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V姐。
年後科技一波走強,結構性牛市讓很多朋友賺到了,也讓很多人踏空了。
納指一波回撥,一些朋友準備進場,一些朋友出來了。
科技很好,大家都知道,就是短期漲得有點多了。
趴著不動的,消費醫療紅利等等,又不知道還要趴多久。
黃金這幾年是很多人的信仰,但是碰2950美元就要回調,還能不能進?
後臺經常有人發出靈魂拷問:
下一步到底買什麼?
說實話,沒人是半仙,沒法準確猜出買什麼就立馬賺錢。
投資裡,講邏輯,看估值,看業績,看資金偏好都重要。
具體細分的話,科技類更看重邏輯預期;消費類更看重業績估值;紅利類更看重風險偏好。
資金流向的話,全球資金近期從美股流出,一部分來港股,一部分去了歐洲。
目前內外的共識,是科技的邏輯預期確實改善了。
兩會發佈會,證監會主席吳清直言,“DeepSeek改變了中國資產的估值”,“經濟主體釋出會”變成了“科技主體釋出會”。
外面也開始頻頻唱多中國科技。
巴倫週刊(巴菲特和芒格最愛的財經週刊)發文說投資中國的樂觀情緒起來了,國際投資者都在積極尋找買入中國股票的機會。
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團隊上調了MSCI中國指數在未來12個月內的漲幅,並將滬深300指數的目標位從4600點上調至了4700點,預期漲幅達到了19%。
英仕曼集團多策略股票業務主管Edward Cole表示,股價觸底以及中國人工智慧創新將給中國股票帶來的新升值,將推動投資回升,“中國股票是2025年最確信的交易之一”。
美國投行Wedbush表示,由於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成功,全球投資者都看好中國市場。投資者們正在試圖押注中國科技市場,這是一個明智之舉。
說實話,他們吹得我都不好意思了,這雞湯現在不用親自熬,只要做個雞湯的搬運工。
納指22年因為ChatGPT出現,撬動英偉達,帶來的指數翻倍行情一共持續了2年多,這還是在20-21年已經大漲了一波的前提下。
恒生科技的估值過去3年腳踝斬,從去年9月,上漲了75%;1月DeepSeek行情啟動後,上漲了35%。
如果對標納指22年後的行情,恆科的本輪高點應該在6800點-8800點之間,依然回不到21年高點11000點,所以我認為看7000點是一個較為合理的估值。
目前在5885點,盤整盤整,再繼續往上走很正常。
不能半年走完人家2年吧,中國速度倒也不必這麼快。
至於最後走多高,就看情緒面的樂觀程度了。
外資情緒看騰訊的漲幅,內資情緒看阿里的漲幅。
再說說消費。
24年的國內消費是個什麼樣,大家心裡都有數,那些漲得還不錯的消費股不是消費降級類的,就是出海業務做得不錯的。
消費說穿了,核心是就業。
兩會有個目標,大家不知道注意沒有。
25年城鎮失業率目標是5.5%,24年實際失業率是5.1%。
也就是說,今年控制的失業率目標比現在實際失業率還要高。
所以說,現在押注消費行業的話,唯一的指望就是政策端。
但是目前看,真金白銀大頭還是往產業端傾斜,因此消費我不知道何時能輪到。
只能講如果有全面牛,肯定能輪上。
如果純粹是貨幣層面的通脹,那麼科技估值會比消費更加敏感。
所以說要重倉消費,先看上證突破3500不遲。
還有最大的消費是地產,地產不行談不上消費復甦,居民資產負債表是沒法修復的。
所以那些一邊看空地產,一邊大買消費的,邏輯上未免自相矛盾。
白酒這種老登文化的代表,往往是跟地產同頻共振的。
紅利和黃金的配置呢,對於我個人來講,不指望今年能賺多少錢。
前兩年表現不錯,不能一直突突突,也是很正常。
我目前拿著8%左右的紅利倉位和5%左右的黃金,純粹做一個防守,防的是地緣上的灰犀牛事件。
你知道它一定會來的,就是不知道何時來。
納指目前距離高點已經回調了10%,再回調5-10%,我會適當進一點。
反正都是賭的話,與其賭我方趴在地上的板塊起飛,不如賭納指出坑快。
畢竟從歷史經驗上說,後者勝率較高。
美股現在最希望川普不要說話。
上一個任期,他說如果美股下跌,總統應該被裝進加農炮射出去,不能找任何藉口。
現在面對美股,他說我要做的是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不能只盯著股市看。
真是小甜甜變牛夫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