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酒鬼酒預計2024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00萬元至1500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8.17%至97.26%,較2023年僅剩一個零頭,堪稱白酒界的"跳水皇后"。
以嶺藥業上演連花清瘟"涼涼"大戲,預計2024年歸屬淨利潤虧損6億—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4.37%—159.16%,是上市十餘年來首次淨利出現虧損。
良品鋪子預計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000萬元到-2500萬元,去年同期為1.8億元,業績由盈轉虧且連續業績滑梯。
上海家化預計2024年歸母淨虧損為7.1億元至8.8億元,這較2023年5億元的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為上市以來首度預虧,百年老店變"美妝黑洞"。
中國中免業績快報顯示2024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42.63億元,同比下降36.50%,相較2021年業績高峰已經腰斬,奢侈品也難逃消費寒流。
歌力思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8,938萬元至-28,938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高階女裝也不好賣了。
珠江鋼琴預計2024年歸母淨利潤虧損1.93億元至2.5億元,上年同期盈利587.85萬元,這是公司連續第3年業績大幅下滑,內銷外銷持續萎縮。
夢百合預計2024年歸母淨利潤虧損1.2億元至1.6億元,上年同期盈利1.07億元,自2021年以來公司業績持續低迷。
湯臣倍健預計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5億元至7.8億元,同比下降55.33%至68.51%。
麥趣爾預計2024年淨虧損擴大至1.5億元-2.2億元,上年同期淨虧損9709.85萬元。
中順潔柔預計2024年歸母淨利潤6000萬元-8000萬元,同比下降75.96%-81.97%,為連續第四年業績下滑,“紙茅”也跌入谷底。
從"藥罐子"到"酒瓶子",從"化妝品"到"生活用紙",從“休閒零食“到”奢侈品“……消費股紛紛上演"比慘大會"。
據同花順不完全統計,2024年業績預虧、增虧和大幅下降的消費股約200家,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業績增速不及預期的消費股並未釋出預告。
另據天風研究,截至1月31日,全A共2887家公司披露了24年業績預告或業績快報或正式財務報告,披露率約為53.56%,業績預告預喜率約33.56%,整體業績下行。
從行業結構來看,電子、通訊和農林牧漁預告增速居前。而在下游必選消費中,紡織服飾、生物醫藥增速為負,食品飲料微弱增長;下游可選消費中,傳媒、輕工製造、社會服務、美容護理、家用電器均是負增長,汽車微弱增長。

可見,消費股的業績在大面積坍塌。
體現在資本市場上,A股“啞鈴型”行情非常明顯,以AI為代表的科技股狂飆突進,以銀行為代表的紅利股穩步慢行,而中間不少消費股卻在一片片暴雷聲中跌落神壇。

以嶺藥業的罕見虧損,主要是受存貨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影響。這家老牌中藥企業在疫情期間靠”神藥”連花清瘟膠囊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囤貨太多如今被反噬。
像這類健康消費股的爆雷,其實也算好事,正如我們並不喜歡醫院說”歡迎下次光臨”。
不過,除了以嶺醫藥外,還有華仁藥業、振東製藥、科華生物等大批生物醫藥公司鉅虧,演變成行業暴雷潮,問題確實有些大,計提減值是主因,需求增長放緩、行業競爭加劇、集採、研發投入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酒鬼酒作為湘酒的希望,曾經上演一年多暴漲10倍的神話,如今也徹底歇菜了。
酒鬼酒的問題在白酒企業中比較典型,如管理層頻繁變動,缺乏戰略連貫性,高階化激進擴張,壓貨透支業績,竄貨和低價傾銷現象頻發,終端價格倒掛嚴重,經銷商利潤空間被壓縮,信心喪失。公司推出費用改革,但成效不足,如今進入戰略收縮期,業績下滑深不見底。
酒鬼酒持續爆雷,也反映了當下白酒行業的巨大挑戰,這幾年白酒產能激進增加,但需求卻在放緩,消費復甦乏力,商務宴請等消費場景減少,渠道庫存大增。白酒股的信仰已經被打破,全行業經歷估值重構,苦的不止是經銷商,還有拿了幾年白酒股的投資者。
經歷配料表”造假”風波的良品鋪子,雖然澄清了事實,但是卻遭遇了上市五年來的首虧。近兩年,消費降級形勢下,零食市場也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轉變,隨著鳴鳴很忙等量販零食店的快速崛起,良品鋪子的高階化戰略遭遇圍剿,良品鋪子選擇加碼營銷和降價,但如今來看這些策略並未湊效。
比良品鋪子更慘的是麥趣爾,作為曾經的高階”網紅”牛奶品牌,麥趣爾在牛奶紅海市場打出一片天,然而業績被一泡”毒奶”澆滅了,兩年過去了,公司營收持續下行,繼2022年後再次鉅虧。
很多人都說消費不行,但實際上每個行業內都在經歷此消彼長,正如《哪吒2》與《蛟龍行動》票房大相徑庭一樣,有人喜有人憂。
這提醒各大消費品公司,Z世代的消費者眼睛越來越雪亮,當他們開始用計算器購物,用放大鏡看配料表——在這個萬物皆可平替的時代,沒有真功夫,哪來鐵飯碗?
這也給所有企業敲響警鐘:囤貨炒作終成作繭自縛、偽高階化遲早現出原形、食品安全是生死線、渠道亂象反噬品牌根基,誠意才是必殺技!
盤點消費股的這輪業績寒冬,除了寄希望於出更多政策提振消費活力、打破通縮陷阱外,每個公司還是首先要練好內功,為消費者負責,才能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