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時,感受到女兒的自私

文 | 李雪
來源 | 李雪愛與自由
網友留言:我現在有點難過,患了非常嚴重的感冒,渾身疼,還要工作,還得帶上孩子,無數次的告訴孩子:“我需要安心工作、你不要跟我說話;我生病非常不舒服,不想說話;我安靜的時候大腦需要休息、思考,不要和我說話…”但是女兒要買吃的、喝的、玩具,我沒情緒一一滿足。硬撐到下班,女兒說要去取自己的衣服快遞,因為提前答應她了,就強撐著去了,但是一整天裡,我甚至覺得5歲的女兒有點自私,完全不顧我的死活,只是不斷地提要求。請大家幫我分析分析,我很懵。

在之前黃玉玲老師的舞動課程中,幾個學員提到了她們共同經歷過的的一個場景:每次下班回到家進門前,深呼吸,調整自己疲憊的狀態,開啟門看見孩子那一剎那,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把孩子抱進懷裡說:媽媽好想你哦。
幾個學員都說,上課幾天看不到孩子,居然完全不想念,沒有孩子沒有老公的感覺太棒了。
這些心裡話,讓媽媽們發現:原來不是隻有我不想念孩子,原來不是隻有我恨不得下班時孩子不在家。我這樣也是正常的。
一個女人在成為妻子、成為媽媽之前,首先是一個人。我們說福杯滿溢,杯子自身滿了,才會溢位。女人自己心情愉悅,身體舒服,自然想要把愛分享給孩子,自身匱乏時,壓根不想要孩子靠近自己,只想要先照顧好自己,這很正常。比如留言的這位媽媽,因生病感到的不適讓她無力應付孩子的需求,這也都正常。
所以合作育兒,就是一個人能量低的時候另一個人補位,兩個人能量都低,孩子要麼交給爸爸或老人,如果是單親,可以選擇自己待會兒,如實地告訴孩子自己的不適。父母無論能量多低心情多差,都保持界限,不去控制孩子,自由中長大的孩子會有遺憾但不會有創傷。

如果孩子缺乏現實邊界感,那不是因為給的自由太多。事實上,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清晰的邊界感,絕對讓你我都自嘆不如。
孩子缺乏現實邊界感,首先是孩子碰觸不到真實的媽媽。真實的媽媽累了,就是累了不想回應孩子,而虛假的媽媽會強撐笑臉,或者攻擊孩子要求太多太煩人。
虛假的媽媽,無論做出完美的回應,還是負面的評判,對孩子來說,都是困惑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真的,真實的人在哪裡,真實的邊界在哪裡。孩子要麼覺得外部世界應該如我所願,收不到拒絕的訊號,要麼就進入自我攻擊。
孩子能夠觸碰到真實的父母,自然能夠觸碰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愛和自由,一定是雙向的,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真實地做自己。
真實的世界裡,必然有衝突,孩子必然會和其他人發生衝突,比如爭搶東西,肢體觸碰,衝突也是孩子碰觸真實外部世界的機會。衝突中學習邊界,學習協商,學習契約。如果媽媽不允許孩子的世界出現不完美,想要透過自己完美的回應來讓孩子不跟別人發生衝突,這也是一種沒有邊界的表現。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需要揹負一個使命嗎?是維繫婚姻?還是給自己養老?還是需要Ta心疼自己?

如果婚姻本身不幸福,表面上還過得去,那麼生個孩子你大機率能體驗到到什麼叫撕破臉皮,冷漠入骨。指望孩子養老,那風險就更高了,還不如養老保險更有保障。想要孩子心疼自己,結果盯了一整天,便生出了孩子“自私”的評判。
所以,孩子不需要以拯救夫妻關係為使命而出生,也不需要把給父母養老作為使命,更不需要時刻關注父母的情緒, Ta是一個獨立於我之外的生命。
此時媽媽如果能夠到迴歸當下的生活,專注於忙碌的工作本身,看見周圍的景色,跟人舒適自在地相處,照顧好生病的身體,孩子因為有需求哭鬧時自然想要攬入懷中而不再是跟孩子一起煩躁,真實地接納或拒絕,這樣雖然會累,但卻是紮實的成長。
新的一年,願我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眼裡無眾生可渡,自然可渡眾生。
作者 | 李雪。心理學學者,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噹噹、京東、淘寶全平臺在售。
公眾號 | 初心心理
公眾號 | 李雪愛與自由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