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和重要水利基礎設施——廣東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於今天(1月30日)上午正式通水。
△央視財經《天下財經》欄目影片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於2019年5月6日全面開工建設,2022年全線盾構貫通。


工程西起廣東佛山順德西江干流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輸水線路全長113.2千米,總投資約354億元,建設總工期60個月,設計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工程通水後,輸水沿線超3200萬人受益,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生產生活缺水問題,併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同時解決擠佔東江流域生態用水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據瞭解,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常住人口8600多萬、GDP約13萬億元,水資源安全保障十分重要。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後年輸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可支撐約1.7萬億元GDP的需水量。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
黃坤明宣佈工程通水 李國英王偉中出席活動
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動在廣州市南沙區高新沙水庫泵站舉行。11時22分,省委書記黃坤明宣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順德鯉魚洲的西江水從地下管渠奔湧而來,源源不斷注入高新沙水庫。與此同時,位於深圳的羅田進庫閘、公明水庫同步通水,標誌著該工程正式全線通水。水利部部長李國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出席活動並致辭。
通水活動前,黃坤明、李國英、王偉中等走進高新沙水庫,深入大壩、調壓塔、泵站排程中心,實地察看水源水質和工程運轉情況,並聽取專案建設有關彙報,詳細瞭解工程設計引數和調蓄水執行能力。黃坤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廣大工程建設者致以親切問候和誠摯敬意。他說,自工程開工建設以來,面對工期緊、任務重、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大家迎難而上、科學組織、精心施工、積極攻關,提前完成了建設任務,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填補多個行業空白,創造多項全國紀錄、世界之最,用辛勤和汗水鑄就了這一重大民生工程,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建設者的創新精神、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希望同志們再接再厲,總結好建設經驗,運用好創新成果,堅持質量第一、安全第一,抓好工程後續建設,打造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精品工程”“百年工程”。要強化統籌排程與執行管理,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巡檢監測,下功夫做好水源地保護,紮實有力推進汙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持續強化水安全保障,確保人民群眾喝上乾淨水、放心水,切實把工程綜合效益發揮出來,讓這一工程成為潤澤嶺南大地、造福一方百姓、惠及子孫後代的“標杆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黃坤明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在視察廣東時提出的“把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水利現代化擺在重要位置來抓,著眼最佳化水資源時空分佈,高質高效推進實施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粵東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專案,確保按期高質量投入使用,加快打造“五縱五橫”廣東水網主骨架,著力構建現代化水網體系,有效促進水資源均衡配置,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用水需求,有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李國英表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提前實現全線通水,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的重大成果,是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造福大灣區人民的重大舉措,對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多城市雙水源保障格局,保障供水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工程建設克服了戰線長、地質條件複雜、新冠疫情影響等重重困難,攻克了深埋盾構施工等技術難題,確保了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和安全,為同類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工程轉入全面執行階段後,要深入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加強從水源到使用者的精準排程,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要強化工程執行管理,提高工程設施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王偉中對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錶示祝賀,衷心感謝全體建設者的辛勤付出、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他表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得到了水利部及珠江水委等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援,通水後將惠及超過3200萬人口,系統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產生活用水問題,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極大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提供重要支撐。希望相關部門和參建各方嚴把質量關、安全關,抓好專案運營管理。希望沿線各地建設好配套工程,保護好供水水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懇請水利部等國家有關部委一如既往關心指導,大力支援廣東水利事業發展。廣東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水利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以治水興水新成效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活動播放了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專題片。省領導陳建文、張虎、郭永航、張少康,水利部及珠江水委有關負責同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和水務署負責人,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等工程沿線地市有關負責同志,省直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廣東海事局及粵海集團負責同志參加有關活動。
據悉,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國家水網骨幹工程,是廣東“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幹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順德鯉魚洲,穿越獅子洋,東至深圳公明水庫,全長113.2公里,自2019年5月6日全面開工建設以來,歷時4年8個月基本完工,建成通水後實現從西江水系向珠三角東部引水,年供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是廣東已建成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資源配置工程,有效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生活生產缺水問題,併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可逐步退還東江流域生態用水,進一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生態安全。
珠三角供水往事
缺水問題一直困擾著南方地區。拿香港來說,20世紀初,香港多次出現每日僅供水1小時,用船從珠江口運取淡水方能解決居民用水的窘境。
1963年,廣東大旱,香港用水再次告急。時年6月,廣東決定建設引水工程,引東江水供應香港。
1964年,東深供水工程動工興建,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
1965年3月1日,滿載祖國人民深情厚誼的東江水,在石馬河一路“倒流”,流進深圳水庫、流進香江。香港缺水的歷史,就此終結。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興建。“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是當時建設者們的口號。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深圳身上。
在1991年,深圳發生了建立特區以來最嚴重“水荒”,每日供水量的缺口在10萬立方米以上。當時嚴重的旱情讓大家意識到,境內無大江大河大湖大庫的深圳,僅靠本地水源的難以支撐這座城市繼續向前“奔跑”。
於是,深圳最終決定自惠州境內的東江取水,興建東江水源工程。東江水源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別於2001年、2010年建成通水,暫時解決了深圳用水隱患。

1996年11月30日,東江水源工程(一期)在惠陽永湖鎮開工。
東深供水工程及一系列改擴建工程、東江水源工程,保障了香港、深圳等地近60年的發展之需。
在東深供水工程開工建設的1964年,香港社會總產值是113.8億港元。而到香港迴歸祖國前的1996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16萬億港元,增長了100倍。
深圳在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間,常住人口從701萬人增長到1756萬人,增長率為150%。GDP從0.22萬億元激增至2.78萬億元,增長超10倍。
東江“缺水”
一方面,東江水的到來,極大地促進了香港、深圳等城市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發展步伐愈來愈快,人口、產業不斷擴張,需水量也更加旺盛。
但是,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這一難題,也一直困擾著廣東。
廣東夏季“龍舟水”、颱風頻發,帶來大量降雨,怎麼還會出現缺水?

東江 攝影:盧兆威/影像莞
其實,廣東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容易引起洪澇災害;但是冬春時節的枯水期一旦來臨,降水就會變得很少,極易引發乾旱。
2021年底,東江上游、整個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罕見的“枯”了。在最危急的時候,新豐江水庫連續25天低於死水位執行,東江幾乎就要斷流。
由於東江流量的減少,東莞沿海地區鹹潮上溯嚴重,不僅影響居民用水體驗,也對一些精密製造企業的裝置產生了影響。如果沒有這些水利工程體系有效調蓄水量,要應對這輪歷史罕見的極端旱情,保障東江受水區近5000萬人的供水安全,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果也不堪設想。
這也反映出另一個問題:僅靠東江保障供水安全已不足夠,跨流域調水勢在必行。

這是航拍的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2022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西江“調水”
如今,東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逼近40%的警戒線,而西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只有1.3%。
引西江之水解東江之困,成為解決大灣區東部城市群缺水難題的最佳途徑。
2005年9月,廣東首次正式提出從“西江調水”的設想,開啟了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第一步。

從2005年提出初步構想,到2011年1月廣東“西水東調”工程規劃大綱出爐,再到2019年5月工程正式開工,長達14年的準備工作背後,是建設者們為勘察線路走過的每一片土地,是為修改方案、科研攻關熬過的一個個大夜。

工程在廣州南沙新建的高新沙水庫
未雨綢繆
工程的成功建成,除了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努力,也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水利等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
1964年東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設時,沒裝置沒資金,輸水線路幾乎靠人工用鋤頭一下一下挖出來。
到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時,已經可以同時投入48臺“量身定製”的盾構機穿山過海。工程還可實現“數字孿生”,只需要一個數字化平臺,就可以完成全流程智慧化管理。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廣東水利建設投資歷史性突破1000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個且唯一突破千億元的省份,再創歷史新高。
未來,廣東將打造覆蓋全省的“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幹網。
所謂“縱”,指的是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鑑江幹流五大河流。
所謂“橫”,指的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以及已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

盾構隧洞穿越獅子洋底
此外,廣東還在有序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引水、東江取水口上移等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規劃和建設,統籌推進河道型、水庫型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等工作,在水網“大動脈”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毛細血管”,最終徹底解決廣東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與生產力佈局不匹配的問題。

工程建設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環境
來源:東莞釋出、央視新聞、南方+、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羊城晚報、四局機電等
更多灣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