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覆同意!廣東重磅規劃釋出!深圳未來發展空間的52條重點利好來了

1月16日,《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釋出這是廣東省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也是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
深圳夢梳理發現,該《規劃》直接提及深圳多達52次。
劃重點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直接提及深圳多達52次
1.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功能過度集中,各種災害帶來的威脅可能更大,提升國土空間安全和韌性迫在眉睫。
2.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
3.完善“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打造廣州、深圳都市圈,促進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區一體化和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培育更多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
4.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一核”即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體化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5.構築全球候鳥和珍稀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加強汕頭韓江-榕江口、汕尾海豐、惠州考洲洋、深圳灣、廣州南沙-中山翠亨新區-珠海淇澳、江門鎮海灣、陽江海陵灣、茂名水東灣、湛江雷州半島東西兩側海灣、肇慶星湖等全球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節點的溼地保護和修復,提升廣東沿海溼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徙通道上重要停歇點和越冬地的作用;
6.按照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網路化佈局要求,建設以廣州、深圳為雙核心的兩大現代化都市圈,推動珠江口西岸協同發展,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補、高效協同的城市體系;
7.加快廣州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強化沿海地市的現代海洋城市綜合功能,充分發揮灣區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更具活力、魅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建設,支撐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8.充分發揮重點科研機構的創新引領作用,加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儲運、環境監測等技術研究,支援廣州、深圳等有條件的地市積極參與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建設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平臺
9.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加強與港澳地區及相鄰省份合作保護開發海洋資源,共建粵港澳、粵閩和粵桂瓊三大海洋經濟合作圈。提升深圳港、廣州港、汕頭港、湛江港、珠海港發展能級,促進南部海洋經濟圈建設;
10.大力拓展深遠海空間,以深海油氣、礦產等資源為重點,主動參與國際海洋資源調查,支援廣州、深圳、珠海、江門、陽江、茂名、湛江等地積極開發利用深海礦產資源,提升南海開發服務保障能力。發展深遠海養殖,推動海洋牧場規模化發展;
11.交通運輸用海:合理安排廣州港南沙、新沙、黃埔港區,深圳港鹽田、南山、大鏟灣港區,珠海港高欄、萬山港區,汕頭港廣澳、海門港區,湛江港霞山、寶滿、東海島、徐聞、雷州港區,東莞港沙田港區,惠州港荃灣港區,江門港廣海灣港區,茂名港博賀新港區、吉達港區,陽江港海陵灣港區,汕尾港小漠港區、汕尾新港區,潮州港金獅灣港區,揭陽港惠來沿海港區等重要港區交通運輸用海佈局,落實沿海重要港區港口、航道、錨地和疏港鐵路、濱海公路專案及重要跨江跨海通道建設用海需求,合理安排國家重大專案實施圍填海;
12.13.14.積極推動改革開放文化資源的保護。推動將改革開放發展程序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歷史、社會、藝術價值的史蹟、遺存納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深圳市蓮花山鄧小平銅像、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廣州白天鵝賓館、珠海漁女雕像、汕頭《升騰》雕塑等改革開放時期代表性建築、歷史地標,以及深圳大芬村、中英街、華強北、廣州北京路等代表改革開放以來流行文化和消費潮流重點區域的保護;
15.和而不同的城市形象
國際都會:突顯自然本底與時尚繁華有機融合的現代國際都會形象。代表城市:廣州、深圳。
16.濱海城市:突顯“海城相依、擁灣親水”的城市形象。代表城市:深圳、珠海、汕頭、陽江、湛江、茂名、汕尾等
17.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在京廣深、沿海等戰略通道預留規劃建設高速磁浮系統條件,保障廣昆等通道功能提升的空間需求,統籌跨珠江口通道空間資源,做好深圳至珠海等跨珠江口通道專案規劃控制,預留瓊州海峽通道
18.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佈局三橫:
沿海通道:自福建進入廣東,經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惠州、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江門、珠海、陽江、茂名、湛江,至廣西
19.六縱:京港澳通道:自湖南進入廣東,經韶關、清遠、廣州、東莞、深圳、佛山、江門、中山、珠海,至香港、澳門
20.京深港通道:自江西進入廣東,經河源、惠州、東莞、深圳,至香港、澳門
21.22.全力推動廣州、深圳國際樞紐海港和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打造廣州、深圳 2 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
23.24.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為目標,推進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向周邊城市延伸,強化都市圈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軌道銜接,推進都市圈軌道交通網建設,打造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地區“1 小時”生活圈
25.持續推進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廣州市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潮州市引韓濟饒供水工程、韶關市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深汕合作區引水工程、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圳東江取水口上移工程、澳門珠海水資源保障工程、高州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粵東灌區等專案建設,加強湛江雷州半島、韶關南雄盆地等新建大型灌區前期論證等專案建設。
26-30.建設廣州傍海(番南)、廣州南洲(海珠)、深圳中部、深圳皇崗、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佛山雄偉、雲浮雲城、陽江高新、東莞濱海(沙角)、肇慶德慶、韶關始興、韶關樂昌等 500 千伏輸變電工程。實施珠西南外環配套線路工程、粵西網架最佳化工程(二期)、五邑-雄偉、穗東水鄉線路改造、獅洋-沙角電廠線路增容改造、楚庭第二電源通道 500 千伏線路工程、珠西南點對網送電通道改造、深汕至現代(皇崗)線路工程、穗東換流站網架完善工程、500 千伏茂名至德慶線路工程、500 千伏德慶至西江線路工程、粵東送深點對網通道線路。推進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直流工程及配套受端深圳、廣州、東莞、佛山落點交流配套輸變電工程
31.建設聯動發展的網路化空間格局。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港深、澳珠合作,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大灣區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32.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推動廣州、深圳立足“雙區”建設全域性謀劃國土空間佈局,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
33.以高速鐵路、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為依託,強化廣州、深圳兩市核心區之間的直聯直通,以城際地鐵、市域快線等中距離大運量軌道交通加強核心區與廣深發展軸帶上各功能節點之間互聯互通
34.35.36.支援建設多中心網路化的深圳都市圈,強化深圳作為科創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強深莞惠跨界協同,強化深圳對汕尾、河源等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
37.跨界空間協調重點地區:深圳-東莞交界地區:深圳寶安、光明、龍華、龍崗,東莞虎門、長安、大嶺山、大朗、松山湖、黃江、塘廈、樟木頭、鳳崗、清溪
38-40.深圳-惠州-深汕特別合作區交界地區:深圳坪山、坪地、葵涌,惠州秋長、淡水、新圩、大亞灣西區、澳頭、霞湧、黃埠,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鵝埠。
落馬洲-河套地區
41.發揮廣州高校及科研院所集聚優勢、深圳科技產業創新優勢,打造港深莞、廣佛、澳珠三個創新極點
42-43.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深圳光明科學城、深圳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佛山三龍灣科技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
44.支援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利用大面積連片開敞空間打造“城市綠心”
45.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面向東南亞、歐洲、遠東地區的國際陸路大通道,加快推進川貴廣-港澳-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廣州國際港公鐵聯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國際物流產業樞紐)、深圳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東莞(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東莞常平鐵路進出口貨物裝卸點建設,支援湛江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強化海鐵聯運效能,提升中歐班列運營水平
46.搭建“讀懂中國”的人文交流平臺。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兩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引領作用,打造高階國際交流平臺,加強文化、教育、醫療、體育、旅遊等國際交流合作
47.加強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通聯絡,推進南寧-湛江、賀州-連山、韶關-賀州、博白-高州、昭平-廣寧、北流-化州、玉林-信宜等跨省高速公路和南寧-玉林-深圳、柳州-梧州-廣州、合浦-湛江、岑溪-羅定、岑溪-茂名等跨省鐵路專案建設
48-49.依託廈深鐵路及沿海高鐵,推動汕潮揭地區與深圳、廈門及沿線沿海城市產業資源的梯次佈局和高效配置,支援汕頭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充分利用深圳、廈門科技創新資源和優勢,引領帶動粵東地區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漳汕鐵路規劃建設,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50.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協作聯動。進一步發揮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作用和示範效應,推動廣州、深圳與汕頭、湛江深度協作,形成“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構建形成以珠三角城市群為引領,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發展,帶動全省城鄉互補、深度融合的空間格局
51推進廣州、深圳、陽江、潮州等地天然氣調峰儲氣庫及佛山三水地下鹽穴儲氣庫建設,在重點消費地區留足內陸 LNG 儲存設施用地
52.積極推動廣州 LNG 應急調峰氣源站(二程接卸)、深圳天然氣儲備和調峰庫(二程接卸)、陽江 LNG 調峰儲氣庫(二程接卸)、潮州閩粵經濟合作區LNG儲配站(二程接卸)的建設。審慎推進粵西 LNG 接收站前期工作,為“十五五”及後續做好專案儲備。
內容來源:深圳夢綜合《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事關深圳未來發展“空間”!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釋出
1月16日,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釋出。這是廣東省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也是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規劃》作為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以及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將對廣東和大灣區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新規劃、新藍圖裡,我們看到深圳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哪些“空間”?
《規劃》多處提及深圳,提出完善“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打造廣州、深圳都市圈;最佳化產業空間佈局為“製造業當家”提供支撐,重點建設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等;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高標準推進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打造開放活力的海洋空間,加快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門戶樞紐,打造廣州、深圳2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支援建設多中心網路化的深圳都市圈,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強化港深、澳珠合作;等。
1
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
打造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
《規劃》提出以“世界視窗、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為發展願景,著力把廣東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美麗中國建設的典範區、開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園”。
對於廣東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規劃》作了怎樣的安排?
《規劃》提出,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完善“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打造廣州、深圳都市圈,促進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區一體化和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培育更多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
《規劃》立足廣東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區域經濟發展基礎,提出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強化珠三角核心帶動作用,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體化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支援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其他城市形成重要發展支點。構築南部海洋生態保護鏈,加強北部環形生態屏障和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整體保護,結合碧道、綠道、古驛道等特色線性廊道,形成通山達海的生態廊道網路系統。
2
建設世界先進製造業高地
重點建設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等
《規劃》以“製造業當家”為引領,最佳化全省產業空間佈局,支撐建設世界先進製造業高地
珠三角核心區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積極培育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叢集,重點建設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環珠江口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產業發展組團和產業重大平臺建設,最佳化形成“走廊+組團+平臺”的網路化產業協同佈局模式。沿海經濟帶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以港口和臨港經濟區、臨港新城為載體,做大做強臨港臨海產業叢集,加快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打造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3
打造廣東生態保護新名片
高標準推進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
《規劃》提出,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在珠江口、大亞灣-大鵬灣等海域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加強深圳灣等重要節點的溼地保護和修復,重點推進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構築全球候鳥和珍稀野生動物遷徙通道。高標準推進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以保護、修復、合理利用紅樹林和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為重點,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資訊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打造廣東生態保護新名片。
4
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加快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打造開放活力的海洋空間,《規劃》提出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空間保護與利用,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加快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強化沿海地市的現代海洋城市綜合功能,充分發揮灣區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更具活力、魅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建設,支撐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援培育五個千億級以上現代化海洋產業叢集,提升深圳港等發展能級。大力拓展深遠海空間,以深海油氣、礦產等資源為重點,主動參與國際海洋資源調查,支援深圳等地積極開發利用深海礦產資源
5
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門戶樞紐
深圳打造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規劃》立足廣東對外開放優勢,提出增強區域聯動發展和對外開放拓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支點。其中提到推動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一批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加快推進深圳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等建設。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兩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引領作用,搭建“讀懂中國”的人文交流平臺。
暢通支撐“雙迴圈”的陸海大通道,《規劃》提出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門戶樞紐。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全力推動廣州、深圳國際樞紐海港和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打造廣州、深圳 2 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
6
支援建設多中心網路化的深圳都市圈
強化港深合作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
《規劃》專章謀劃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提出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港深、澳珠合作,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推動廣州、深圳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支援建設多中心網路化的深圳都市圈,強化深圳作為科創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強深莞惠跨界協同,強化深圳對汕尾、河源等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
同時,《規劃》突出關鍵領域合作,提出共謀示範引領的創新發展平臺。推進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引導大灣區科技創新資源集中佈局,支撐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揮深圳科技產業創新優勢,打造港深莞創新極點。支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加快深圳光明科學城、深圳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
國務院關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批覆要求,廣東省政府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同時強化對專項規劃的指導和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做好統籌。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盤棋”。小編了解到,目前,《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及建市以來首個分割槽國土空間規劃正在最後申報階段。
(內容來源:深政觀察)
國務院關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覆
國函〔2023〕76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自然資源部《關於報請批准〈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自然資發〔2023〕76號)收悉。現批覆如下:
一、原則同意《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視窗。《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實踐。
二、築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廣東省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751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2523萬畝;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5.07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1.6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充套件倍數控制在基於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低於36.4%;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超過435億立方米;除國家重大專案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陸海大通道建設,加強與港澳地區佈局協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支點。
四、系統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比較優勢,最佳化主體功能定位,完善差別化支援政策。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良田糧用,最佳化南粵精細農業佈局,保障區域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促進城鄉空間功能融合,建成一批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示範帶,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廣東樣板”。築牢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加大珠江流域岸線修復、生態整治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珍稀海洋生物的“三場一通道”嚴格實施用途管制。將珠三角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高地,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完善區域性公共服務體系,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改善城鎮地區人居環境質量。以珠三角港口叢集為核心,發揮灣區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完善的海陸通道網路,打造陸海聯動、雙向開放的門戶樞紐,發揮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作用。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依託,統籌協調各類專項規劃空間安排,提升國土空間承載能力。保護傳承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整體保護、系統利用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塑造獨具特色的嶺南水鄉和魅力海岸。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廣東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域性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週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廣東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對專項規劃的指導和約束,對涉及空間利用的水利、交通、能源、農業、文物保護等專項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做好統籌。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盤棋”,提升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建設、治理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加快建立《規劃》實施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制度,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專案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8月8日
一圖速覽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來源:深圳夢(微訊號ID:SZeverything)綜合
更多灣區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