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關、利關、情關、欲關——四大名著,是人生的修煉

提起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必列榜首,它們被稱作中國文化與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代表,並被譯成多國語言傳至世界。但是,一部小說寫作的最初目的,絕非是奔著文化傳承和藝術造詣去的,而四大名著的真正價值,不止是中國文化與中國小說藝術,它們更是中國人心靈與人生的真實寫照——
千百年來,社會、技術與物質改天換地,但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心靈與人生始終未變。某種角度上說,四大名著寫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人生,讀四大名著,就是在品味我們自己的人生與心靈:
讀三國,過爭關。心機,天機,契機,人到底爭個什麼?
讀水滸,過利關。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的仗義金銀去哪了?
讀西遊,過欲關。除心魔,言釋厄,始於慈悲,終於覺悟。
讀紅樓,過情關。風月情長,終究一場夢。

◎過爭關,讀三國——三國爭雄,天下卻落到了司馬家
《三國》是一部從頭“爭”到尾的書。故事開篇便是黨錮之爭,後來董卓亂政、天下諸侯爭雄。不僅國與國爭,人與人也在爭,周瑜就在這種相爭中一命嗚呼,三國也在這種相爭中落入司馬家。
《三國》開篇便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不僅是《三國演義》的主旨,更是古代中國兩千餘年歷史的主旨。
一部古代史,就是一部分合交替的相爭史。而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出生時爭家庭,孩童時爭教育,後來爭工作、爭名利,到了老年還不肯罷手。然而這一切在末了都似虛幻,正如《三國演義》全書最後一句所說:“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過利關,讀水滸——一場因名利而聚的江湖宴會
表面看來,江湖仗義的《水滸》從來都把名利視為糞土之物,但從頭到尾,梁山的聚散都逃不掉“名利”二字。

小說中,先有晁蓋七星聚義,後有梁山泊,而七星聚義就是晁蓋一夥人為錢財而搶劫生辰綱。宋江為何廣受各路英雄結交與好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經常用錢財接濟那些落魄的豪傑,還因此得名“及時雨”。
而梁山眾好漢,就在這種晁蓋式的“求財”與宋江式的“散財”中組建起來,然後大家“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而最後宋江一行人非要帶領大家招安,無非是想圖個“正名”。水滸一場起落悲劇,終逃不掉名利二字。
◎過欲關,讀西遊——“不能釋厄,不如不讀西遊”
《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釋厄”就是“走脫困境”。一部西遊,就是一部除心魔、過欲關、求釋厄的心靈脩行史。
佛家講六慾,而我們每個人都擺脫不了各種世俗的慾望。在現實中,這些慾望既可以成為驅使我們追求現實的動力,也能成為困擾心境的煩惱。
明代李卓吾(託名)在評《西遊記》時說:讀西遊的作用就是為了擺脫心魔困境(原文:此書讀之可釋厄也。),他還說:“若讀了《西遊》,厄仍不釋,卻不辜負了《西遊記》麼?
◎過情關,讀紅樓——人生是一場無解的悲劇
王國維曾說:《紅樓夢》是悲劇中的悲劇,是叔本華口中的第三種悲劇。這種悲劇不是由意外造成,也不是由惡人導致,它是我們生命中根本無法逃脫的命運之悲。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些逃不開的死結,這是造物定下的無解之題。寶玉、黛玉、寶釵等人的愛情悲劇,就是這樣一種悲劇。作者的筆也無力扭轉這種悲劇,最後只能以寶玉出家獲得一種虛假的解脫。
讀四大名著,關關難過。中國人一生的困頓、煩勞、名利、俗欲,都在其中。然而,國人雖熟知四大名著的故事,但卻很少人能體悟其中真義,要麼是把電視劇拿來匆匆過遍故事,要麼是把原著隨便找來一本,不管版本匆匆讀過。
讀古典名著,版本極為重要。四大名著在成書、刊行、流傳的過程中版本紛雜,其中不僅有故事章節的多與少,如《水滸傳》就有70回本、100回本、120回本,更有文句筆法的巨大差異,如《水滸傳》有繁本、簡本兩大系統,繁本文字豐富多彩,文學價值明顯高於簡本。
但是,面對這些紛雜的版本之別,普通人很難自己去辨別好壞,為此,店長薦書特精選出一套最適合大眾日常閱讀、又能深入研讀的“四大名著·批註典藏版”。
本套書以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四個批本為主體,包括明代李卓吾(託名)批《西遊記》,金聖嘆、李卓吾(託名)合批120回本《水滸全傳》,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批《三國演義》,《脂硯齋評石頭記》,並參照其他經典刻本,由嶽麓書社、中華書局等組織專家學者團隊重新考據、校勘,使本套書的文學、收藏、閱讀、研讀價值都達到最高。
以上四大名家批本,對四大名著的文學造詣及大眾閱讀都有不可替代的貢獻,如毛批《三國演義》,刪去了此前流行版本中大量“之乎者也”等冗餘之詞,使文句更為流暢、文學藝術價值更高,自清代後,毛氏父子加工潤色過的《三國演義》就成了流行最廣、最經典的版本。此外,四大名家的批語妙趣橫生,其閱讀價值甚至不遜於原著本身,這些批語及他們一生研究所總結的讀法,對我們理解經典有極高的指引作用。
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這套“四大名著·批註典藏版”,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還可在規格內一併選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四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