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批覆中明確:《規劃》是對廣東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域性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
1月1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釋出關於印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規劃》範圍涵蓋廣東陸域行政管轄範圍及省管轄海域範圍。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未來建設方向
1.沿海通道:自福建進入廣東,經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惠州、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江門、珠海、陽江、茂名、湛江,至廣西。
2.滬廣-西江通道:自福建進入廣東,經梅州、河源、廣州、佛山、肇慶、雲浮,至廣西。
3.汕昆橫向通道:粵北生態發展區橫向通道,經河源、韶關、清遠,至廣西。
1.京港澳通道:自湖南進入廣東,經韶關、清遠、廣州、東莞、深圳、佛山、江門、中山、珠海,至香港、澳門。
2.京深港通道:自江西進入廣東,經河源、惠州、東莞、深圳,至香港、澳門。
3.粵貴川通道:起自粵港澳大灣區,經珠海、中山、江門、廣州、佛山、肇慶,至廣西,連線成都。
4.粵湘渝通道:起自粵港澳大灣區,經珠海、中山、江門、廣州、佛山、清遠,至湖南,連線重慶。
5.二湛通道:自廣西進入廣東,經湛江,連線海南自由貿易港。
6.粵東北上通道:起自汕潮揭地區,經汕頭、潮州、揭陽、梅州,至江西。
1.汕尾北上通道:經汕尾、河源。
2.粵西北上通道:經湛江、茂名
1.水資源配置工程
依託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鑑江等主要河流,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推進珠中江水資源一體化配置工程等專案前期論證,與東深供水工程一起,構建“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幹網。持續推進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廣州市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潮州市引韓濟饒供水工程、韶關市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深汕合作區引水工程、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圳東江取水口上移工程、澳門珠海水資源保障工程、高州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粵東灌區等專案建設,加強湛江雷州半島、韶關南雄盆地等新建大型灌區前期論證等專案建設。
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明溪水庫、河源市九潭水庫、肇慶市西江大灣水庫、陽江市龍門水庫等大型水庫建設。
2.防洪提升工程
加快實施韓江高陂水利樞紐、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滯洪區、思賢滘與天河南華生態控導工程等流域防洪骨幹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納入國家規劃的集雨面積超過3000平方千米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及獨流入海河流治理專案建設任務。
推進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工程、東江干流治理工程、韓江干流治理工程、北江干流治理工程、鑑江干流治理工程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設,實施生態海堤建設工程,推進雷州半島海堤加固工程、惠州市白花河防洪排澇治理工程、漠陽江出海口綜合整治工程等區域防洪排澇工程。
開展省主要江河臨時蓄滯洪區、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工程等前期論證。
1.電廠及配套工程
推動惠州、陸豐、廉江、嶺澳、台山核電專案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建設,加快湛江、陽江、江門、珠海、惠州、汕尾、汕頭、揭陽、潮州等市海上風電場開發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建設,建設粵東和粵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加快陸豐甲湖灣電廠3、4號,華潤電力海豐電廠3、4號機組,國粵韶關綜合利用發電擴建專案,華能海門電廠5、6號機組,茂名博賀電廠3、4號機組,粵電惠來電廠5、6號機組,國能清遠電廠二期,華廈陽西電廠二期7、8號機組,湛江京信東海島電廠二期等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的支撐性調節性兜底保障清潔煤電專案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建設。
2.輸變電工程
建設廣州傍海(番南)、廣州南洲(海珠)、深圳中部、深圳皇崗、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佛山雄偉、雲浮雲城、陽江高新、東莞濱海(沙角)、肇慶德慶、韶關始興、韶關樂昌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施珠西南外環配套線路工程、粵西網架最佳化工程(二期)、五邑-雄偉、穗東水鄉線路改造、獅洋-沙角電廠線路增容改造、楚庭第二電源通道500千伏線路工程、珠西南點對網送電通道改造、深汕至現代(皇崗)線路工程、穗東換流站網架完善工程、500千伏茂名至德慶線路工程、500千伏德慶至西江線路工程、粵東送深點對網通道線路。推進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直流工程及配套受端深圳、廣州、東莞、佛山落點交流配套輸變電工程。
3.油氣接收儲存及管網建設工程
穩步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工程,建設茂名-陽江、惠州-海豐幹線、穗莞幹線、珠中江干線、瓊粵天然氣管線等天然氣主幹管網工程。推進潮州華瀛、惠州、粵東等LNG接收站新建擴建及外輸管道建設,建設華豐LNG儲配站(二程接卸)、閩粵經濟合作區LNG儲配站(二程接卸)、陽江LNG調峰儲備站(二程接卸)等。重點建設惠州-韶關成品油管線、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互聯互通工程、博賀新港-茂名石化原油成品油管道、粵閩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幹線二期專案(廣東段)等專案建設。
積極推動廣州LNG應急調峰氣源站(二程接卸)、深圳天然氣儲備和調峰庫(二程接卸)、陽江LNG調峰儲氣庫(二程接卸)、潮州閩粵經濟合作區LNG儲配站(二程接卸)的建設。審慎推進粵西LNG接收站前期工作,為“十五五”及後續做好專案儲備。
建設茂名、惠州、揭陽、湛江等原油加工和儲備基地。
推動珠海國能煤炭儲運中心、湛江港、陽江港、國能台山電廠等碼頭泊位及燃煤電廠儲煤設施建設。
建設雲浮水源山、肇慶浪江、汕尾三江口、惠州中洞、河源岑田、梅州二期、陽江二期、茂名電白、韶關新豐、潮州青麻園等抽水蓄能電站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
“一核”即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體化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兩極”即支援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撐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一體化發展,提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能級,與珠三角沿海地區共同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
“多支點”即增強汕尾、陽江的戰略支點功能,增強北部生態發展區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若干個重要發展支點,形成融灣發展、適度集聚、協調聯動的空間發展格局。
建設聯動發展的網路化空間格局。
-
引導重點發展平臺、科技創新節點沿重要交通廊道集中佈局,強化軸帶支撐作用。
-
完善高快速交通網路建設,支援各功能節點差異化發展,促進跨界地區空間協調佈局,強化都市圈核心區、都會區、外圍地區的聯動,形成組團式、多中心、網路化的空間格局。
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
-
推動廣州、深圳立足“雙區”建設全域性謀劃國土空間佈局,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
-
以高速鐵路、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為依託,強化廣州、深圳兩市核心區之間的直聯直通,以城際地鐵、市域快線等中距離大運量軌道交通加強核心區與廣深發展軸帶上各功能節點之間互聯互通。
-
支援兩市協同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共同推動大灣區建成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集中資源打造“黃金內灣”。
-
統籌推進環珠江口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跨海通道佈局建設,促進相鄰城市軌道系統“多網融合”,形成環珠江口多層次的同城化交通廊道網路。
建設協同一體的都市圈。
-
支援建設廣州強核心簇群式都市圈,強化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建設,加強廣州與肇慶、雲浮、韶關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
-
支援建設多中心網路化的深圳都市圈,強化深圳作為科創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強深莞惠跨界協同,強化深圳對汕尾、河源等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
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暢通支撐“雙迴圈”的陸海大通道,加強區域協調聯動發展,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支點。
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
-
建設面向東南亞、歐洲、遠東地區的國際陸路大通道,加快推進川貴廣-港澳-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廣州國際港公鐵聯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國際物流產業樞紐)、深圳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東莞(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東莞常平鐵路進出口貨物裝卸點建設,支援湛江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強化海鐵聯運效能,提升中歐班列運營水平。
-
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港口網路體系建設,以鐵水聯運、江海聯運、江海直達等為重點,構建立足粵港澳、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水上物流大通道。
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
強化資源要素支撐,積極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
加強對廣東自貿試驗區的空間保障,積極爭取自貿試驗區擴區。
-
大力發展特色合作平臺,加快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和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佛山順德粵港澳協同發展合作區、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以及東莞、中山、肇慶等地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的建設。
打造一批國際科創產業合作高地。
-
高水平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重點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廣東(湛江)奮勇東盟產業園、中以(東莞)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中韓(惠州)產業園、中歐(江門)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建設,加強與日本、韓國、新加坡、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
-
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創新孵化中心、聯合實驗室或技術轉移中心。
搭建“讀懂中國”的人文交流平臺。
-
規劃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文體設施,推進會議會展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和提升改造,為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和重大賽事場館建設做好空間預留和保障。
促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
推進區域間融合發展、協同共享。
-
著眼暢通產業迴圈、市場迴圈、經濟社會迴圈,完善東聯閩浙沿海城市群、西接北部灣城市群、北通長江中游城市群、南銜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省際交通網路,強化與國家重要城市群間的多通道佈局,拓展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等重要城市群及國內重要節點城市、物流樞紐的聯絡,保障南部海洋經濟圈與內陸腹地交通網路提升能級的用地用海需求,構建深度融合、協同共享的區域發展格局,提升廣東在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的戰略支點作用。
共同推動珠江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
加強產業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滇川高鐵經濟帶等建設,推進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等省際平臺建設,支援沿海地區產業有序轉移,促進產業組團式承接和叢集式發展。
-
加快建設干支銜接、區域成網、江海貫通的珠江黃金水道,推動珠江水運安全高效發展。
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合作。
-
發揮湛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兩大國家戰略重要連線點和支撐點作用,支援湛江、茂名積極參與和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聯動走廊。
-
加快推進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支援湛江聯動海南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攜手共建瓊州海峽經濟合作區。
推動與北部灣城市群協同發展。
-
支援湛江、茂名、陽江參與北部灣城市群建設,促進基礎設施共建、資源整合和產業協調發展。
-
推動湛江-北海粵桂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粵瓊(徐聞)特別合作區等建設。
-
加強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通聯絡,推進南寧-湛江、賀州-連山、韶關-賀州、博白-高州、昭平-廣寧、北流-化州、玉林-信宜等跨省高速公路和南寧-玉林-深圳、柳州-梧州-廣州、合浦-湛江、岑溪-羅定、岑溪-茂名等跨省鐵路專案建設。
-
充分發揮湛江作為陸海聯動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的作用,完善“北拓南聯”通道網路,帶動粵西地區全面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促進粵閩浙沿海城市群聯動發展。
-
充分發揮汕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重要連線點作用,支援汕潮揭和梅州積極參與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合作發展海洋經濟,共建海洋經濟示範區。
-
依託廈深鐵路及沿海高鐵,推動汕潮揭地區與深圳、廈門及沿線沿海城市產業資源的梯次佈局和高效配置,支援汕頭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充分利用深圳、廈門科技創新資源和優勢,引領帶動粵東地區協同發展。
-
加快推進漳汕鐵路規劃建設,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閩粵經濟合作區產業合作水平,推動重大專案優先落地,促進省際合作和區域聯動發展。
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
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協作聯動。
-
進一步發揮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作用和示範效應,推動廣州、深圳與汕頭、湛江深度協作,形成“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構建形成以珠三角城市群為引領,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發展,帶動全省城鄉互補、深度融合的空間格局。
-
充分發揮汕尾、陽江的戰略支點功能,推動東西兩翼與珠三角沿海地區產業銜接聯動、城市“串珠成鏈”,整合沿海地區港口物流、臨港工業等資源,實現沿海地區優勢互補、分工協作。
-
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資源型地區和老工業城市等加快振興發展,支援梅州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
加強“一核一帶一區”交通聯絡。
-
強化沿海經濟帶大通道大樞紐建設,重點加強珠江口跨江通道及沿海地區高快速鐵路建設,完善北部生態發展區至沿海經濟帶運輸通道佈局,保障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陸路2小時通達,粵東、粵西、粵北之間陸路3小時通達,支撐“一核一帶一區”多向對流發展,增強珠三角核心區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
進一步謀劃北部生態發展區東西向高快速鐵路通道佈局,補齊北部地區橫向交通聯絡的短板,完善各市重點功能區的快速交通網路建設,順暢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城際、市域、農村道路微迴圈,實現相鄰城市1小時互相通達主城區。
搭建產業協作和要素對流平臺。
-
鼓勵珠三角與東西兩翼、北部生態發展區合作共建產業平臺,重點支援韶關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河源深河產業共建示範區、梅州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雲浮氫能和金屬智造產業基地、汕尾陸豐沿海新型能源和裝備製造產業帶等平臺建設。
-
推動東西兩翼企業在珠三角設定總部與研發中心,實現“逆向孵化”“逆向創新”。
加強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基礎保障
強化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物流網路支撐。
-
圍繞產業空間佈局,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及相關集疏運網路建設,構建“通道+樞紐+網路”的現代物流執行體系。
-
支援縣域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暢通區域間、城鄉間流通網路,促進高效通達國內國際市場。
國務院批覆同意:

國務院關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覆
國函〔2023〕76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自然資源部《關於報請批准〈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自然資發〔2023〕76號)收悉。現批覆如下:
一、原則同意《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視窗。《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實踐。
二、築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廣東省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751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2523萬畝;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5.07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1.6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充套件倍數控制在基於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低於36.4%;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超過435億立方米;除國家重大專案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陸海大通道建設,加強與港澳地區佈局協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支點。
四、系統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比較優勢,最佳化主體功能定位,完善差別化支援政策。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良田糧用,最佳化南粵精細農業佈局,保障區域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促進城鄉空間功能融合,建成一批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示範帶,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廣東樣板”。築牢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加大珠江流域岸線修復、生態整治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珍稀海洋生物的“三場一通道”嚴格實施用途管制。將珠三角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高地,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完善區域性公共服務體系,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改善城鎮地區人居環境質量。以珠三角港口叢集為核心,發揮灣區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完善的海陸通道網路,打造陸海聯動、雙向開放的門戶樞紐,發揮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作用。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依託,統籌協調各類專項規劃空間安排,提升國土空間承載能力。保護傳承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整體保護、系統利用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塑造獨具特色的嶺南水鄉和魅力海岸。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廣東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域性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週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廣東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對專項規劃的指導和約束,對涉及空間利用的水利、交通、能源、農業、文物保護等專項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做好統籌。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盤棋”,提升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建設、治理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加快建立《規劃》實施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制度,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專案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8月8日
省政府正式印發: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國土空間
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粵府〔2023〕105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覆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自然資源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6日
(此文有刪減)
附件(點選可下載檢視):《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pdf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共114頁


















































































































點選文章底部“閱讀原文”也可至官網下載附件
關鍵詞
廣東
通道
湛江
粵港澳大灣區
國土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