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真正理解歐洲教育以後,也打算不送孩子上大學了!

 .
01
幾年前,大鹿公司同事老D說他孩子要走“學徒工”路線時,我倆都超級驚訝。
因為那孩子學習很好,考個Top10的大學完全不在話下。
當羅羅的學徒工固然也不錯,但這意味著高中畢業就直接工作了,連個大學學歷都沒有,多麼可惜呀?
幾年後,我突然理解了這個選擇。
那孩子的同學們大學畢業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他已經“工齡”三年了,不僅每年光大學學費就省下近1萬英鎊,還鎖定了世界頂尖企業的工作崗位。
英國和歐洲很多國家一樣,實行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雙軌制”,這在咱們早期的文章裡也有反覆提及。
大學真不一定是唯一或更好的出路。
現在有越來越多歐洲家庭,都像同事老D一樣,替孩子另闢蹊徑了。
我甚至也認真跟大鹿商量:
端端不是也對當航空工程師感興趣嗎?
你好歹算近水樓臺,有沒有內推優勢?把你兒子也弄進羅羅當學徒工啊?
大鹿笑我想得太簡單,說現在學徒工的錄取比例都快200:1啦,比上大學可難太多了!
要是真有這個打算,就得早做準備。
到初中就可以開始找實習機會了,託付給關係好的同事輪流帶一帶,各部門都攢攢經驗,老D家兒子就是這麼幹的。
我跟國內朋友說起這事,朋友感慨說:
嚯,果然卷不卷都是相對的。
別看在英國當家長不咋操心孩子學習,只不過是卷的路徑比較多罷了,不像國內主要可著“好成績-好大學-好工作”這一條路拼命卷。
其實也不然。
我感覺國內這幾年,“卷學習”的心態也開始在慢慢發生變化。
最近幾天,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轉發北大教授趙冬梅和她兒子的故事。
趙冬梅的兒子佟浩然14歲時選擇輟學,因為他對傳統的學校教育完全提不起興趣。
她並沒有強迫兒子回到課堂,而是支援他去探索自己的興趣。
佟浩然學習了木工、縫紉、改裝和修理車輛,還自學了攝影,最終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
有意思的是,這本質上還是個“有資源、有底氣的家長,支援孩子背離傳統、找到自我”的故事,得到的反饋卻跟幾年前大不一樣了。
幾年前,清華教授劉瑜的一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不行就開個奶茶店吧”引發了全網熱議。
很多普通家長不買賬,認為這是一種“凡爾賽式”的炫耀:你清華教授的女兒,即便普通,也比我們努力打拼的孩子站在更高的起點。
嘲諷劉瑜“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聲音不絕於耳。
而這一次,趙冬梅教授的待遇卻好多了。
哪怕她兒子最終當上攝影師離不開她的人脈,普通家長也覺得這很正常,卷娃不如卷自己。
很多人感慨這是母親的寬容與智慧,也有人認為這是面對現實的無奈,但總歸主要的聲音是支援和理解。
這兩則故事的對比,耐人尋味。
或許是時代變化了,或許是社會現實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比如,中考分流政策明確了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幾乎一半的孩子註定上不了普通高中。
這意味著,後續上大學的路也可能會被切斷。
於是,家長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如果孩子無法走“好成績-好大學-好工作”的路徑,他們的人生是否就此失去方向?
02
.
對“平均值”的迷思
我開公號這幾年,在與許多家長的交流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對“平均值”和“機率”的理解存在偏差。
就像孩子的身高生長曲線,總有人擔憂自己的孩子“低於50%,所以沒達標”。
但平均值的本質就是:
無論孩子們長得多高,都有一半低於平均值。
同理,高中錄取率是50%。
就是說無論大家考得多好,也總有一半人無法上普通高中。
這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規則如此。
這種對平均值的誤解,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焦慮。
我們總希望孩子是那個“超過平均”的幸運兒,卻很少思考,如果他剛好是那“另一半”呢?
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
如果你站在河的這邊,讓你用500萬當賭注,賭50%的機率可以游去更繁華的對岸,你會不會下注?
我猜絕大多數人都不會。
因為首先代價太大、成功率太低,其次去不去對岸也不是啥生死攸關的事。
但很多家長在“卷學習”這條路上可能付出過比500萬更誇張的“賭資”。
這絕不是說不應該去卷學習,而是要看清有的孩子可能就是“上不了岸”的現實,那我們是不是該考慮下別的出路?
教育的本質並不是讓所有人都跑在前面,而是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
人生的“多條跑道”
趙冬梅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僅因為她的兒子佟浩然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攝影之路,更因為她作為母親的坦然接受
她說,孩子成為一個“自食其力、做有尊嚴並能接納自己的人”,就是成功。
這種教育觀,與其說是“放手”,倒不如說是“看清”:看清了人生不是隻有一條跑道,也看清了所謂“成功”並非只有一種形式。
但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當週圍的家長都在雞娃、拼命為孩子爭取“50%”的名額時,我們很難不被裹挾。
但很多人越來越不甘願、越來越懷疑這樣做的意義。
所以我們才會從嘲諷劉瑜,變成理解趙冬梅。
因為我們內心也希望可以做到她那樣——在競爭中保持清醒,在焦慮中守住初心。
接受孩子的普通,不是對他們的放棄,而是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
03
當然,接受現實並不意味著放棄努力。
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無奈中保持積極。
我曾聽一位北京同學講過她鄰居的故事:
中考分流以後,她那成績中不溜的兒子發揮失常,沒能考上高中。
那段時間,她既焦慮又無助,睡覺都要靠吃安眠藥,吃到需要看醫生的程度,家庭關係也劍拔弩張。
後來,她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強迫自己振作起來,幫兒子找別的方向。
現如今,上了職業學校學汽修的兒子手藝練得很不錯,還沒畢業就被一家連鎖車行“預訂”了,往後收入也不會低。
看到孩子能自食其力以後,當媽的心裡也越來越踏實,逢人就感慨:如今的孩子像是又走上了我們父母輩的路,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養活自己。
其實,人生何嘗不該本就如此呢?
就像多年前《新華字典》裡那個例句一樣,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光明之路。
有句話說得好:
教育的目標,不是讓孩子成為誰,而是讓他們成為自己。
無論是北大教授趙冬梅的兒子,還是我同學普通鄰居的兒子,都用實踐詮釋了這句話。
他們的路,或許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但也走得充實而有價值。
人生的廣闊,本來就不該被單一的教育路徑束縛,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
沒有哪個考試應該成為一錘定音的戰場,也沒有哪場勝利能保你一生不用再努力。
反觀很多人的育兒觀,是否太過單一?
我們總希望孩子走一條“穩妥”的路,卻忽略了這條路是否適合他們。
.
寫在最後
從劉瑜對女兒“將成為普通人”的些許無奈,到趙冬梅坦然接受並幫助兒子“成為普通人”,背後都藏著共同的母愛——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從網友嘲諷劉瑜“不是誰都有錢給女兒開奶茶店”,到欣賞趙冬梅用自己的資源幫孩子接觸各個領域,背後也有很大的心態轉變——教育是幾代人的積累,我們自己也要追求進步。
成長的過程,本就是一場探索,這不僅僅只針對孩子。
當我們開始接納孩子的普通,也是真正開始接受自己的普通。
或許,我們比孩子更需要鍛煉出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面對變化、接受現實,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的勇氣和能力。
與親們共勉!❤️
1
END
1
正在團
芬蘭國民品牌LUMENE,基礎護膚圈“天花板”
連團四年回購率超高!
專業做骨氨糖80多年的MoveFree
30+人群保養關節、保持身體年輕態必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