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來源:搜狐城市
作者:藍橋
全國兩大經濟強省——廣東和江蘇,近日同時公佈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披露真實家底。
很多資料值得關注,比如2018-2023年,廣東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增加675萬,江蘇則減少近50萬,尤其二產減少近400萬,紡織、化工等傳統產業從業人員嚴重縮水;比如廣州、深圳、東莞3市法人單位總量,幾乎等於江蘇全省總和,彰顯出超強的市場活力、營商環境與就業機會。
五年一次的“經濟大體檢”,粵蘇兩省究竟亮出了怎樣的家底?我們從資料中一探究竟。
01
從業人員:
廣東5年增加675萬
江蘇5年減少近50萬
第五次經濟普查,主要是調查各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單位規模、從業人員、資產狀況和營業收入等情況,是對各地經濟發展進行的全面摸底。第一產業由於佔國民經濟比重較小,因此並不在調查範圍之內。
法人單位與個體經營戶的數量,是最能反映各地經濟活動規模與市場活躍程度的指標。全國經濟、人口第一大省廣東,在這方面要明顯優於江蘇。2023年,廣東共有從事第二、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65.9萬個、個體經營戶813.5萬個,較2018年分別增長49.0%、57.2%,無論是總量還是增幅,都略勝江蘇一籌。

正所謂“人隨產業走”,擁有更多就業機會的廣東,自然聚集了更多的從業人員。2023年,廣東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285.7萬,比2018年增加674.8萬;江蘇從業人員3881.6萬,5年來還減少了47.6萬。
與此同時,廣東、江蘇從業人員佔全省人口的比重也隨之變化。2023年,廣東、江蘇從業人員佔比分別為41.6%、45.5%,與2018年相比,廣東提升了4.3個百分點,江蘇下降了1個百分點。
江蘇從業人員的縮水,主要是受到了二產的影響。5年來,江蘇二產從業人員減少390.8萬,超過三產增加的343.3萬,因此出現了負增長的結果。這與江蘇近年人口增長乏力、傳統產業下行的表現一致。
作為工業大省,江蘇有著規模龐大的紡織、電子、鋼鐵、石化等支柱產業,它們有些遭遇了產業鏈轉移影響,有些則是就業帶動能力有限。
2018-2023年,江蘇紡織服裝服飾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從業人員分別減少41.8萬、28.2萬、16.6萬,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也減少了9.7萬。金屬製品業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從業人員增長有限,合計增量不足5萬。
當然,隨著技術提升和產業升級,第二產業減量提質、第三產業持續壯大,是江蘇、廣東乃至全國的整體趨勢。過去5年,廣東二產從業人員增量也遠不及三產,但它們的工業企業效益都在提升,法人單位的資產和營收都呈兩位數高速增長。
5年來,全國二產增加值佔GDP比重從39.7%降至36.8%,三產佔比從53.3%升至56.3%。廣東、江蘇也是同樣趨勢,二產佔比分別下降了1.7、0.1個百分點,三產佔比分別提升了1.6、0.6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
江蘇抓住新能源風口
廣東數字經濟大放異彩
五經普公報還公佈了部分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等等。粵蘇兩省各有優勢,江蘇抓住新能源風口,工業戰新產業風生水起;廣東資訊科技佔據半壁江山,數字經濟大放異彩。
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江蘇的家底是優於廣東的。一方面,江蘇規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更多,2023年共有19279個,佔規上工業企業的29.0%;同期的廣東分別為7493個、10.4%。
另一方面,在近年風頭無兩的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江蘇的家底也更厚: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分別達到4720個、1827個和901個,合計佔比近40%;同期廣東的資料分別為546個、492個和121個,合計佔比約15%。


江蘇雖然沒有誕生比亞迪這樣的龍頭企業,卻培育出“中國新能源之都”常州,擁有完整度全國第一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動力電池銷量、新能源整車產量、光伏產業規模均居全國前列。江蘇更是新材料產業霸主,在第三代半導體、高溫超導等前沿領域形成47個全國單項冠軍,蘇南特鋼材料叢集產業規模全球第一。
與江蘇不同的是,廣東幾乎是資訊產業一家獨大,在數字經濟領域更具優勢。2023年,廣東7493個工業戰新產業法人單位中,新一代資訊科技就有3029個,佔比超過40%。廣東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44.6萬個、從業人員737.3萬人、營收9.37萬億,幾乎都是江蘇的1.5倍。
在與產業升級息息相關的“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指標上,廣東江蘇算是各有千秋:江蘇開展R&D活動的工業企業更多,廣東R&D經費支出更大;江蘇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更高,廣東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更多。

總之,在科研創新方面,廣東、江蘇都不甘落後。僅規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資料,廣東、江蘇就領先全國。
可供參考的是,全國第四經濟大省浙江,R&D經費支出為1827.6億,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6%,與廣東、江蘇差距頗大。
03
區域分佈:
廣東法人單位集中度高
江蘇分佈更加均衡
粵蘇兩省還公佈了下轄各市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情況,其中有些資料值得關注。
比如法人單位數量,它是反映一個地區市場活力、營商環境、就業機會的重要指標。2023年,廣東共有從事第二、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65.9萬個,其中珠三角就有402.5萬個,佔全省86.4%。兩大頂尖城市——深圳、廣州法人單位數量均超百萬,合佔全省半壁江山。
與高度集中的廣東不同,江蘇區域分佈更加均衡。2023年,江蘇共有從事第二、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90.7萬個,蘇南地區共有173.3萬個,約佔全省60%。

但與2018年相比,法人單位與從業人員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的趨勢仍在加強,這一點,無論是廣東還是江蘇都是一樣。5年來,珠三角法人單位佔全省比重提升了1.1個百分點,從業人員佔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蘇南地區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佔比分別提升了1.8個、5.9個百分點。
擁有更多就業機會的珠三角和蘇南地區,從業人員佔全部人口的比重自然更高,這也側面反映了城市的人口活力和年齡結構。
從全國範圍來看,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3億,約佔總人口的30%。而深圳這一比重超過70%,東莞、蘇州超過60%,珠海、廣州、南京、無錫、常州、佛山和中山超過50%,遠超全國均值。這也與它們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年輕的人口年齡結構相一致。
四經普到五經普的5年,是世界經濟風雲變幻的5年。整體來看,廣東、江蘇無愧經濟大省之名,積極擁抱新興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提升經濟韌性。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