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脈通-臨床病例平臺
57歲男性,推測既往梗死相關心肌病、室速且植入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進行治療,ICD放電兩次。在工作中用洗手間時,患者的ICD放電。隨後,在洗手間外再次感覺ICD放電,故撥打急救電話求助。入急診室時,患者生命體徵正常,無任何不適。ICD記錄顯示,患者發生了多形性室速,如圖1。

圖1 ICD記錄的腔內心電圖
在本次症狀出現前1年,患者因“駕車時暈厥”入當地醫院就診。入院期間,心臟監護裝置顯示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復發。當時的冠脈造影顯示,左前降支(LAD)明顯狹窄,推測LAD區域缺血為室速及暈厥原因。遂置入了2枚藥物洗脫支架(DES),院外處方胺碘酮,並應用體外除顫器進行治療。
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35%伴下壁運動異常。儘管患者進行了血運重建治療和藥物治療,但幾個月後患者的心功能仍未改善。超聲心動圖顯示,心室大小正常,舒張功能Ⅰ級,LVEF為30%。
心電圖顯示,下壁導聯T波倒置。遂植入ICD進行治療,並停用胺碘酮,以防止長期不良反應。
ICD植入後3個月,患者經歷了一次ICD放電,但未就醫。兩個月後,ICD再次放電,患者入當地醫院就診。ICD記錄顯示非持續性室速及多形性室速發作,且ICD終止了多形性室速。
據推測,室速是由既往梗死所致瘢痕介導引起。隨後患者進行電生理檢查及室速消融,中下間隔(mid inferoseptal)和心尖下間隔(apical inferoseptum)的室性早搏(PVC)被認為是誘發多形性室速的觸發因素。中下間隔的PVC被消融。然而,由於心尖部的PVC與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室顫相關,因此並未被完全消融。且在沒有血流動力學支援的情況下,無法完成消融。
消融後兩個月,患者再發室速和室顫,並再次入當地醫院就診。心導管檢查發現,LAD支架未閉,無明顯的冠脈疾病。患者開始使用美西律(200mg)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每日3次。然而,2個月後ICD再次因室速和室顫而放電。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有心臟猝死家族史(母親60多歲時,兩位兄妹50多歲時發生心臟猝死)。
複發性室速的鑑別診斷包括缺血性心臟病、終末期心力衰竭和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心律失常性右心室發育不良、肥厚型心肌病和浸潤性心臟病。
進一步分析及診斷
近期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緩伴有下壁導聯T波倒置,如圖2。考慮到患者進行了血運重建、室速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後,室速仍復發,故根據ICD方案和CMR影像來探究患者的浸潤性疾病和瘢痕負擔。

圖2 心電圖:患者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緩,下壁導聯T波倒置
CMR顯示左心室大小正常,功能降低,LVEF為32%,下壁中-遠端、後間隔(inferoseptal)和下外側壁(inferolateral)變薄,伴運動功能障礙。晚期釓增強明顯異常,透壁性瘢痕延伸至下壁、後間隔和下外側壁,圖3。

圖3 心臟核磁共振顯示下壁和下外側壁變薄。晚期釓增強顯示該位置有瘢痕。箭頭表示晚期釓增強區域
由於瘢痕與患者治療的冠狀動脈疾病位置不一致,因此懷疑是浸潤性疾病,鑑別結果顯示結節病的可能性高。
接下來患者可進行哪些檢測?室速反覆發作,支架、消融、藥物治療後仍未控制的原因是什麼?
點選【閱讀原文】直達病例原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