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峰老師的線上共讀
又來啦!!!

推薦指數






魏峰老師:
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橡樹文字工作室編輯。曾帶領 C. S.路易斯《返璞歸真》與詹姆斯·史密斯《如何(不)世俗》(查爾斯·泰勒《世俗時代》導讀之作)的線上讀書會,廣受好評。
公眾號:


本期共讀《世界觀的歷史》
大衛·諾格爾/著

推薦指數






你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則笑話?
“北大的保安會問你人生最根本的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是的,這三個問題不光北大保安應該關注,甚至北大教授也無法迴避。因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反映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
世界觀不僅是我們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總的看法,也代表我們每個人最基礎的核心信念。它不僅左右我們的思想觀念,也塑造我們的情感經驗,決定我們的道德行為。

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徵就是多種世界觀同時存在,各種世界觀在人們的頭腦和心靈中爭奪支配權。無論是學術界、教育界,還是政治界和宗教界,由世界觀所引發的衝突無處不在。
近日,上海女子沙白去瑞士的醫協自殺之旅為何引起如此大的爭議?為什麼有些人熱烈贊同、甚至歌頌,為什麼有些人卻大加鞭撻、深惡痛絕?在這些爭議背後其實是世界觀層面的分歧。
因此,反思和考察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就非常重要了。對於有信仰的人更是如此。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世俗化的社會中,“有神論立場被排擠到社會生活之外,信仰的本質被還原為個人的虔誠”。我們的信仰面臨很多危機和挑戰。
身處其中,我們當如何持守自己的信仰,如何與不信的鄰舍進行有效的交流併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我們亟需一種基於聖經的基督教世界觀,來回應當前面臨的各種挑戰。無論是護教學、主內教育、信心栽培、福音事工,都離不開一種以上帝話語為根基的“世界觀思維”。
面對我們信仰生活的現實難題,我們不僅要有即時的應對,而要有深入的思想和理論預備。
大衛·諾格爾(David K. Naugle)的《世界觀的歷史》(Worldview: The History of a Concept)就是我們繞不開的一本重要著作。

大衛·諾格爾

諾格爾是美國著名的福音派學者,世界觀領域的研究專家,他的這部《世界觀的歷史》是英語學術界關於世界觀概念的第一部學術專著。
在這本書中,諾格爾梳理和追溯了世界觀概念產生的背景,以及世界觀概念在19—20世紀不斷發展變化的哲學史和學科史。
起初,它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所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後來擴充套件到自然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各領域,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術語。

早在19世紀,蘇格蘭長老會神學家詹姆斯·奧爾和荷蘭改革宗神學家亞伯拉罕·凱波爾率先使用和吸收當時在德國哲學界和思想界盛行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Weltansicht)概念,來回應現代性和世俗主義對於傳統基督教的衝擊和挑戰。
我們所熟知的荷蘭新加爾文主義神學家赫爾曼·巴文克也曾專門著書討論過世界觀問題。著名福音派神學卡爾·亨利和文化批評家弗朗西斯·薛華都曾在各自的領域發展了他們的世界觀思想。
時至今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世界觀”、“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這樣的表達。
諾格爾的《世界觀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個概念是如何從艱深的哲學著作中一步步拓展和演化,最終成為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概念。



線上共讀進度安排
共讀時間:11.18-12.12

推薦指數






《世界觀的歷史》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前三章,闡述了福音派、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世界觀思想,以及“世界觀”概念的起源。
第二部分是4到8章,分別闡述了世界觀概念在19和20世紀的哲學史和學科史,這裡涉及不同時期的哲學家、科學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所理解的“世界觀”。這部分的專業性較強,閱讀這部分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
第三部分是9到11章是對“世界觀”概念進行神學和哲學的反思,這部分是本書中理論建構的部分,主要展現基督教世界觀的獨特性和影響力,以及世界觀概念的哲學意涵。
我們的閱讀計劃是讀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這兩部分基本涵蓋本書直接與信仰相關的內容,對於我們反思自己的信仰、建構一種堅實的聖經世界觀大有幫助。
中間的第二部分涉及專業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討論,我們留給感興趣的讀者自行閱讀(尤其推薦其中關於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部分)。

長按可以儲存圖片,方便隨時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