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市場丨經濟大省競逐跑——2024年度我國省級地區經濟執行情況

區域,經濟
回顧2024年,我國區域經濟增長較上年總體放緩,相似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的地區表現分化,產業轉型升級更快的地區展現出更強的增長動能。
從經濟總量來看,總量上,經濟大省挑起大梁,2024年經濟十強省份實現全國65.0%的經濟總量、貢獻全國68.4%的經濟增量。省級排名基本保持,內蒙古超山西躋身全國第20位;市級排名多有變動,長三角整體好於珠三角。增速上,經濟大省分化、西部相對領先、東北相對較緩,西藏、新疆、內蒙古等沿邊省區和江蘇、安徽、湖北等經濟大省GDP增速並列居全國前列,廣東、湖南落後全國。與上年相比,在經濟增長普遍放緩的形勢下,中部增長提速。
從生產端來看,結構上,山東、河南外,各地二產佔比多下降,山西、陝西、寧夏二產佔比降幅較大。增速上,西藏、寧夏、甘肅、新疆、內蒙古等西部省區一產增長較快,糧食和特色作物均有貢獻。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安徽、河南等工業高基數、高增長,裝備、化工等部分傳統產能利用率尚可的同時,新動能持續集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拉動新疆、西藏、甘肅、寧夏等工業加速。重慶、四川三產增速領跑全國,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拖累廣東三產增速落於全國尾部。
從需求端來看,固投方面,中部地區整體表現較好;基礎設施或工業投資拉動西藏、內蒙古、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區投資增速領先;雲南、廣東、廣西投資負增,房地產仍是主要拖累因素。消費方面,西藏、河南、湖南、湖北等社零增速領先;海南、上海、天津、北京等消費能級較高的地區消費增長面臨挑戰。出口方面,東部沿海出口大省多保持高於全國的增速水平,集聚度進一步提升;江西、湖南、河南出口負增,拖累中部出口份額下滑至西部之後,安徽表現亮眼,超河南成為中部出口額第一省、超越上海全國汽車出口量第一省;青海、新疆、廣西、陝西等西部樞紐口岸型地區出口增長亮眼,主要由新能源、電子產品出口增長拉動。
展望2025年,具有創新優勢的東部有望借力人工智慧等風口產業的迅猛增長,加速我國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為下游產業生態創新開啟新的增長空間。中西部在產業轉移、綠色轉型、擴大開放三重因素加持下,具有製造優勢、資源優勢地區將持續各揚所長,積極拓展高階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的產業規模,尋找出口的新增長點。東北三省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基礎上,仍需挖掘冰雪經濟、航空航天等特色優勢產業。
一、經濟總量
1.1 總量:粵蘇差距縮小,內蒙古超山西
202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萬億元,東、中、西、東北四個經濟區域[1]分別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2.4%、21.4%、21.4%、4.7%,佔比與上年持平;分別貢獻全國經濟增量的52.5%、21.4%、23.1%、2.9%,西部增長趨勢更好、東北增長偏緩。
從GDP規模看,經濟大省挑起大梁,2024年經濟十強省份實現全國65.0%的經濟總量、貢獻全國68.4%的經濟增量。2024年廣東GDP首次邁上14萬億臺階,江蘇GDP以13.7萬億元緊追其後,較2023年普查水平增長6000餘億元,增量領跑全國。由此,粵蘇兩省經濟總量的差距進一步收窄,差距由2023年的近7000億元降至2024年的4600餘億元。浙江、湖北GDP邁上9萬億、6萬億;安徽、北京GDP邁上5萬億臺階。山西是全國唯一名義GDP負增的地區,較2023年普查水平減少556億元;黑龍江增量僅6億元,上述兩省仍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挑戰。
從GDP排名看,省級排名基本保持穩定,內蒙古超山西進入全國前20名;市級排名多有變動,長三角整體好於珠三角。省級層面,2024年內蒙古積極發力“兩重”“兩新”政策,時隔5年GDP超越山西、回升至全國第20位,新能源、稀土等新動能加速的同時,以近13億噸的原煤產量超越山西成為全國第一。市級層面,2024年唐山GDP為10003.9億元,成為河北首個、全國第27個萬億GDP城市。其他萬億GDP城市中,重慶、寧波、濟南、合肥、南通GDP排名前進,廣州、天津、佛山、東莞GDP排名後退。
需要說明的是,2023年第五次經濟普查對GDP的核算方法和結果進行了修訂,全國GDP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萬億餘元,增幅為2.7%,各地區GDP也相應調增。主要有兩大變動:一是實施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核算方法改革,由成本法改為租金法;二是首次增加數字經濟調查。因此,服務業更活躍、租金水平更高的如上海、北京本輪GDP調增最多,分別上修了4185.3餘億元、3593.3餘億元,增幅為8.9%、8.2%。修訂後,上海成為全國首個“5萬億”城市,自2013年以來首次超過湖南、回升至全國經濟總量第9位;北京超過河北。
1.2 增速:西部領先,中部提速
2024年全年GDP同比增長5.0%,較上年降低0.4個百分點。區域間經濟增速接近,西部相對領先、東北相對較緩。根據各地GDP同比的加權平均估算區域經濟增長情況,2024年東、中、西、東北四個經濟區域GDP分別增長5.1%、5.1%、5.2%、4.4%。與上年相比,在經濟增長普遍放緩的形勢下,中部增長提速。2023年中部六省中僅湖北、安徽經濟增速高於全國,2024年河南、江西也反超全國。
22個地區跑贏或跑平“全國線”(5.0%),沿邊省區與部分經濟大省增長亮眼。沿邊省區方面,2024年西藏(6.3%)、新疆(6.1%)經濟增速居全國前二,內蒙古(5.8%)並列全國第三,均為西部沿邊省份,除新疆消費增長動能稍弱外,其餘“三駕馬車”均表現亮眼。2024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邊疆地區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域性,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支援邊疆地區依託自身條件稟賦,在融入新發展格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沿邊地區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向好。
經濟大省方面,江蘇、安徽、湖北GDP增速均為5.8%,並列全國第三,主導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有力支撐經濟增長。上海(5.0%)跑平“全國線”,主要由於全年投資穩定發力、第四季度出口增速略有回升,扭轉前三季度落後全國的形勢。湖南(4.8%)、廣東(3.5%)經濟增速低於全國,產業結構轉型仍待發力、“三駕馬車”中均有兩項放緩。
與全年預期增長目標相比,東部經濟大省完成度較好。江蘇、山東、天津、北京、江西超額完成預期目標,建、浙江、上海實現預期目標。其餘23個地區增長未能完成目標,其中,湖南、廣東連續三年未完成增長目標,2025年湖南將目標下調至5.5%,廣東則保持5%;青海、雲南、廣西等部分重點化債省份受投資增速拖累,低於目標超過1個百分點;海南設定預期目標最高(8.0%),與GDP同比4.3個百分點的差距也最大,“三駕馬車”中消費負增幅度全國最高,2025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GDP增速目標下調至6%以上。
二、生產端
2.1 結構:二產佔比多下降
2024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為6.8:36.5:56.7,與2023年修訂數的6.9:36.8:56.3相比(初步核算數為7.1:38.3:54.6),三次產業結構基本穩定、工業佔比略降。
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一南一北”的海南、黑龍江一產佔比分別為20.5%、19.4%,農業仍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撐。多數省份二產佔比保持在35-45%之間,佔比高於40%的地區包括兩類:內蒙古、山西、寧夏等資源型省區,江蘇、福建、江西等東中部工業大省。北京(85.3%)、上海(78.2%)三產結構特徵突出,其餘地區三產佔比多在50-60%之間。
與上年相比,多數省份一產佔比降幅在1個百分點以內,佔比水平較高的黑龍江、新疆、四川等地區一產佔比降幅較大,經濟結構向二、三產轉型。山東(1.1%)、河南(0.8%)二產佔比提升,其餘地區二產佔比均有降低,進而推高了當地的三產佔比,主要受工業量漲價跌、PPI負增的影響。山西(-8.6%)、陝西(-6.7%)、寧夏(-4.4%)等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地區降幅更大,三產佔比增幅也較大。
2.2 增速:一產穩、二產優、三產進
2024年我國第一、二、三產增加值同比增長3.5%、5.3%、5.0%,較GDP增速分別低1.5個百分點、高0.3個百分點、持平。由此,雖然工業在我國GDP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支撐經濟穩定增長。
從第一產業來看,山東穩居全國第一,廣東超越四川居全國第二。西藏、寧夏、甘肅、新疆、內蒙古等西部省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高於5%。一方面,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如新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進一步提高至7872.4公斤/公頃,超過上海成為單產能力最高的地區,佔全國糧食產量的比重增至3.3%。另一方面,特色作物增產豐收,如甘肅的蔬菜、園林水果、中藥材等產量增長近8%,新疆的蔬菜及食用菌產品增長12.0%。
從第二產業來看,東中西部均有亮點,區域分工格局強化。對於東中部工業大省,呈現“強者愈強”的格局,高階裝備支撐製造業叢集持續壯大。江蘇、廣東二產增加值超5萬億,山東、浙江超3萬億,福建、河南、四川、湖北超2萬億。上述工業大省中,除廣東外,二產增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跑贏“全國線”,工業優勢持續集聚。
其中,安徽(9.0%)、山東(8.3%)、河南(8.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國前列。安徽優勢動能持續集聚,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7.2%,對規上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度近75%,其中汽車(26.7%)、電子裝置(26.1%)兩大支柱產業的增加值增速亮眼。山東傳統、新興兩手抓,1-11月有色、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電子裝置、鐵路船舶等製造行業增速達16.0%、29.3%。河南積極擺脫“富士康手機依賴”,引入比亞迪、中州時代等產業鏈主導專案,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先進裝置等產業叢集,在手機產量持續走低(較上年下降10%)的情況下,光電子器件、伺服器、積體電路等新產品產量擴張支撐電子裝置增加值增長12.4%,其他重點產業叢集對應的化學原料及製品、汽車、電氣機械等分別增長18.6%、34.0%、16.3%。
山西(0.0%)、上海(2.2%)、廣東(4.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落於全國下游。山西的煤與非煤均有下滑,原煤產量同比下降6.9%,在全國的產量佔比落於內蒙古之後,焦炭、手機、汽車等非煤產品產量同比下降3.8%、29.2%、11.7%。上海的前五大工業行業中,汽車(-3.6%)、通用裝置(-2.2%)、電氣機械(-0.2%)規上總產值均負增長,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8%、7.1%、3.3%,但規模和帶動力尚小。廣東工業增長放緩有兩個體現,一方面,工業行業增長面僅51.3%,顯著落後江蘇的85.0%;另一方面,雖然首位產業電子裝置保持13.4%的增速,但專用裝置(-4.8%)、汽車(-1.2%)、金屬製品(2.0%)、電氣機械(2.7%)等其他重點行業增長承壓。
對於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加速向原材料工業優勢轉化,特色新動能持續集聚。新疆(9.1%)、西藏(8.2%)、甘肅(7.6%)二產增加值增速居全國前三,西藏(18.3%)、甘肅(10.8%)、寧夏(9.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國前三。西藏積極建設綠色工廠,推進水泥、石材產業佈局。甘肅積極推動省屬企業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有色加工增加值增長29.6%,化學原料及製品、煤炭採選、黑色加工等行業也實現兩位數增長。寧夏化學原料及製品、石油煤炭加工、橡塑製品增加值分別增長31.3%、11.9%、15.7%。新疆煤炭採選、有色採選增加值增長15.5%、21.3%,原煤產量同比增長17.5%、居全國第一。
對於東北地區,受部分重點產業增長承壓拖累,工業增速均落於全國尾部。2023年遼寧、吉林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跑贏“全國線”,而2024年東北三省均落於全國尾部。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黑龍江二產增加值、規上工業增加值降幅較上年均有收窄,但仍是我國唯一工業負增長的地區。遼寧的石化(-2.4%)、吉林的汽車和石化(-2.0%、-2.3%,1-11月資料)、黑龍江的採礦業(-10.2%)規上增加值同比均負增。
從第三產業來看,重慶(6.8%)、四川(6.3%)三產增速領跑全國,在房地產增加值負增幅度高於全國水平的情況下(-3.5%、-3.4%,全國-1.8%),租賃商務業、軟體資訊業增長加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現代服務業加速集聚。三產規模居全國前十的地區中,僅廣東(2.8%)、河南(4.1%)增速落後全國,尤其廣東增速水平落於全國倒數第三,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兩大傳統支柱服務業佔GDP的9.5%、7.4%,分別微增0.6%、負增2.2%,均低於全國水平。
三、需求端
3.1 固投:經濟大省分化,西部風光大省領跑
2024年全國固定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2%,增速較上年回升0.1個百分點。東、中、西、東北四個經濟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3%、5.0%、2.4%、4.2%;與上年相比,東部投資放緩,中、西、東北投資均明顯回升。
其中,中部地區整體表現較好僅湖南稍落後全國,投資加速是支援中部GDP提速的重要動力。其餘區域內省際增速分化。東部地區投資增速多高於全國,其增速放緩主要受廣東(-4.5%)、浙江(0.4%)、江蘇(1.5%)三個經濟大省的拖累;天津(3.1%)扭轉前兩年投資負增的趨勢。西部“風光大省”延續近年的亮眼表現,西藏(19.6%)、內蒙古(13.6%)穩居全國投資增速前二;而雲南(-7.7%)、廣西(-3.2%)、重慶(0.1%)、貴州(0.6%)等地方財政收支緊平衡的地區,投資增長持續較緩。東北地區投資加速主要由於黑龍江(6.0%)投資扭負為正、增長較快;吉林仍落後全國水平。
分領域看,2024年全國工業(製造業)、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分別增長12.1%(9.2%)、增長4.4%、下降10.6%。與上年相比,工業(製造業)投資加速、支撐作用強化,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放緩、房地產降幅擴大。
工業方面,清潔能源投資拉動西部“風光大省”的工業投資普遍表現較好,製造業具優勢的地區則表現分化。其中,內蒙古、寧夏、新疆的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投資增長32.2%、38.9%、1.3倍,顯著高於全國23.9%的平均水平。北京、河南、吉林的製造業投資增速領跑,浙江、江蘇、廣東、上海則均落後全國。
基礎設施方面,京津冀、長三角及周邊地區基礎設施投資整體較好。其中,河北、內蒙古、北京基礎設施投資領跑。
房地產方面,整體投資增速高於靠前的地區房地產投資表現普遍好於全國水平。其中,海南、上海連續兩年保持正增長,陝西房地產投資止跌回穩。而黑龍江、遼寧的情況有所不同,房地產投資負增超20%,其投資增長主要由基礎設施拉動,黑龍江的農業投資(2.5倍)、遼寧的製造業投資(14.4%)增長也較快。
3.2 消費:中部穩健增長,東部消費大省負增
202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8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年放緩3.8個百分點(上年同比受低基數影響)。東、中、西、東北四個經濟區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2.6%、5.1%、3.7%、3.3%,較上年普遍放緩。
其中,中部降幅顯著小於其他地區,河南、湖南、湖北社零同比增速超5%、居全國前列;僅山西落後全國。由此,中部六省社零總額在全國的佔比由2023年的24.4%提升至2024年的24.8%。部分東部消費大省的社零表現值得關注,海南、上海、天津、北京負增長,廣東增速也顯著落後其他地區。
從居民消費傾向看,與2024年全國居民消費傾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7.9%相比,湖北、海南、四川等居民收入水平居全國中游、但消費傾向偏低的地區,居民消費潛力仍有釋放空間。與上年相比,19個地區居民消費傾向有所回升,上海(-2.2%)、天津(-1.3%)降幅較大。
同時,多數地區居民消費傾向仍未恢復至2019年水平,江蘇、浙江兩個消費大省較2019年提升約3個百分點,消費動能較好;而天津、上海、北京、廣東、四川等消費大省較2019年降低5-8個百分點,未來促消費政策或將持續加碼。
3.3 出口:東西部加速,安徽躍居中部出口第一省
2024年全國出口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7.1%,增速較上年加速6.5個百分點。東、中、西、東北四個經濟區域出口額分別增長7.7%、-2.1%、10.9%、8.1%,較上年均有提速、中部降幅收窄。
從出口額來看,東部出口提速拉動出口額集聚度提高。2024年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福建六個沿海省市仍為我國出口主陣地,出口額均在萬億人民幣以上,合計貢獻全國出口額的73.0%,佔比較上年增長0.5個百分點。其中,浙江繼2023年反超江蘇後,2024年仍穩居全國第二、領先幅度擴大。
中部出口份額下滑至西部之後。2024年中部六省貢獻全國出口額的9.2%,佔比較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落於西部地區(9.9%)之後。其中,安徽超河南成為中部出口額第一省、超越上海全國汽車出口量第一省,2024年出口額5797.5億元,全年出口額首次超越河南、成為中部出口第一大省;“首位產業”汽車出口量95.4萬輛,超越上海(80.0萬輛)成為全國汽車出口第一省;出口額961.4億元,與上海的差距持續縮小,對全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43.5%。
從出口增速來看,新能源產品出口拉動西部樞紐口岸型地區出口增長亮眼,青海(47.4%)、新疆(22.3%)、廣西(22.1%)、陝西(16.5%)出口額同比增速居全國前五。對於青海、新疆、廣西,除了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保持較好增長外,新能源產品出口多呈現爆發式增長。如青海的多晶矽(增長73.7倍)出口額全國第一、單晶矽棒首次出口便居全國第三、鋰離子蓄電池(增長77.5倍)增速全國第一,合計佔全省出口額的38.6%;新疆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等“新三樣”增長53.1%;廣西的鋰離子蓄電池(96.8%)、電子元件(65.4%)、自動資料處理裝置及零附件(74.4%)出口增速亮眼,拉動全省出口額增長近9個百分點。對於陝西,出口增長主要由機電產品拉動,其中優勢商品汽車(87.7%)拉動全省出口額增長約8個百分點,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增長2.7倍)佔全省汽車出口額的比重提升至近五成。
中部地區出口增長承壓,而出口結構調整的動能已在積蓄,河南(-1.0%)、湖南(-16.6%)、江西(-22.5%)出口額同比負增,其中湖南、江西連續兩年負增,但降幅較前三季度均有收窄。上述三省的傳統優勢商品多趨於負增,如河南的手機、湖南的鋼材、江西的電子元件。與此同時,接續優勢產品增長亮眼,但尚不足以完全彌補下滑份額,如河南、湖南的汽車,江西的平板顯示模組。
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速的分化,或是由於隨著中西部產能轉移的推進和西部口岸樞紐的建設,中部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優勢型商品的比較優勢趨於弱化。中部省份可以借鑑安徽經驗,積極推動自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培育出口的新增長點。
四、總結
回顧2024年,各地經濟增長較上年總體放緩,相似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的地區表現分化,產業轉型升級更快的地區展現出更強的增長動能。
展望2025年,具備創新優勢的東部地區可以把握人工智慧等風口產業的迅猛增長期,支援算力投資、模型開發和應用創新,加速我國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為下游產業生態創新開啟新的增長空間。中西部在產業轉移、綠色轉型、擴大開放三重因素加持下,具備製造優勢的地區可以更大力度推動傳統裝備製造向高階裝備轉型升級,尋找出口的新增長點;具備資源優勢的地區則更多承擔我國能源原材料供應的角色,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的產業規模。東北三省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冰雪經濟、航空航天等特色優勢產業。
具體而言:對於東部地區,一是產業動能表現分化,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 “強者愈強”,而廣東增長持續放緩。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在裝備、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保持穩健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船舶航天、新型電子裝置等新動能持續集聚,有力拉動投資或擴大出口,共同支撐經濟增長。而廣東的房地產對增加值和投資的拖累作用仍較大,汽車、專用裝置等主導產業增加值也趨於負增,經濟結構調整仍在持續、接續動能尚待加力。
二是海南、上海、天津、北京等消費能級較高的地區消費增長面臨挑戰,拖累經濟增長。2024年是商務部確定的“消費促進年”,相較於中西部消費整體增長較快的格局,東部高能級地區表現較弱,或與當地三產佔比更高有關(詳見我們2024年8月釋出的《京滬粵消費緣何放緩——2024年上半年省級地區經濟執行情況》)。
三是關注人工智慧產業在東部頭部省市高度集聚,有望帶來經濟新增長點。DeepSeek的火爆出圈,加速了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尤其是國產大模型的發展程序。東部頭部省市在相關人才、企業、配套上的集聚度都具有相當優勢。從國家網信辦公佈的我國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登記備案情況來看,截至2024年末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分別有105個、60個、32個、24個、18個大模型完成備案,合計佔全國總量的超八成,北京、上海均已提前完成2025年核心產業規模3000億元、規上產業規模4000億元的目標。頭部企業為下游帶來了開源生態,如蘇錫常等長三角城市算例平臺多已接入DeepSeek,使更多本地人工智慧企業可以基於此進行應用開發,或將加速應用環節的創新發展。
對於中西部地區,一是高階裝備發力,湖北、安徽、河南等製造大省跑出亮眼增速。中部承載著我國“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的戰略定位,湖北、安徽、河南等均實現了全國領先的製造業投資增速,新能源汽車、電子元件、鋰離子電池、新型顯示等高階裝備細分領域加速集聚,產品產量和出口規模也相應擴大。
二是新能源、新材料發力,內蒙古、新疆、陝西等資源型省份經濟增長加速。作為傳統產煤大省,內蒙古、新疆、陝西等在原煤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積極把握新能源、新材料轉型機遇,近年來都實現亮眼的投資和工業增長;相較而言,山西煤與非煤產業增長均放緩。從2024年12月國家工信部公佈的第二批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也可窺見一斑,先進製造業叢集不在集中在經濟大省,資源型產業也可以走好“高精尖”的道路,如內蒙古的榆鄂寧現代煤化工叢集和包頭稀土新材料叢集、新疆的烏昌石光伏叢集、甘肅的金白蘭武有色金屬叢集、河南的鄭南商許超硬材料叢集等均榜上有名。
對於東北三省,經濟復甦略有放緩。東北經濟第一大省遼寧保持穩健增長,投資增速創十年來最好成績。吉林增勢放緩,投資和經濟增速均回落至全國水平以下,汽車、石油化工、食品等主導產業增長均承壓。黑龍江經濟增長持續落於全國尾部。2024年12月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實施方案》,冰雪經濟作為東北經濟的新增長點,對經濟的帶動效應有望從冰雪旅遊擴大至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全產業鏈。
注:
[1]本文未將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納入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劃分,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個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個省份;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區市;東北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份。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