亞宏觀經濟概況
3.1 經濟發展歷程與現狀
經濟發展起步於1960年代,高速增長於1985年至1996年。馬來西亞經濟起步於1960年代中期,透過充分利用本國油氣、橡膠資源優勢,緊抓日本、歐美汽車和電子工業產業轉移以及石油危機等大宗商品價格週期機遇,在1970年代和1987至1996年期間經濟實現高速增長,國民收入快速提高。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為近三十年來馬經濟面臨的主要衝擊。
當前實際GDP位居地區第六,人均GDI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從經濟規模來看,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3年馬來西亞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約3997億美元,同比增長3.6%,為東南亞第六大經濟體。同年,該國人均GNI約11649美元,位居東南亞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且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
經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挑戰。馬來西亞自1980年起就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標準,但至今未超過高收入國家標準,且存在貧富分化(基尼係數地區第一)、產業升級緩慢等其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普遍問題。當前學界對馬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分析主要可分為金融體系改革失誤、產業轉型升級失敗以及政企關係治理失效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馬來西亞在亞洲金融危機時的金融體系改革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無法充分發揮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第二種觀點認為馬來西亞產業政策無法繼續推動本土製造實現技術創新,甚至過早去工業化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升級失敗。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該國政企互動模式抑制私人企業創新,並導致本土人才外流,無法助推產業升級。
內外因素助力2024年宏觀經濟超預期增長。2024年,在全球經濟復甦、主要經濟體增長指標趨好、電子產品週期回暖等外部因素,以及國內消費和投資增長期強勁等國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馬來西亞經濟表現強勁,全年實際GDP增長5.03%,在東南亞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四位,低於越南(7.1%)、菲律賓(5.6%)和印度尼西亞(5.1%)。


3.2 經濟結構
需求結構為消費主導型。馬來西亞需求結構一直為消費主導型,消費佔GDP比重始終高於50%;亞洲金融危機前,投資佔GDP比重持續上升,淨出口佔比較小;危機後,投資佔比下降並穩定在25%左右水平,淨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明顯提升,消費佔比也有所回升;2014年大宗商品週期結束,油氣價格回落,馬來西亞淨出口對經濟的貢獻也隨之下降。當前,消費佔馬來西亞GDP比重超過70%,投資佔比近25%,淨出口佔比較小,約5%。從細項看,私人消費佔GDP比重超過60%,政府消費佔比在10%-15%之間;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在20%左右,但較亞洲金融危機前有明顯下降;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均在65%-70%左右。但實際上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接近150%,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詳細分析見3.3)。
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2023年,馬來西亞三大產業佔GDP比重分別為6.4%、33.3%和59.2%。其中,第一產業產品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棕櫚油、橡膠、可可、稻米、胡椒、菸草、菠蘿、茶葉等;第二產業主要包括採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值佔GDP的23.4%,主要部門包括電子、石油、機械、鋼鐵、化工及汽車製造等;服務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大產業部門,吸收就業人數佔馬僱用員工總數超過六成,其中零售餐飲為主要的服務業部門。
電子電器及汽車等為主導製造業。馬來西亞製造業發展較早,擁有良好工業基礎,涵蓋電子電氣、汽車、化工、機械製造、食品飲料和橡膠等領域,並在積體電路和半導體制造、汽車組裝及生產方面具備一定產業叢集和技術實力。
馬來西亞積體電路和半導體產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美歐頭部電子電氣企業在馬投資設廠,馬來西亞電子電氣產業逐漸成熟,當前已具備計算機裝置、電視、電動汽車和智慧電子產品組裝能力,併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及電氣製造業中心之一。尤其是在半導體和電子元器件生產方面,馬來西亞已成為全球晶片製造的重要參與者。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和馬來西亞半導體行業協會(MSIA)統計,截至2023年,馬來西亞是第六大半導體出口國,其半導體佔全球貿易總額的7%,封測領域則達13%,且馬來西亞超越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為美國最大半導體供應商,佔美國半導體進口的20%。而根據韓國貿易投資促進機構(KOTRA)2024年12月釋出的《全球半導體“出口相似指數”(ESI)報告》,馬來西亞已成為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出口國。對馬來西亞國內而言,半導體產品出口佔馬來西亞國內電子電氣產品出口總額的62%,佔總出口額的約25%。當前,馬來西亞政府已提出“國家半導體產業戰略”(NSS),計劃進一步將馬來西亞打造成全球半導體中心。
馬來西亞汽車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初歐美及日本汽車企業在馬投資設廠進行汽車零配件生產及組裝,經過長期發展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汽車組裝和零配件生產能力,1980年代初開始建立本土汽車廠及自主汽車品牌,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發展,熟練產業工人逐步積累,當前已成為東南亞最先進的整車製造商之一。目前馬來西亞汽車產量和銷量均位於東盟前列。根據馬來西亞汽車工業協會(AAF)資料,2023年,馬來西亞汽車產量共77.4萬輛,同比增長10%,再創歷史新高,在東南亞市場排名第三,僅次於泰國(183.5萬輛)和印度尼西亞(139.6萬輛);同年總銷量79.9萬輛,同比增長11%,連續第二年突破70萬輛,在東南亞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印度尼西亞(100.6萬輛)。馬來西亞汽車製造以國內銷售為主,其中本土品牌市場份額約六成,日系車佔三成左右,中國品牌市場份額較低。當前,馬來西亞正大力扶持汽車電動化轉型,已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補貼措施,並提出2030年電動汽車佔新車銷售比例達到15%的目標,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諸多國際新能源汽車企業進入。


3.3 對外經濟情況
國際賬戶順差主要來自經常專案順差。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馬來西亞與印尼、泰國等東南亞經濟體不同,沒有采納IMF的意見,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包括資本管制、固定匯率等外匯管理政策應對危機,在經受了股市下跌和資本專案大幅淨流出之後,經常賬戶快速重回順差。此後,馬來西亞整體維持經常賬戶持續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呈淨流出狀態,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馬來西亞經常賬戶順差規模整體下降,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規模也同步縮小。
經常賬戶以貨物貿易順差為主。馬來西亞經常賬戶餘額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來源,其中貨物貿易是經常賬戶順差的主要來源。在服務貿易項下,馬來西亞持續呈逆差狀態,逆差主要來自交通運輸、其他商業、智慧財產權和保險養老服務。在初次收入項下,僱員報酬和投資收益均呈現逆差。二次收入(即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經常的現金和實物轉移)規模較小,也呈小額逆差。

經濟外貿依賴度較高。馬來西亞經濟具有明顯的出口導向型特點,外貿依賴度較高。自1988年開始,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持續高於100%,2000年一度高達192%,此後持續回落,2015年拖120%,近年來外貿依賴度又有所回升,保持在150%左右。
對外貿易近年增長強勁,主要出口資本品和能化產品,進口製造用裝置和基礎原材料。從貿易規模看,1990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馬來西亞對外貿易呈穩定增長態勢,金融危機後進出口增長緩慢,至2021年再度出現快速增長,其中2022年出口創下2523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2024年,馬來西亞進、出口總額分別為2995.9億美元和3295.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2.8%和5.3%,其中進口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從貿易平衡看,2000年以後,馬來西亞對外貿易保持穩定順差,規模保持在30-50億美元區間。從商品結構看,馬來西亞主要出口商品包括電子電器裝置、通訊、辦公等資本品,以及石油、天然氣、化工及棕櫚油等能化產品,主要進口商品則包括電子和通訊裝置、工業用機械裝置和儀器,以及石油、有色金屬和鋼鐵等原材料。
馬來西亞正從全球產業鏈轉移中受益,中美為馬前三大貿易伙伴。從貿易伙伴看,馬來西亞主要貿易伙伴為中國[2](16.8%)、新加坡(13.8%)、美國(11.3%)、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等亞太經濟體。其中,2024年,中國為馬來西亞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10年以來,中馬貿易規模快速增長,其中馬來西亞自中國進口額較2010年增長兩倍,對中國出口增長1倍;馬來西亞主要自中國進口機電和音像裝置及其零配件(佔自中國進口總額的34.6%)、鋼鋁賤金屬及其製品、雜項製品等商品,向中國出口機電和音像裝置及其零配件(佔向中國出口總額的39.5%)、礦產品、塑膠橡膠和化工品等商品。2024年,美國已超越中國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同時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進口來源地;馬美貿易自2020年開始出現明顯增長,馬美貿易在馬來西亞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也由2019年的9.0%上升至2024年的11.3%;馬來西亞主要向美國進、出口電子音像、電腦及其零部件以及機械裝置等。2024年,馬中貿易總額在馬來西亞對外貿易中所佔比重仍明顯高於馬美貿易額佔比。隨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塑,馬來西亞在外交上同中美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將繼續抓住機遇,加強與中美的經貿聯絡,持續擴大自華進口和對美出口,努力提升本國在此輪產業鏈調整轉移和中美戰略競爭中的收益。



直接投資整體呈資本淨流入,FDI主要來自亞太,九成流向服務業和製造業。馬來西亞雙向直接投資自1990年代開始逐步積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期間出現三次大幅下降,且2004至2015年間外國直接投資(FDI)持續小於對外直接投資(ODI),FDI存量甚至一度小於ODI存量,成為直接投資淨流出國。但2015年後,馬來西亞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步伐放緩,再次轉為直接投資淨流入國。疫情後,馬來西亞FDI和ODI規模均出現明顯恢復,2023年,ODI流量76.4億美元,FDI流量86.5億美元,為東南亞第三大對外投資來源國和第四大外資流入國,但距離第一大外資流入國和對外投資國新加坡的直接投資流量仍有較大距離。就FDI而言,馬來西亞的FDI主要來自亞太地區,2023年前五大FDI來源地包括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中國內地和韓國,其中美國對馬直接投資在2022年有大幅增長,2023年則回落至正常水平,中國對馬直接投資在2016、17年曾出現高峰,近年有所回落;從行業分佈來看,外國對馬直接投資主要分佈在服務業(52%)和製造業(40.5%),其中服務業中又主要流向金融保險行業。



四、馬來西亞宏觀政策
4.1 貨幣政策與通脹治理
貨幣制度與貨幣政策框架。馬來西亞的中央銀行是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ank Negara Malaysia ,簡稱BNM),下設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簡稱MPC)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當前,馬來西亞的貨幣政策目標多元化,包括促進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支援可持續經濟增長。馬來西亞貨幣政策操作機制是利率導向制,自2004年開始,隔夜政策利率(Overnight Policy Rate,簡稱OPR)為政策利率。OPR曾在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期間維持最高水平3.5%以控制通脹,在疫情期間曾一度下調至1.75%的最低水平以刺激經濟,當前則穩定在3.0%的水平。在貨幣政策決策方面,MPC每年至少召開6次會議,根據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情況決定是否調整OPR。同時,馬來西亞央行採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使平均隔夜銀行同業拆借利率(AOIR)穩定在OPR附近,以保證銀行間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為防止AOIR過度波動,馬來西亞央行在OPR和常備便利(Standing Facilities)周圍設定±25 個基點的利率走廊,並以此向銀行間機構提供貸款和存款便利。貨幣市場工具方面,無抵押直接借款(Uncollateralised Direct Borrowings)和伊斯蘭票據(Al-Wadiah concept)是馬來西亞央行主要的市場操作工具,發行中央銀行票據(Bank Negara Monetary Notes,BNMNs)也是央行對沖市場流動性的工具之一。
近期貨幣政策偏緊,通脹治理效果良好。2024年以來,馬來西亞通脹整體延續走低態勢。2024年6月,馬政府宣佈取消大部分地區柴油補貼,價格隨國際油價自由浮動,但同時採取諸多應對措施以減少該政策對企業的衝擊,因此2024年總體和核心CPI呈現先上升後下降走勢,全年整體通脹率1.8%,低於該國央行2.0%-3.0%的通脹目標區間下限。與此同時,為應對外部緩解的不確定性,同時支援本幣匯率,直至2025年1月22日議息會議結束,馬來西亞央行連續十次會議決定維持政策利率3.0%不變,利率水平持續高於總體CPI,且與東南亞地區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尚未開啟降息程序,貨幣政策整體偏緊。

4.2 匯率制度與外匯管制
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馬來西亞金融系統,該國開始實施固定匯率制度。隨著經濟狀況好轉、外匯管制逐步放寬,2005年起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由市場供需決定匯率走勢,但馬來西亞央行會適時進行外匯干預以避免匯率大幅波動擾亂國內經濟活動,因此,馬來西亞事實上實行的是靈活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縱觀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匯率歷史走勢,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全球及本國經濟狀況、國際金融環境(與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利差)、通脹水平、油氣價格(馬來西亞為油氣出口國),以及馬央行的外匯干預。
2005年以後,林吉特兌美元匯率存在三次大幅貶值,分別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4至15年大宗商品價格危機以及2022年至24年美聯儲強勁加息週期。從波動率來看,2005年後林吉特兌美元匯率波動率在與東南亞六國貨幣種處於較高水平,其中在2014至15年大宗商品價格危機期間波動率大幅上升。
林吉特當前仍面臨貶值壓力。近三年,馬來西亞林吉特匯率兌美元年化波動率在東南亞六國貨幣中處於較高水平,僅次於泰銖。但2025年1月以來,美元指數維持高位,馬來西亞林吉特匯率持續承壓。
經常和資本項下外匯進出自由度較高。按照馬來西亞外匯管制條例,在馬來西亞註冊的外國企業可以在當地商業銀行開設外匯賬戶,用於國際商業往來支付;在馬來西亞工作的外國人,其合法的稅後收入可全部轉往國外;外匯匯出馬來西亞不需繳納特別稅金;外匯進出馬來西亞需要核准,原則上規定外國公民在入境或離境時攜帶超過1萬美元或等值的其他貨幣,需向海關申報。


4.3 財政政策與債務風險
財政政策保持宏觀穩健。2024年馬來西亞繼續堅持財政整頓大方向,財政收入和支出同比均下降,同時財政赤字規模和赤字率繼續下降。2025財年,馬來西亞財政預算支出總額4210億林吉特,雖創下歷史新高,但透過增加稅收,財政赤字規模下降至813億林吉特,赤字率也將從2024年的4.3%下降至3.8%,表明政府仍持續採取穩健的財政政策。
整體負債水平可控,外債償付風險較低。總債務方面,馬來西亞總債務佔GDP比重在東南亞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新加坡和泰國,但尚未突破300%。各部門債務方面,馬來西亞非金融企業和家庭債務率較高,但疫情以來有下降態勢,政府債務率自疫情後有升高態勢。總外債方面,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其中2022年以來美元匯率維持高位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外債規模明顯上升,截至2024年底,馬來西亞總外債301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2%,但外債總額佔當年GDP比重尚未突破80%,短期外債佔比和國際儲備與總外債比值均保持在40%左右水平,同時外債應付利息與出口貿易額比值較低,整體償付風險較低。主權信用評級方面,截至2024年末,穆迪、惠譽和標普對馬來西亞的主權信用評級分別為A3、BBB+和A-,展望均為“穩定”,與東南亞其他經濟體相比處於中等偏高水平。
政府債務率超國際警戒線,但債務結構較為合理,償付風險較低。2023年下半年以來,馬來西亞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已超過60%的國際警戒線,且2024年繼續上升,並在地區內處於僅次於新加坡水平,但該國政府仍堅持將政府債務率在中期內降至60%以下的治理目標。就政府債務整體型別、期限、幣種、債權人結構來看,99.8%的政府債務為政府債,貸款佔比僅為0.2%;長期債務佔比超過95%,短期債務[3]佔比低於5%;絕大多數為本幣債務,外幣債務佔比低於5%;外國債務人在政府債中的佔比近年來在20-25%左右水平。整體來看,馬來西亞政府債務整體結構合理,短期償付風險較低。
政府債國際化程度較高,但活躍度和收益率處於地區中等水平。就政府債券規模、期限、投資者和交易活躍度來看,截至2024年第4季度,存量政府債規模2729.1億美元,與泰國相當,低於印度尼西亞,高於菲律賓;期限主要集中在10年以內,其中1至3年債券佔比18.9%;外國投資者佔比23%,高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反應了該國政府債券市場的全球化程度和開放性;交易活躍度(以國債現券換手率衡量)低於地區內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高於泰國。就政府債收益率水平來看,馬來西亞十年期國債名義收益率在3.8%(截至2025年2月26日,下同),低於印度尼西亞(7%)、菲律賓(6%)和美國(4.6%),高於泰國(2%)、新加坡(2.5%)和越南(2.5%),整體處於地區中等水平;馬10年期國債名義收益率與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保持較高的相關性(0.66),區內僅次於新加坡(0.77),當前與美國10年期國債利差-75bps,處於歷史較低水平,而2014至2022年間利差持續高於100bps;實際收益率(以名義收益率減總體通脹率衡量)在2.1%左右,經匯率對沖後的名義收益率則在2.8%左右,均屬於地區中等水平,且均低於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整體來看,馬來西亞政府債市場國際化程度高,但活躍度和收益率處於地區中等水平,且與美債保持較高的相關性。



4.4 產業政策與產業轉型
產業政策致力於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近年來,馬來西亞政府正致力於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並發展高附加值製造業,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的競爭力。馬政府重點支援和優先發展的產業包括綠色可持續能源、數字經濟、航空航天、醫藥製造等。2023年以來,馬來西亞政府在“昌明大馬”執政理念的基礎上提出“昌明經濟”框架,並推出多項振興經濟措施,包括“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NIMP 2030)、“國家能源轉型路線圖”(NETR)和“國家半導體產業戰略”(NSS)等,加速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和綠色經濟發展。
在能源轉型領域,馬來西亞推出了包括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計劃(2025年全年對全進口電動汽車免徵30%的進口關稅及90%的消費稅)等產業支援政策,力爭成為東南亞新能源汽車生產中心和消費市場。
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為大力推動國家智慧化和數字化轉型,馬來西亞政府陸續推出《全國電子商務策略路線圖2.0》《十年數字經濟藍圖——數字馬來西亞》《數字倡議》,不斷改善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環境,穩步推進5G、大資料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已批准12個數據中心投資專案,投資額達902億林吉特(約合209億美元),亞馬遜、英偉達、谷歌、微軟、字節跳動、甲骨文等雲廠商和科技巨頭紛紛加大在馬投資,馬來西亞有望成為區域資料中心的投資熱土。
在半導體領域,馬來西亞繼續推進其半導體建設戰略佈局,包括擬定全面的半導體戰略藍圖以確保該國繼續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投資目的地,並計劃透過建設東南亞最大的積體電路設計園區(雪蘭莪中心)讓該國進一步發展成全球積體電路設計產業中心。2024年5月釋出的“國家半導體產業戰略”(NSS)計劃直接向該國半導體產業提供至少250億令吉(約合53億美元或人民幣385.3億元)的補貼,吸引至少5000億令吉(約合1062億美元或人民幣7705億元)的本土及外國企業向晶片設計、先進封裝和半導體制造裝置等關鍵領域進行投資,建立至少 10 家本土晶片設計和先進封裝公司和至少 100 家本土半導體相關公司,並透過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企業的研發合作、培訓和提高6萬名高技能工程師,將馬發展成為全球半導體研發和生產中心。
4.5 外國投資制度與政策
外商投資整體以鼓勵和優惠政策為主,限制性較少。外商投資管理制度體系方面,馬來西亞針對不同行業的外商投資設定不同的政府部門進行具體管理,主要投資主管部門包括馬來西亞投資、貿易與工業部、外商投資委員會、投資發展局。馬來西亞的外商投資政策以《1986年促進投資法》《1967年所得稅法》《1967年關稅法》《1972年銷售稅法》《1976年國內稅法》以及《1990年自由區法》等為法律基礎,涵蓋了對製造業、農業、旅遊業等領域投資活動的批准程式和各種政策措施,整體以鼓勵和優惠政策為主,限制性政策較少。
外資鼓勵政策以稅收減免為主。從措施來看,馬來西亞的外商投資鼓勵政策和優惠措施主要以稅務減免形式出現,分為直接稅激勵和間接稅激勵兩種。直接稅激勵是指對一定時期內的所得稅進行部分或全部減免;間接稅激勵則以免除進口稅、銷售稅或國內稅形式出現。從行業來看,馬來西亞政府一直以來都鼓勵外資進入其國內的高科技領域及出口導向型的生產製造類企業,目前能夠享受優惠政策的行業主要有半導體、電子電氣、光電科技、奈米技術、醫藥、醫療裝置、專業醫學、紙漿製品、木材、橡膠製品、紡織、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可再生能源、交通裝置及部件、機械裝置及部件等。受馬來西亞政府鼓勵發展的行業,外國投資者均可以擁有100%的股權。
外商投資無安全審查,行業限制較少。從措施來看,目前,馬來西亞沒有針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安全審查程式,也沒有管制外資進入馬來西亞的單一法律法規,只針對反競爭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這兩種行為根據2012年實施的《競爭法令2010》進行監管,其中對航空和通訊兩個特定行業的兼併或整合商業行為有專屬監管機構進行審查。從行業來看,自2009年馬來西亞廢除有關限制外國投資者收購合併本國公司權益的《外國投資委員會指引》以來,馬來西亞未對外國資本准入做出限制,大部分領域外國投資者可持有100%股權,但在特定行業(如物流、工業培訓、分銷貿易)中仍對外國投資者持股比例做出限制,這種股比限制往往表現為外國投資者最多持股70%,而馬來西亞國民持股最少應達到30%。除相關股比限制,對於有關特殊行業,還需經馬來西亞主管部門審批,經主管部門審議確定擬議投資是否符合相應的馬來西亞政府提供的促進經濟發展目標的要求。
外資投資方式多樣。外商可直接在馬來西亞投資設立各類企業,開展業務。直接投資包括現金投入、裝置入股、技術合作以及特許權等。馬來西亞允許外資收購本地註冊企業股份,併購當地企業。一般而言,在製造業、採礦業、超級多媒體地位公司、伊斯蘭銀行等領域,以及鼓勵外商投資的五大經濟發展走廊,外資可獲得100%股份;馬來西亞政府還先後撤銷了27個服務業分支領域和上市公司30%的股權配額限制,進一步開放了服務業和金融業。外資在馬來西亞開展併購,不同領域由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決定,例如製造業由貿工部批准,國內貿易、合作社與消費保障部負責直銷、零售批發業,國家銀行及財政部負責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等,通訊及多媒體部負責電訊業。

4.6 勞工制度與政策
勞工政策鼓勵本地僱傭,但吸引海外高技術人才在馬工作。馬來西亞政府鼓勵各類公司培訓和使用本地員工,但因國內勞動力短缺,允許在部分行業僱用外國勞工。目前,馬來西亞政府對建築業、種植業、農業、服務業、製造業5個領域開放外籍勞工,允許自15個國家和地區引入普通勞務,但尚未對中國全面開放普通勞務市場,只允許在特定條件下引進少量中國技術工人[4]。外資公司可僱用外籍員工擔任公司管理職務,也可將某些主要職位永久保留給外國人,但外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必須獲得工作許可,工作許可上會特別註明務工種類和僱主名稱,依合法手續來馬勞工如從事不同工作或為不同僱主工作,將一律被視為非法勞工。此外,2017年馬來西亞開始落實“僱主強制責任制”(EMC),要求僱主必須全額支付外勞人頭稅,不得再扣減外勞薪水以支付稅費,以確保僱主承擔對所聘用外勞自申請來馬至歸國期間所有責任。但同時,當前馬來西亞已推出居住準證(Residence Pass)機制,以便外籍人才在馬更自由地長期工作,居住準證有效期長達10年,直接登記在個人名下,不受僱主單位限制。整體來看,馬來西亞對外國勞工政策和限制較為複雜,在外國勞工數量、來源國、特定行業等方面限制較多,但鼓勵外國高技術人才在馬工作。
五、中馬關係概覽
5.1 政治關係
雙邊政治關係源遠流長,當前雙邊關係等級高。作為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創始成員國,馬來西亞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東盟國家。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態度積極,致力於維持友好的雙邊關係。兩國於1974年5月3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99年簽署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宣告,2004年兩國領導人就發展中馬戰略性合作達成共識,2013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23年,中國與馬來西亞宣佈“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
當前雙方高層政治互動頻密。當前,中馬關係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正在朝著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的目標穩步前行。2024年為中馬建交50週年暨“中馬友好年”。2024年6月20日,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深化提升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的聯合宣告》,包括支援雙方互免簽證,以及未來五年加強經貿合作、數字經濟、綠色發展、高等外教育及文化旅遊相關合作的多項諒解備忘錄。中馬兩國對彼此公民的免籤政策將分別延長至2025年底和2026年底,為人員往來提供更多便利。

5.2 經貿關係
雙邊貿易增勢強勁,前景良好。近年來,中馬兩國經貿關係發展勢頭良好。從地位來看,自2009年來,中國連續16年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及第二大出口目的地。馬來西亞則是中國在東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從規模來看,據中國海關統計(下同),兩國雙邊貿易額從建交時不足2億美元攀升至2024年的2120.0億美元,增長了1000多倍。從商品結構來看,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前五大類商品為機電和音像裝置及其零配件、賤金屬及其製品、雜項製品、紡織原料及製品、塑膠和橡膠及其製品,自馬來西亞進口前五大類商品為礦產品、機電和音像裝置及其零配件、賤金屬及其製品、塑膠和橡膠及其製品、化工產品。從增長態勢來看,2024年,中馬貿易額2120.0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其中,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1013.2億美元,同比增長12.6%,主要增長商品為機電和音像製品、車輛;自馬來西亞進口1106.7億美元,同比增長7.7%,主要增長商品為礦產品、賤金屬、塑膠橡膠及其製品,以及木材和紙製品等;中國對馬錄得貿易逆差93.5億美元,較2023年下降四分之一。中馬貿易增勢強勁,增速不僅高於中國進出口整體增速,也高於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速。從貿易前景來看,隨著全球第五次產業轉移和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速推進,中馬貿易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其中,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潛力商品包括電子電器、機械裝置和汽車零部件等,而進口潛力商品則包括半導體器件、石油及其製品、棕櫚油及其製品和榴蓮等熱帶水果。
雙向投資態勢良好。馬來西亞是中國企業重點投資的海外市場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在馬來西亞開展業務。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的資料,中國對馬來西亞的投資專案達到288個,直接投資達到33.9億美元,佔馬來西亞總FDI的21.4%,成為馬來西亞前五大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國之一。中資企業在馬來西亞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等領域。而根據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23年中國對馬直接投資流量為14.3億美元,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20位國家(地區)中排名第13位,佔比0.8%。截至2023年末,中國對馬直接投資存量為134.8億美元,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國家(地區)中排名第15位,佔比0.5%,在東南亞排第四。2023年,中國企業在馬工程承包新籤合同額62.2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3.9億美元,在建專案主要集中在鐵路、橋樑、新能源、工業廠房等領域,在公路、地鐵、輕軌、通訊等領域亦有新進展。
雙邊協定簽署全面。當前,中馬兩國已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等經貿協定。2009年以來,中馬連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便利雙邊貿易和投資,2021年11月本幣互換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1100億馬來西亞林吉特,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此外,中馬2017年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和融資指導原則等。
“兩國雙園”建設持續推進。馬中“兩國雙園”是中國-東盟戰略合作框架下的標誌性專案,是由位於中國廣西欽州的“中馬欽州產業園”與位於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的“馬中關丹產業園”以姊妹工業園形式開展的雙邊經貿合作專案。其中,“馬中關丹產業園”於2013年2月啟動,規劃面積約14平方公里,計劃依託獨特港口優勢以及地處東盟國家中心的區位優勢,利用馬來西亞豐富的資源、完善的配套設施、便利的交通網路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港口物流及臨港產業,努力建設成為馬來西亞對外開放的東部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叢集和物流基地,建設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示範區。截至2024年6月,園區已完成開發10平方公里,累計完成開發投資約17億元人民幣,招商入園簽約專案13個,協議投資超460億元,其中已投產專案4個,在建專案4個,簽約專案5個,完成產業投資約137億元,創造15000個臨時就業崗位和5000個長期就業崗位,帶動關丹港新增吞吐量1000多萬噸。目前已入駐園區的企業和專案主要有:聯合鋼鐵一、二期專案、新迪輪胎、建暉紙業、中國港灣等[5]。
在馬中企製造業投資持續升級。目前,在馬中資企業主要分佈於貿易、能源礦產、建築與房地產、紡織、基建、機械製造、電子電信與科技等領域。近年來,中國對馬來西亞製造業投資正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產品製造、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擴充套件。其中,中企對馬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包括吉利2017年收購了寶騰49.9%股份,奇瑞、長城、比亞迪等也已在馬設立生產基地。同時,蔚藍鋰芯和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綠能等光伏、氫能企業均已在馬投資設廠。此外,如華為、中興、小米、海康威視等電子資訊與科技企業也在馬設有研發和製造中心,阿里巴巴、騰訊和字節跳動等都在馬來西亞積極投資AI資料中心。在馬來西亞的中資銀行則主要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



5.3 社會關係
在馬華人概況。根據中國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整理,馬來西亞為全球第三大華人分佈國家,僅次於印度尼西亞(約1350萬人,佔比5%)和泰國(約900萬人,佔比12-14%),超過美國(約510萬人,佔比5%)和新加坡(約295萬人,佔比74%)。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24年當地人口預測》報告,截至2024年底,在馬華人約688萬,較上年預測下降68萬,佔總人口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2.6下降0.2個百分點至22.4%,下降為連續第五年下降。當前,華裔在馬人口占比僅次於馬來裔(70.4%)。
地域分佈。在馬華人是馬來半島和沙巴的第二大族裔,是沙撈越的第三大族群。從城市分佈來看,在馬華人主要集中在檳城、吉隆坡、喬治市、怡保、新山、古晉、亞庇和馬六甲等。
社會關係。從社會地位來看,當前,馬來西亞大致形成“馬來人主政、華人主商”的局面,馬來人較華人在社會中享受一些更優越的對待。從政治地位來看,華人政黨持續參與執政,傳統的華人政黨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簡稱“馬華公會”,1949年成立,當前黨員約110萬)曾與其他政黨組成國民陣線長期執政,而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民主行動黨(The Democratic Action Party,DAP,1966年成立,當前黨員約45萬)則在2022年11月大選後加入希望聯盟同國民陣線、東馬主要政黨組成聯合政府上臺執政。從經濟地位來看,當前,華人族群在馬來西亞的經濟與商業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也是對國家稅收貢獻最大的族群[6]。據統計,馬來西亞近60萬家中小型企業中華人控股企業超過75%。這些企業不僅佔據了馬來西亞工商業機構的近九成,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僱傭約馬來西亞一半的勞動力人口。而在2024年4月福布斯釋出的《2024馬來西亞富豪榜》前十名中,有9人為福建和廣東籍華人家族,經營企業覆蓋金融與投資、食品和飲料、製造業、電信業、建築與工程、房地產、博彩等多個行業。從對中國態度來看,新加坡尤索夫伊薩研究中心2024年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針對被迫中美之間“選邊站”的民調問題,馬來西亞受訪者不僅多數選擇支援中國,且支持者佔比(75.1%)在東南亞十國中最高,高於印度尼西亞(73.2%)和寮國(70.1%)。


六、馬來西亞前景評估
國別概況整體評估。國家基本情況方面,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結構穩定、年輕化,但人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較高。政治態勢方面,國內政局整體較穩,但存變動因素,對外關係立足東盟,並注重大國平衡。宏觀經濟方面,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具有出口導向特點,汽車和半導體為優勢產業;2024年在內外因素助力下經濟實現超預期增長。宏觀政策方面,貨幣政策偏緊,通脹治理效果良好;財政政策保持宏觀穩健,政府債務問題值得關注,但整體償債風險較低;產業政策聚焦經濟轉型升級,能源、數字經濟及半導體發展為重點支援產業;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幣具有一定的波動性;投資政策方面側重吸引外國投資;勞工政策鼓勵本地僱傭,但支援外國高技術勞工在馬工作。中馬雙邊關係方面,政治關係高層互動頻率高,雙邊貿易增長強勁,雙向投資態勢良好,華人在商業領域影響力較強。
未來經濟增長前景繼續向好。增長方面,2024年馬來西亞經濟超預期增長使得各大國際組織紛紛上調對其2024年和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2024年12月,亞洲開發銀行(ADB)《亞洲發展前景》報告將馬來西亞2024年實際GDP增速上調0.5個百分點至5.0%,並預測2025年經濟增長4.6%,高於亞洲整體經濟增長預測。2025年1月,國際貨幣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對馬來西亞2024年和2025年經濟增速預測值分別為5.0%和4.7%,較2024年10月預測值分別上調0.2和0.3個百分點,不僅高於全球平均增速,也高於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速。具體來看,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專案,包括公積金制度改革、最低工資和公務員工資上調在內的收入支援措施,以及入境旅遊復甦勢頭延續,均有望繼續支援就業並提振消費;全球科技週期仍處繁榮階段,有望繼續牽引出口和製造業擴張;而全球數字轉型和馬政府的數字產業政策也將對投資產生促進作用。通脹方面,包括柴油補貼合理化等在內的政府補貼取消措施可能助力通脹反彈,預計2025年通脹將呈上升趨勢,但大機率不會突破3.0%水平。貨幣和匯率政策方面,在當前全球政策不確定性和金融市場波動性加劇的大背景下,馬來西亞央行可能更傾向維持貨幣政策穩定性,並可能繼續透過綜合運用外匯市場干預及鼓勵資金匯回等措施對林吉特匯率形成支撐,避免本幣匯率大幅波動對國內經濟增長態勢形成擾動。
風險提示。政治方面,2025年,需關注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領導的團結政府的穩定性問題。經濟方面,宏觀經濟增長前景則可能受到外部政策環境和需求的不確定性,以及大宗商品生產低於預期等風險的影響。其中,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長乏力是主要的外部風險來源。經貿投資經營方面,馬來西亞地區間政策差異及行政效率偏低,專案用工和企業引進高階人才仍在面臨諸多瓶頸和制約,企業或專案本地化經營面臨文化融合難題,同時中資企業之間同質化競爭加劇,產品在馬組裝加工再出口面臨的政策風險等不確定性增多等,均是中國企業從事貿易和進行投資經營時需認真對待的風險因素。

注:
[1]據馬來西亞統計局人口預測報告,“非公民”指統計年度在馬居住6個月或以上的非馬來籍人士,無正式身份證,也不享有公民福利和選舉投票等相關權益。非公民主要由外籍勞工構成,還包括未按要求完成國民登記的非外籍勞工,如並不工作但也未進行登記,或因年長、語言不同、識字不多而未進行登記的外籍人士,以及未及時更新登記的原公民。
[2]本報告中涉及中國的資料統計均為中國內地資料,不包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資料,特此說明。
[3]短期外債指合同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債務,以及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未來1年內到期的債務。
[4]根據2003年9月中馬兩國政府簽署的《關於僱用中國勞務人員合作諒解備忘錄》,馬來西亞承諾向中國開放古建築維護、制瓷、木器加工、傢俱製造等四個行業的勞務市場,但由於薪資較低及對技術勞務定位的認識不同,雙邊勞務合作未得到有效開展。當前,中國在馬公司主要在居住準證(Residence Pass)機制下以承包工程帶動技術勞務輸出和派出少量技術專長勞務人員。
[5]中國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 馬來西亞》(2024年版),[EB/OL],2024/11[2025/01/23],https://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malaixiya.pdf.
[6]中國政府網:《綜述:華僑華人推動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新華社,[OB/OL],2014/07/07[2024/11/26],https://www.gov.cn/xinwen/2014-07/07/content_2713512.htm.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