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適不適合做朋友,從吃飯就可見端倪

本文來自豆瓣小組“我發現個規律
由豆瓣使用者@楞次定律 授權釋出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
先說結論,一起吃飯吃得香吃得放鬆開心的人,更適合做朋友。
吃飯可以看出很多問題:
這個人有沒有照顧別人的意識,會不會幫忙拿碗筷飲料;
這個人壓迫性強不強,每次都是對方在單方面決定吃什麼嗎;
這個人吃飯速度和我差不多嗎,相差太多無論是別人等還是自己等都不安逸;
吃飯時我們聊的都是什麼話題,讓我感到舒適嗎;
我們的消費習慣差不多嗎,是不是一樣節約(不鋪張浪費);
在對方面前我敢於提出自己想吃的菜或者拒絕不想要的菜嗎;
對方更喜歡AA還是來回請客;
我們的口味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有利於下次更好地點菜)……
在這些方面能彼此協調,彼此照顧的實在少之又少,但也不意味著被pass的就是自私的人。每個人的習慣就是一個拼圖,和你拼不到一起不代表就是不好的,只是不適合。
其實交到好朋友在我這裡的定義就是彼此舒服,自然,我們相同的地方讓我滿意,不同的地方能夠彼此留心尊重包容。
我和現在的飯友有屬於我們吃飯的老地方,每次點菜時熟知對方的喜好厭惡,冒菜選菜時可以直接去打飯讓對方一個人選,彼此知曉對方一定也會選自己喜歡的菜。這種親密感和安全感實在讓人受用。我們的友誼開始就是因為吃飯的速度都慢,所以吃得到一起去,慢慢熟悉起來的。
和舒服的人吃飯都會吃得更香,做朋友的成功率當然會更高啦~
 豆友評論 
@電線上的夜貓
我完全懂你,對我來說吃飯是很私密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才有那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即使是搭子也要飯品合得來才可以,每個人的點不同,你能遇到合拍的人真的太幸福了😊
@竹竹
特別是吃烤肉很能看出來,和你在一起吃,讓你負責全程烤肉,和別人在一起吃,他就負責全程烤肉。
@蘇詩丁
我家裡,我爸和其他人吃飯永遠吃不到一塊去,因為這個展開了三十年的爭吵,所以我從小都根據吃飯來交朋友,確實有用。能和我吃到一塊的人就能和我友好和諧相處到一塊,全靠直覺,如果一個人我不想和他一起吃飯,那大概只能是泛泛之交,沒踩過坑。
食慾是非常重要的慾望,你不僅要看對面怎麼在飯桌上對待你,還要看你怎麼在在飯桌上對待別人,比如有些人的飲食習慣我會包容,有些我很不喜歡,這也是判斷我自己是否能接受這個人的差異面的直觀要素。
@籃球少年王
其實差異性不是重點,重點是對於差異性的處理方式。我朋友基本不能吃辣但會允許我點辣菜,失手點錯導致整桌辣菜佔比過多我就主動請客。很少人是能完全合拍,處理方式的舒適性確實是能否成為朋友的一個重要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