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古原
先發個圖,一個醫生大V對我文章的批評。
一個專業領域的專業人士,是否就代表他對自己領域的各種看法都是正確的呢?
好,我先來問一個問題:
你看到一個IP在美國的美國博主,他對美國某件事的評價,是否就比一個從未去過美國的人的評價更客觀、更準確呢?
你再把這個問題倒過來:
在中國,社會輿論分為幾大派,這幾大派對中國的理解往往南轅北轍,可是他們都生活在中國啊。
在一個領域工作,或在一個地方生活,並不能證明他對某些事情有專業性。對於制度層面的問題,缺少正確的理論,都不可能準確解讀。
我絲毫不懷疑,如果談到給兒童看病,這位醫生在我面前是絕對碾壓式的存在,但談到醫療制度,在我看來,這位醫生與一個街頭大爺並沒有區別。
比如,他發出的問題:大家都跑到三甲醫院去看感冒,怎麼辦?
醫療是一種服務,也是一種產業,我們不會擔心,勞斯萊斯出一款新車、效能賊好,造型漂亮,全中國人都擠過去買怎麼辦?我們也不會擔心,蘋果16新款釋出了,他的專賣店門口擠爆了怎麼辦?我們也不會擔心,人均消費一千的海鮮酒樓人們峰擁而至怎麼辦?
隨便抓個廚師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嗎?不能。大排檔的廚師能滿足海鮮酒樓消費者的需求嗎?不能!
看病的需求也是一樣的。不同消費者的偏好也是不一樣的,需要不同的醫生為他們服務。全球頂尖名醫,一天只能看三十個病人,而這類疾病的患者一天有三萬個,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選擇這三十個病人,資源早就標好了價的。
優秀的海鮮廚師也是標好價的,不是普通人可以隨便請的。
當然,我們應該倒過來思考,為什麼三甲醫院這麼多人去就診?
如果我們把三甲醫院就比作優秀的高檔餐飲企業——海鮮酒樓,那問題就一下就清楚了,第一個原因馬上就找到了,因為三甲醫院沒有自己的定價權,掛號多少錢,手術多少錢,檢查多少錢,全部是由政府限價的。
海鮮酒樓沒有人排隊,因為海鮮酒樓自己有自由定價權。好東西,不會便宜賣。
第二個原因是第三方支付。
官辦醫保制度的建立及報銷機制的存在,讓人們看病的代價變低。反正部分金額是可以報銷的,我就去看個感冒,都可能報銷一部分,那為什麼我要去小的醫院呢?
特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以及職工退休人員,退休人員不用再交醫保了,他們的一切醫療支出都可以報銷一部分。
在限價的情況下,還能報銷,這相當於低價再加打折,那我為什麼不去呢?
這位大V醫生,不僅對醫療制度毫不瞭解,並且沒有看完我的文章,僅僅截圖幾頁就開始批評了。
我可從來沒有說分級醫療制度不好,我說的是,在醫療公辦、醫保公辦的環境下,分級醫療制度是必然要實施的,他是減少公地悲劇的一個必然手段。
如果不搞分級醫療制度,不搞DRG,不搞集採,不搞醫保控費,那麼,一年的醫保資金,在當年六月份就花完了,下半年去看病的人就無法報銷了,因為資金池的錢用完了。
各種大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醫保報銷的比例在增加,這當然會使得病人更傾向於消費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他形成了業界所說的虹吸效應。
越多的人去大三甲,這家醫院的收入越高,其資本支出也越高,於是這些醫院的先進裝置更多,病房更好,醫院人才越多,分工越細,進一步導致了大三甲醫院與普通醫院的診療能力的差距,從而推動更多的消費者湧入大三甲醫院。
我告訴各位,中國的大三甲醫院,一家醫院的營業規模就堪比一家上市公司。很多上市公司的收入遠遠比不上這些國營醫院。

象鄭州第一附屬醫院,年營業收入高達225億,其中221億收入來源於其診療服務的收費即事業性收入。
每一天門診的人數超過2萬,可以說是全球第一大醫院,年手術量超過了三十萬臺。
有人說,這些公立大三甲是政府投入的結果,當然不是如此。
2021年該醫院的決算報表顯示,在鄭大一附院收入合計218.78億元中,財政撥款收入僅9.8億元,佔4.48%;
這種投入可以說略勝於無罷了,這家醫院能擴張到幾個院區、一萬張病床主要是靠醫院的利潤累積和銀行貸款。
在這些大醫院的診療活動中,的確有大量的人因為小病就直接去了這些醫院,甚至有人統計,大三甲醫院接待的使用者只有35%左右的疑難重症。
除了醫保第三方支付、對大三甲定價限制外,這一現象的構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們的消費水平上去了,經濟發展了,於是追求更高的醫療質量,哪怕小病,人們也會去大醫院看,以防不測,怕不認真對待導致大病未被發現;
這才是大三甲醫院人數越來越多更為主要的原因。
對於人們的消費選擇,政府是沒有必要去幹預的,一個人如果願意花錢,他就找大三甲的主任,花一千塊錢掛號費看,那又如何?這叫浪費嗎?
任何交易都是基於主觀價值的,沒有一個神仙可以判定人們哪一種消費就是合理的。
在市場上,農民工吃大排檔,有錢人吃海鮮酒樓,中產去中型飯店搓一頓,這只是消費層次的不一樣。
大S這樣的家人,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找個小診所看病,這是風險意識不夠好,碰到風險意識高的同等級富人,可能租架私人飛機就回臺灣了,但一些普通人,哪怕有個小病,寧願排長隊,也想花高額的專家掛號費去看病,這也是他們的選擇。
風險偏好的不一樣,導致人們選擇了不同的治療方式。
所謂的小病大治,其實是一種非市場化的現象。
一個農民工吃飯,不會進海鮮酒樓,十五塊的盒飯,他就接受了,他怎麼可能小飯大吃呢?
只有在沒有自由定價,有第三方支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小病大治。
在自由市場中,人們如果主動花更多的金錢和精力去更大更好的醫院去看小病,不過是這些人風險偏好導致,這不叫小病大治,這是消費偏好的區別。
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說,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是追求規模,越來越大的,在交通更加便捷的今天,人們坐上高鐵幾小時後就可以去一個大城市的好醫院就診,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只有規模才能帶來更加細分的科室,才會有更多的醫生一生只專注在少數幾種疾病上,甚至有一些專家一生只死磕一種手術。
而在規模小的醫院,科室不細分,人員專業度不夠,其服務能力必然更低,他就只能服務於對品質要求更低的消費者。
大醫院虹吸小醫院的客源,本身也是市場之必然。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中國民營醫院幹不過公立醫院,就是因為上述原因。我們來看一下高階私人醫院——和睦家。
3月4日,北京市衛健委釋出《關於原則同意在東風鄉設立三級綜合醫院的批覆》,批覆原則同意由和睦家醫療在(朝陽區)東風鄉設立三級綜合醫院,性質為中外合資合作營利性醫療機構,床位規模為500-600張。
鄭大一附院有多少病床數呢?一萬張,是其規模的二十倍。
鄭大一附院的各種裝置的利用率就會超級高,成本會更低,分工會更細,各種科室高達一百多個,分工會細化得多。
而和睦家這種搞綜合性醫院的模式,怎麼可能在技術和治療能力上幹過得這種大型醫院?民營醫院想要幹過這些大醫院,只有專科醫院一途,而不是綜合性醫院。
和睦家只能在服務體驗上下功夫,但做重大手術、面臨重大風險,哪怕你有錢,我也勸你一定要去大三甲醫院,畢竟醫院最重要的功能是治好病,服務體驗是其次的需求。
好了,說回到關鍵爭議,那就是分級診療有必要嗎?
在市場化的環境下,沒有必要!相反,支援這些大醫院進一步擴大規模,甚至連鎖化,滿足更多人對高質量醫療的需求,才是更好的方式。如果能賣給大企業,讓他私有化,那就更好了。
印度發展最好的就是平價醫療,並且連鎖化了,大醫院化了。
如果消滅這些大醫院的盈利動機,就會產生一個結果,過往大量資本投入構成的裝置與人才優勢,一步一步化為烏有。
如果進一步用分級診療的方式阻止人們去大醫院看病,這就更荒唐了,等於是明明有好的醫院,卻不讓人們使用。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資源錯配問題,那就是無數人在第三方支付的支援下,濫用大企業優質資源,等於是用別人的錢去看自己的病。
這也很容易解決,給予這些大醫院自主定價權就好了,同時,門診沒有任何報銷,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感冒自然就不會進大醫院的門,因為關係到自己支付的代價問題。
中國的醫生們,雖然天天在這個行業,但大部分醫生,不能從基本的經濟規律出發,導致他們一樣陷入了這種誤區。
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把醫院看成是一家企業,一家企業門庭若市,難道是什麼壞事嗎?加大供給,滿足消費者需求不就行了?有誰嫌生意好、顧客多的呢?中國的醫生居然擔心醫院病人太多?這不是瘋了嗎?
可悲的是,我們不把醫院當作企業,不斷地想用計劃的思維來思考,醫院應該有多少病人來,每一個醫生應該看多長時間的病,人們應該去縣城醫院看病,去社群門診看病。
醫療不過就是一種消費行為,千萬別特殊化。
把他特殊化的結果,都是一種,那就是最終造成短缺。
明明需求旺盛,但卻得不到供給。
歐美政府管制下的醫療災難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大量的人想要去消費,卻必須排幾個月甚至一年的隊,這是全世界最為荒唐的事。
如果有一天,你吃飯、買衣服、都要排這種隊,你一定無法理解。
只要管制增加,任何領域都會出現短缺。
只有市場化,才是增加供給的最好的方法。分級診療就是在公辦醫療制度下的一種人為製造短缺的手段,在這種手段下,災難很嚴重,無數人得在管制中被迫過早地死亡,甚至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2023年,英國每一週有250人因為分級診療在等待中死亡。
當然真正的源頭不在於分級診療,而在於公辦醫療、公辦醫保。
希望這樣的災難,不要在中國出現。

下計劃在上海也組織一場讀者見面會,初步計劃如下,有意參加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時間:2.16(週日)下午
主題:2025年投資趨勢分析。
1.達叔(資深投資人,主題:房產投資及其他)
2.文希老師(奧派學者,分享主題:世界百年貨幣體系變遷及對黃金近年來的看法);
3.張鵬(從最初的法醫轉型為資深外企經理人投資人,20多年的外企管理經驗,非洲投資多年,主題:中國企業出海常見問題);
4.薛元昊博士(魔筷科技合夥人、副總裁,主題待定)。
5.張是之(主題與crypto有關)其他嘉賓還在邀請中,計劃有crypto方面的技術專家,還在確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