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就明白了:人生總是孤獨,悲喜只能自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落落
來源:帆書 樊登講書(ID: readingclub_btfx)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亞楠朗讀音訊
網上有個問題:有哪篇文章會讓你在人生低谷時,想要一讀再讀?
有個別具一格的答案是:《岳陽樓記》。
悲傷時讀它,讀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和撫慰;
失意時讀它,讀的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豪邁和孤勇;
彷徨時讀它,讀的是“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執著與堅定……
年少時讀《岳陽樓記》,讀的是洞庭風光、士人氣度,感慨的是辭藻的華麗、氣勢的磅礴。
成年後才頓悟,范仲淹其實在文中寫盡了人生的悲喜無常、孤獨無助。
人終其一生,如何應對境遇的起伏、人心的難測,又該如何看待命運的縹緲無常?都在這寥寥三百字裡,說透了。
01
  • 人生陰晴難定,但求安穩本心。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
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楫摧。
范仲淹的一生,就像這洞庭之景一般,陰晴莫測。
從少年登科,執教興學,到直言勸諫,選賢任能。
身居高位時,他為民請命,秉公改革,銳意改革,重振朝綱;
整頓官場時,他嚴加考核,選賢任能,培養將領,一掃弱宋之風;
直言勸諫時,他觸及利益,被誣為朋黨,勢單力孤,人人勸他三緘其口;
被貶離京時,滿朝文武無人敢相送,他棲身江湖之遠,依然心懷天下。
在走過了仕途的大起大落後,洞庭湖的陰晴變化在范仲淹眼中,與人生的苦樂無異。
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的洞庭湖,不就是滿腹韜略的自己?
陰雨天的滿目蕭然,明媚時的心曠神怡,不正是他順逆難測的人生?
順遂時,他是直言勸諫的忠臣良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不順時,他就成了亂結朋黨的佞臣賊子,連遭貶黜,門可羅雀。
經歷了大起大落後,范仲淹的內心反而獲得了平靜。
人生的起伏,就如同洞庭湖上的陰晴,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有些低谷,是為了讓你從逆境中學會一些東西;有些得意,也只是一時的嘉獎,未來是福是禍依然是未知。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一生詩畫雙絕。
年輕時,他也曾懷抱入世之心,得中應天府鄉試榜首,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一場科舉舞弊疑案,如飛來橫禍般擊碎了他的榮耀。
被貶為小吏的他不再醉心官場,轉向詩畫創作。
不僅寫下了著名的《桃花庵詩》,留下大量山水美人畫作,更是成為後世文人神往的物件,名垂千古。
一句“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是對人生無常的調侃,也是內心自足的達觀。
佛家偈語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風景陰晴本無心,關鍵在於看風景的我們,是否有一個能容之心。
人生就是高低起伏相依,沒有永恆的高光,也沒有永遠的失意。
當你明白了這一點,陰晴的變化和人生的順逆,都不再能動搖你的本心。
02
  • 沒有一種人生容易過,沒有一種境遇跨不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慶曆三年,仁宗為改革朝政,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幾乎是所有古代仁人志士的終極夢想。
但此時居廟堂之高的范仲淹,日子卻並不好過。
面對朝廷多年的積貧積弱,他推出慶曆新政,希望透過改革澄清吏治,讓朝野風貌為之一振。
但隨著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既得利益者被戳中了痛處。
他們開始聯合起來,抨擊新政弊端,誣陷范仲淹“妄結朋黨”。
而隨著皇帝疑心甚重,范仲淹終於無奈離場,改革事業也就此失敗。
而遠離京城,來到任所鄧州的范仲淹,卻沒有因此頹廢不已、隨波逐流。
他開始重修覽秀亭、構築春風閣、營造百花洲,設立花洲書院,閒時講學。鄧州也因此文運大振。
心中有天下,自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胸中懷乾坤,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蘇軾一生坎坷飄零,被貶黃、惠、儋州,煙瘴之地的短暫失意,卻成就了他一生功業。
在黃州,他開墾東坡,自耕自種,過起了躬耕隴畝的恬淡時光,寫下了流傳後世的《赤壁賦》;
在惠州,蠻荒惡劣的環境沒有擊垮他的意志,他一邊傳播醫藥技術、幫助當地居民築堤防洪,一邊不忘品嚐嶺南甘美的荔枝;
在儋州,被貶至天涯海角,被要求“不得食官糧”“不得住官舍”“不得籤公事”,卻依然開辦書院、傳道授業,為儋州的文教鞠躬盡瘁。
這世上,沒有哪種人生不辛苦,沒有誰的人生容易過。
面對感情,外界眼中的“模範情侶”也難保沒有衝突和吵架;
面對工作,雷厲風行的職場強人也會感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面對人生,平安順遂的幸運兒也會在思考中陷入迷茫與失意……
可正如范仲淹所說:“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世事亦無絕對,悲喜順逆只在人心。
不管外界的境遇如何,但我們依然是有選擇權的。
與其自怨自艾、自暴自棄,不如拋開一切沉下心來,做好手頭的事、眼前的事。
當一個人將自身的悲喜,完全從外界超脫出來,就再也沒有一種境遇無法度過。
03
  • 少有人走的路,就請大膽自在獨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孟子曾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成為了後世無數士人的座右銘。
但做到這樣的境界談何容易?
范仲淹自己都緊接著感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當你擁有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境界,就註定了要在人生路上自在獨行。
但對范仲淹而言,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堅持走到底。
即便離開京城多年後,子弟商議為他置辦田產以供安享晚年,他也嚴詞拒絕。
孤獨嗎?當然。
可後悔嗎?當然不。
同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寧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辛勤勞作耕種,也不願向世俗低頭。
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屈原,面對國破家亡,毅然自沉汨羅,以身殉國,以全其志。
他們的人生信條或許無法被大多數人理解,但卻是自己內心的堅持。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或許也時常聽見有人說:
“工作那麼拼命幹嘛,有個差不多就行了。”
“你再學也比不過先天條件好的,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
但對於每個內心有堅持和夢想的人,堅守內心的底線是我們在不確定結果時,唯一能享受的過程。
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被理解,我們踽踽獨行。
但這份孤獨並不應該是憂傷、脆弱、自怨自艾的,而是充滿了力量與希望。
就像悲觀和樂觀的人,同樣看到瓶子裡有半瓶水,會有迥異的反應;
面對少有人走的路,內心猶疑的人會感慨:“這條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如果我感到悲傷迷茫該和誰訴說?”
而內心篤定的人則會表示:“太好了,這條路上只有我一個人,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
孤獨之前,難免迷茫;但孤獨之後,便是內心的豐盛和成長。
成年後再讀《岳陽樓記》,才明白人生總是孤獨,悲喜只能自渡。
但這並不代表悲哀、淒涼、踟躕、猶疑。
而是面對人生的起落、境遇,我們逐漸學會用廣闊的格局面對孤獨,遊刃有餘地自我擺渡。
當真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會發現:人生原比我們想象中美好,而自己遠比想象中堅強。
點個在看,願你餘生不懼風雨,吟嘯徐行。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