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花大錢給爸媽買禮物,結果全被放在角落吃灰……(破大防)

快春節回家了,給爸媽送禮這關,年年難闖年年闖!
雖說很多父母會說“人回來就好”——我相信他們說的是真心話——但送禮這件事,禮多人不怪,誰收禮物不開心呢?更何況還是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送的,能見到“回頭錢”錢了,爹媽嘴上埋怨著你亂花錢、但心裡喜滋滋。
可對做兒女的來說,給父母送禮實在是一件難心事!
給父母送禮就像是
高考數學捲上最後的大題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熱搜,博主從生活實用類、方便安全類、情趣嗜好類總結了一份送給父母的禮物清單。從保暖衣、父母愛吃的糕點、家政服務、到花鳥魚蟲無所不包,可謂全面。
但先不論父母們是否喜歡這份禮單,網友們首先就不買賬,紛紛吐槽說按照這份禮單送禮,會被爹媽“打死”。
在這份禮單裡,要麼禮物看似齊全,但實用性全無:
要麼東西很實用,但不適合當作禮物送給父母:
甚至有些禮物犯了民俗忌諱,給老人送時鐘,居心叵測啊。
我自查了一下,倒是沒給父母送過禮單上的那些禮物,但也沒能躲開送爹媽的禮物們都在牆角吃灰的命運。
比如,我送過一些自認為對他們生活實用、能減輕勞動力的禮物,像掃地機器人、拖地機、過節前清潔全屋的家政服務。但用了幾次掃地機後,父母嫌棄沒有親歷親為打掃的乾淨,請了家政父母,他們嫌玻璃擦得不如自己擦得乾淨。
再比如,我送過各種我認為對他們健康有幫助的禮物。像電動牙刷、泡腳盆、全身各部位的按摩器、艾灸助眠按摩枕頭、豆漿機、麵包機等。但他們用過幾次後,要麼因為不習慣使用所幸作罷:比如電動牙刷手動化;要麼覺得麻煩使用不划算。還有豆漿機,我爸製作了幾次後嫌洗刷麻煩、而且磨出來的豆漿還不如家門口十幾年的豆腐店做出來的豆漿好喝。從此,豆漿機就被打入了冷宮。
我給我愛美的媽媽送過各種各樣輕奢的包包,她說現在都不常出門,沒機會背;我給我愛喝茶的爸爸送過茶葉和高階保溫杯,他嫌棄我買的茶葉不正宗、保溫杯泡出的茶葉沒有他的玻璃杯泡著好喝、賞心悅目……
在我送過的一眾已“陣亡”的禮物中,尚且唯一倖存的就是按摩枕頭了。之所以還沒有被父母吐槽,也是因為他們多數時候躺在上面忙著刷手機,顧不上嫌棄。
作為禮儀之邦,送禮在咱們的文化裡是一件有講究的事:
禮物不能太輕——顯得沒誠意、沒敬重;
禮物也不能太重——年輕人賺錢不容易;
禮物不能過於“經典”——經典款父母幾乎都有;
禮物也不能過於新潮——父母使用不習慣、容易白送。
於是,給父母送禮就像是高考數學捲上最後的大題,想拿分,能力有限自己不會;想放棄,高考的命運之手不允許。
給爹媽送禮
為啥永遠這麼難?
為父母送禮犯愁、並且在送禮這件事上踩過不少坑的子女不再少數。很多孩子和我一樣,都給爹媽送過那些為方便他們生活、為他們健康著想的新潮禮物,但下場也和我相似——被爹媽嫌棄。
閒置到電池都壞掉的掃地機器人、成為放置衣服的按摩椅、被用來刷鞋的電動牙刷……子女之蜜糖,父母之砒霜。
為什麼在禮物這件事上,子女和父母的代溝如此之大?
一方面是年齡與消費觀念的代溝。
子女與父母在生活階段上的差異導致對需求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到達父母的年紀,對父母真正需要的東西並沒有切身體會。於是,他們往往依賴商家廣告或潮流推薦來選擇禮物,這可能導致陷入“消費主義陷阱”。例如,新潮的智慧裝置或網紅產品在子女看來時尚實用,但在父母眼中可能是“雞肋”——既不習慣使用,也不認可它們的功效。
父母傾向於追求實用性和高性價比的禮物,最好是集操作簡單、用著順手、功效不錯、還要價錢便宜於一體。他們的消費觀念受到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更看重“物有所值”而非“趕潮流”。這種消費觀念的衝突讓子女送禮時難以“投其所好”,往往覺得用心選的禮物不被父母認可,而父母也覺得禮物“不實在”。
其次,父母不明確表達需求讓子女為難。
傳統的父母習慣了節儉和簡單的生活方式。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主動表達自己想要什麼,或者覺得給自己花錢是不合適的。但想要透過禮物來表達自己孝心的子女,會因為父母的不言不語反而承受壓力——沒有明確的需求,送什麼才能讓他們既開心又覺得用心?
很多子女經驗之談,認為送禮物不如給父母紅包、轉賬最實惠,錢在父母自己手裡,他們想買什麼自己看著辦。
對一些家庭來說確實如此,給父母紅包讓他們自己支配,老人開心、兒女省心。儘管送紅包有諸多優勢,但它並非是萬能的,適用性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性格、家庭關係以及經濟條件。
如果父母經濟條件比自己好、不缺錢,送紅包恐怕是最沒有誠意的禮物了。對於不差錢的父母來說,子女多一些的陪伴和關心,看上去無形、無價,但在父母眼中要比一個大紅包有心意多了、更能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而有一些父母,雖然經濟條件普通,你給了錢他們也不會花給自己。要麼存起來,用更厚的紅包返還給子女、要麼就是花在孫輩身上。之前過節,大年三十我給爸媽發了五千元的紅包,結果幾小時後他們藉著孫輩拜年,給倆孩子發過來兩萬的紅包……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你送出的這筆錢實現“內迴圈”,可就是不用在自己身上。
對子女來說,送紅包確實省心,但是否真送到了父母心坎上,不能一概而論。
給父母送禮,
“面子”和“貼心”總要佔一頭
以我和周圍朋友多年給父母送禮踩過的坑來看,我總結出,送給父母的禮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有面子”的和“貼心”的。
有面子類的禮物,比如手機、質地好的衣物、送父母去旅行、全家族家宴聚會時替父母包一頓高階宴席等。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家裡爺爺奶奶去世、她父親作為家中長子每年除夕都會讓兄弟姐妹來自家吃年夜飯。往常都是朋友的父母在家中操辦一大桌子飯菜,雖說是傳統、也圖個熱鬧,但父母年事漸高,操辦起來太累;而且每年都吃類似的年夜飯,也了無新意。
於是,去年過年,朋友在老家唯一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包了兩桌年夜飯,邀請親戚們聚會,換了一種除夕聚餐的方式。雖說父母一直絮絮叨叨嫌她亂花錢,但曬出的發朋友圈和在親朋好友之間有意無意提起的炫耀,可一樣沒少。
作為子女,我們倒也不必苛責父母的這種虛榮心。這種炫耀是對子女心意的認可,曬朋友圈、提起宴席,本質上是一種“驕傲表達”——他們在向外界傳遞自己子女有能力、懂體貼;父母也是透過炫耀在對孩子表達感激和自豪。
而且在許多傳統家庭中,像春節這樣重要的聚會既是團聚,也是重要的社交場合。長輩們也會藉由這樣的場合去有意無意凸顯自己在家族中的影響力。子女送父母能夠炫耀的禮物,對父母而言也是一種社交策略,既展現了家庭的“實力”,也鞏固了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貼心類的禮物,比如家政服務、全面的體檢、或者能夠讓父母精神愉悅的東西。
以我家為例,因為我們身處海外,與父母相隔甚遠,所以我會精心挑選一些孩子從小成長的照片,以及我們共同旅行時的照片,製作成影集寄給父母,或者做成照片牆。此外,我還會把孩子的頭像製作成靠墊和抱枕上的圖案,收集老大畫的漂亮畫作,以及他寫給姥姥和老爺的小作文,送給父母。他們天天看著、放在身邊很喜歡。
這樣貼心的禮物雖然並不昂貴,但它們承載的是我們和孫輩對父母的關愛與思念,和對家庭紐帶的珍視。這種心意遠比物質的奢華更能打動父母的心,給他們帶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幸福感。
給父母送禮,想要對方稱心如意,重點不在禮物本身,而是為父母選擇禮物時體現出你是否瞭解他們、是否願意花時間去溝通、是否平時多陪伴或者多交流,知曉他們當下的生活狀況和所需所想。
禮物本身是沒有溫度的物品,但因為注入了子女的關注和愛護,才變成了真正能夠觸動父母心絃的載體。
子女送禮物的終極意義,是讓父母感受到被重視、被愛著。
你給爸媽送過<最讓他們開心>的禮物是什麼?
留言區聊聊給大家點參考吧!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