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送禮為啥火不起來?

還記得微信送禮嗎?
也許你還記得,春節前那段時間,微信新推出的“禮物”功能,曾經結結實實地刷了一把屏。
簡單來說,在微信裡把東西買好,點擊發送,就能像發紅包那樣送禮。
收禮人填了地址就能收到,不用把地址告訴送禮人,還保護了使用者隱私。
當時,很多人對這項功能寄予厚望,有人期待它像微信紅包一樣爆發,有人希望它成為社交新風口,有人渴望它引領禮物經濟。
但商業,從來不會被期待定義。
那段時間,後臺有很多留言希望我們說說這件事。但當時,我對於這件事的邏輯還沒有梳理成熟,因此沒有貿然發言。
如今幾個月過去,相信你也看到了,這個送禮功能並沒有如很多人預期的那樣,像十年前的微信紅包一般火爆。
一位時尚行業品牌的營銷負責人告訴我,他們品牌在這項功能剛一上線時,就立刻行動起來,做海報、策劃活動、裝修小店,希望趕上第一波風口。
結果,一個月下來,送禮的銷售額只有大約2萬元,遠遠低於預期。
其中一個數據更是讓他們非常意外:有一半以上的禮物,送出去了,對方卻沒有接收,最終自動退款。
他很奇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問題究竟出在哪?
所以今天,咱們或許可以聊聊這個話題:為什麼微信送禮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功能,最終沒有火起來?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我有一些個人的觀點,供你參考。
要明白這一點,你需要透徹理解這個動作的本質:送禮。
送禮和買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既然是“送”,它就涉及到兩方:送的人,和收的人。
相信你一定送過禮,也收過禮。請你回想一下,你在送禮收禮時的心態是怎樣的?
你有沒有覺得,這中間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心態?
對於送的人來說,為什麼要送禮,而不送現金?我送的禮物,你不一定需要。送一筆現金,想買什麼買什麼,這不是更好嗎?
對於收的人來說,為什麼要收禮?難道你真的自己買不起這份禮物?難道你不知道收禮會欠一份人情?
琢磨透這些事情,你就明白了送禮的本質。
送禮的核心場景叫做:向上社交。
送禮的核心內涵只有一個:用一種實物化的方式,表達“尊重”。
你看,生活裡送禮的場景,是不是基本都是“下對上”?
比如,學生向老師送禮、晚輩向長輩送禮、X絲向女神送禮、乙方向甲方送禮。
請注意,送禮並不一定是為了交換利益。比如你去看望你的小學老師,或者早已退休的老領導。你並不可能從對方身上獲得任何利益。帶禮物,只是為了表達一份尊敬。
這就能很好解釋,為什麼送禮不能送現金。
正因為送禮是“下對上”,而大機率上來說,收禮者在財富、地位等方面,都要高於送禮者。
所以,送現金就顯得意義不大。你不太可能送出一筆讓對方足夠重視、多到能影響對方生活的錢——那就不是送禮,而是賄賂了。
反倒是一些上對下的場合,送現金就沒有任何問題。比如,老闆可以給員工發紅包,長輩可以給晚輩包紅包。但反過來,下對上送現金,會讓雙方都不自在。
不能送現金,那該如何表達尊重?送禮物就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錢,只是一個數字,而送禮還能表達另一層意思:我心裡惦記著你、我用心研究了你的喜好、我用心選擇了禮物,這是用錢買不來的尊敬。
所以,對於送禮這個動作來說,有兩個要點必須滿足:
1、價值必須模糊
想想看,禮物買回來,第一件事是幹什麼?
沒錯,把價格標籤撕掉。如果禮物上白紙黑字寫著價格,雙方都會非常尷尬。
為什麼要這樣?就是為了留出一個不言明的中間地帶。
不說價格,收禮的一方就可以說:哎呦,這太貴重了,拿回去拿回去。你能來我就很開心了,還帶東西幹什麼?
而送禮的一方可以說:哪有哪有,就是些土特產、根本不值什麼錢,不是給你的,是給孩子吃的,給孩子的。
但也正是這種模糊,讓禮物超越了物質的界限,成為了情感的載體。
尊重,就在這一推一讓之間,被心照不宣地傳達了。
一旦留著價格標籤,就等於把精心準備的禮物,又轉化成了現金。
哪怕是事後偷偷用淘寶識圖去查到底多少錢,但那畢竟不是明面上的事兒。
2、不能有“收”的動作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作為地位更高的一方,收禮的人絕對不能表現出自己“想收”。
一旦表達出來了,就很掉價、很沒面子,感覺像是自己沒見過世面,特別想要這份禮物一樣。
所以你看,送禮時是不是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心意收了,東西拿回去。
收禮人最希望的狀態是什麼?是你執意要給,但我百般推脫,最後你硬塞到我手裡,我推都推不掉。
最完美的情況,大概是這麼一個場景:你送禮給我,我死活不接,你扔下東西就跑,我提起禮物,在後面拼了命的追,但你跑得跟劉翔似的,我鞋都跑丟了都沒攆上。
無奈啊,沒辦法啊,好好的東西,總不能扔了吧,這才收了。心裡雖然暖洋洋的,嘴上還得來一句:哎呀,太見外了,太客氣了。
表達尊重、價格模糊、接收含蓄、心照不宣。
這,就是送禮這個行為背後,最深層的那套行為邏輯。想想看,現實生活裡,是不是都是這樣?
帶著這種眼光,再回過來看這個送禮功能,你就能發現,它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問題:
1、價格直接可見
收了禮物之後,是能直接看到價格的。
這就太尷尬了。
比如,給老領導送禮,領導點開一看:精選堅果禮盒,199元。
領導心裡一定嘀咕:這是啥意思啊?收不收呢?
不收吧,顯得太不領情。
收了,不到兩百塊的東西,欠你個人情,太划不來了,我難道差你這一盒堅果?
最終,選擇了裝作沒看見。
你看,價格一旦暴露,原本那份微妙的默契,立刻就會變成冰冷的數學題。
2、需要收禮人主動填地址
對於微信送禮來說,填地址這一步確實必不可少,你連地址都沒有,我往哪寄呢?
但對收禮物的人來說,這就特別尷尬。
因為,填了地址,我就沒法對外表示“我不想收”了。
原本禮物是你硬要送來,我千推萬拒推不掉,才無奈留下的。但你這麼一弄,你說我想不想收呢?什麼,不想收?不想收你填什麼地址呢?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微信禮物沒有被收。既然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那就裝看不見好了。
一句話總結,微信送禮實在“太直接了”。破壞了生活中真實送禮場景的那份默契感。
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微信送禮沒有火起來的本質原因。
但是,微信送禮會不會消亡,最終被微信取消呢?
我覺得大機率也不會。
因為,它雖然沒有滿足最核心的“送禮”需求,但依舊滿足了這樣幾個需求。
1、“代付款”場景
代付款,和送禮有什麼區別嗎?
當然有區別。
比如,情人節到了,情侶間互送禮物。男生送了女生一個2000塊的包,大機率女生也要送給男生一個價格差不多的遊戲機。
再比如,在學校裡的大學生鞋子壞了,需要買一雙新鞋,媽媽在微信上付好了錢,讓他填地址收鞋。
這些都是代付款。
它們最核心的區別是,送禮時,你根本不確定對方是否會收。而這些場景,你非常清楚對方一定會收。
只要對方一定會收,那這就不叫送禮,而叫“代付款”。
一定要注意,送禮和代付款是不同的。是否確認對方會收,這是完全不同的心態,遵循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
我雖然沒有具體的資料,但我猜目前微信送禮功能送出去的禮物,其實絕大部分都是代付款。
2、依舊傳達了尊重
前面說到,很多禮物都沒有被收下,但沒有收下,就意味著毫無意義嗎?
當然不是,想想那句經典回覆:“心意收了,東西拿回去”。你送小學老師一盒高檔補品,雖然他不會收貨,但他清楚地知道了“這小子還想著我”,心裡依舊暖洋洋的。
3、增加了一箇中心化的入口
對微信而言,送禮功能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增加了一箇中心化的入口。
什麼叫中心化的入口?想想看,你在淘寶上是如何買茶杯的?是不是在淘寶首頁頂部的搜尋框裡輸入“茶杯”,然後在琳琅滿目的茶杯裡,像皇上翻牌子一樣挑選。
這就叫中心化的入口。使用者從一個入口進入,平臺就可以做流量分發,就可以將流量分給不同型別的商家,甚至可以做商業化。
而微信裡,雖然也可以搜尋到微信小店中的商品,但畢竟大家的購物習慣不在微信,這個框的流量非常有限。
而在送禮功能中,當你進入挑選禮物的介面,搜尋“茶杯”,就能看到所有開通了送禮功能的茶杯選擇。
於是,送禮,就變成了微信的一箇中心化的流量入口。這對於平臺的商業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微信送禮功能,大機率既不會爆火、也不會消失,它會和看一看這樣的功能一樣,成為微信體系的普通一員。
商業的世界就是這樣。寄予厚望的產品不一定爆火,無心插柳的功能往往成蔭。
但至少,它能讓我們學到了一件事:
儘管這個時代,人工智慧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但一些線下的場景、一些微妙的心態,一些傳統的人情世故,也許還真就是裝不進程式碼裡的。
畢竟,誰能給這個“其實挺想收,但裝作很難推辭”的心態,寫個演算法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15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