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秦瀟越的紀錄片
當紀錄片人走出孤獨的創作房間,會發生什麼?
2025年2月11日週二晚上,我們舉辦了Shanghai Doc Group第一次線下見面。40+位紀錄片創作者在上海聚集,大家帶著困惑、熱情與專案而來,在寒冷的雨夜,從彼此的分享中汲取溫暖與前行的力量。
以下為當日活動的回顧。
社群的誕生:
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紀錄片社群?
社群發起人秦瀟越:
去年在德國萊比錫紀錄片電影節上,我認識了一位伊朗裔導演。後來在柏林,我又遇見了他。他說在柏林,他們有一個紀錄片社群,每個月都有一次聚會,大家會帶專案來交流,也會進行資源共享。我想起我在柏林有一個認識的中國導演,但是我忘記名字了。他從社群裡找到亞裔導演的頭像截圖給我,我真的就找到了這個人。我覺得非常非常的神奇,就是圈子可能真的很小。我想在德國可以搞這樣一個社群,我們在上海也可以複製一個社群出來。所以我馬上在微信朋友圈發了的訊息,然後建立了小紅書群。
為什麼在小紅書建群?非常值得說一下。我之前也建立過微信群,但是很快這個群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但是在小紅書上,可能大家都是不認識的,可以有陌生人進來,我們可以把個人生活和這個社群隔離開來。大家可以在群裡講紀錄片相關的事情,其他的就不要帶進群裡,不要讓這個群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
我希望我們不要非常有負擔地來做這件事。我們可以在一個工作日的晚上見面,比如每個月的第二個週二晚上,大家下班後就可以過來。我本來的設想是,10人以內就在我的工作室,20人以內我們就預訂一個共享會議室。天氣暖和的話我們可以在公園裡面。我希望這是一個沒有負擔,專注創作的交流空間。大家可以在這裡進行技術交流,共同進步;也可以資源互通,進行作品展示,找到工作機會。讓孤獨的創作者找到同類,讓零散的經驗匯聚成力量。同時,透過這種社群的支援,保持我們的身心健康。
參與者分享:
紀錄片人的多元生態
當晚的參與者中,有紀錄片導演、製片、剪輯師、美術師、動畫師、自媒體博主、策展人、學生新人等。現場大家分享了自己創作的經歷和困惑。每個人都填寫了一張自我介紹的卡片。這張卡片將作為社群的會員卡,在後續的線下活動中繼續傳遞。
去年我也有去IDFA,我發現在荷蘭的時候,那個環境會影響我很多。我每一天都覺得,天啊我應該趕緊動起來,要回去做事情。但是回到上海後,就覺得先休息一下吧,先過一個年或者怎麼樣,很容易就懈怠了。做紀錄片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會得到很多對方給到你的啟發。啟發很重要。(導演/編劇)
我的片子有一年的時間投電影節都沒有進,從最好的到走投無路投一下的節展,都被拒絕了。我很傷心,傷心之後很痛苦,然後我就創辦了一個電影節,叫「野雞影展」,專門放映我們這種片子。大家投節展野心可以高。特別好的電影節如果去不起,可以不去。「野雞影展」歡迎你。今年是影展的第二年。(導演/攝影/剪輯/錄音/影展創始人)
我之前拍劇情短片比較多,第一次做紀錄片,主題是“我們學影視的人,現在都在幹嘛”(《影視畢業生就業現狀系列訪談》)。採訪了很多人,更新得比較慢,更新在我自己的小紅書賬號上。(懶得哈喇)
我來是因為我很焦慮。我在給公司找選題,我找不到,找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大家有跟告別相關,跟父女、父子角色相關的紀錄片選題可以和我聊一聊。(紀錄片製片)
我是婚禮紀錄片導演。大家結婚可以找我,我拍得還挺好的。我想了解的是在婚禮紀錄片這個小圈子裡,怎麼提案?怎麼拉到錢?去電影節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婚禮紀錄片導演)
我們是電影自媒體博主,對紀錄片感興趣,接下來想開闢一條新的賽道,用做自媒體的方式去拍紀錄片。我們欠缺的是拍紀錄片的經驗跟能力,但我們的強項是懂怎麼做自媒體。希望能跟大家學習。(百萬粉絲抖音自媒體博主)
我是做電影美術的,從業了15年。去年開始我想自己做劇情片導演。我也面臨同樣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待著,那個環境完全工作不了。我希望能在這裡找到一起做事的小夥伴。我的老師跟我說,劇情片難推進,可以從紀錄片入手。先幹,幹中學,積累一些素材。(資深美術)
我在紐約做過短片的製片和電影節的策展,最近剛剛回國。我發現,如果片子的商業價值偏低,就沒有發行渠道。所以我那個時候就決定做策展,也參與策展了一些紀錄片、短片的放映。我想把這樣的形式也帶到上海。我也可以把片子帶到美國,因為美國沒有放映許可這些限制。大家有相關的需求可以聯絡我。(策展人)
我是這裡唯一戴老花眼鏡的。04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拍廣告,接商業的片子,為了生存。我們拍了6部獨立的紀錄長片,其中有2部有龍標上映。我們在傳統的製作紀錄片的道路上走了挺遠了,該走的地方基本都走到了。我的經驗是,我們大部分的獨立紀錄片,基本上都沒有虧本,但賺錢是沒有的,因為還涉及到發行、宣傳這部分的費用。【導演還分享了很多內容,無法盡錄,沒有來的小夥伴就是說錯過了。】目前我們很想找一些熟悉AI的人聊一聊。我們想要了解、學習,現在的技術怎麼去支援我講故事。我覺得講故事的人都是在文科領域,但是跟技術方面的接觸有點少。希望能跟技術類的人去交流溝通。(資深紀錄片導演)
我是06年入行的,之前一直做錄音,20年開始做攝影。我做的專案大部分還是商業類,但是這個沒什麼問題,先活下去,再找喜歡的題材去做,才能做到一個迴圈。我的工作是和聲音相關,所以我找了一個題材,一個高中的聾人舞團,已經拍完了。最近做剪輯,累了,所以出來聽聽大家都在做什麼。(資深攝影/錄音)
我是大四的學生,我對紀錄片感興趣,但是實習的是另外的行業。我想分享自己對自媒體上紀錄片的一個觀察,我覺得有一些道德上的困境。比如拍平民就會被罵消費苦難,拍富豪就是跪舔資本。我很多同學喜歡拍流浪動物,絕育的鏡頭要打碼,不然就是傳播暴力。拍到路人挖鼻孔就是侵犯人家鼻粘膜的肖像權。最後的成片就像乳酪一樣全是洞,每個窟窿都是平臺稽核員深夜加班的怨念。我6月份畢業,來這裡想看看工作機會。(從無錫過來的哆啦B夢)
我原來在媒體做攝影記者,然後慢慢轉向導演。之前做過一個短片,很可惜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在國內放映過,但我覺得那次經驗是很有意義的。我現在想做的是一個關於數字勞工的專案,但是一直沒有啟動。這次來一方面是找找靈感,看大家是如何處理故事啟動的問題,以及故事講述的方式。另一方面想找上海在地的剪輯師,聊聊合作。剛才有老師提到AI,過年的時候Deepseek火了,我嘗試用Deepseek和ChatGPT互相做訪談,再透過midjourney、剪映或其他成熟app,將形象擬人化動起來。我已經做了一個demo,但是我覺得太長了。之後有機會可以放一下。(紀錄片導演)
在座的很多我的前同事。我大概做了4年的媒體,現在有三個小夥伴一起創業,做一個小工作室。工作室的運營是比較輕量化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導演,可以帶專案。我最早在2017年拍過選秀的紀錄片,是我第一個純觀察式紀錄片。第二個專案起調很高,那一年是我離龍標最近的一年。當時的片子我們選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結尾了,最後發在澎湃新聞,算是一個完整的交代。希望在這裡能認識一些freelancer,大家一起做專案。(導演/創業者)
我曾經也是紀錄片導演,現在去了小紅書當製片人。今天來一是找小紅書博主,希望能有創作優質內容的小紅書博主,歡迎大家來投稿。二是找供應商。以及我們公司內部也在做AI這些新技術結合的事情。大家有這方面的興趣,歡迎找我來聊。(小紅書製片人)
我們從業時間比較久。我在這行業18年,做紀錄片16年。我們是夫妻檔,主要做主流的紀錄片。大家都說紀錄片不賺錢,但我們最大的收入其實就靠這個,我們確實還能賺錢。開完年之後,我們已經談了兩個專案了。
今天來看到很多年輕的面孔,我特別開心。紀錄片是我們兩個人心裡的情節,雖然為了生存我們會做商業做TC。我覺得大家要去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先去生存,然後不要拋棄自己的東西。紀錄片的費用是可控的,因為紀錄片基本上是獨立的,一個人可以是一個軍隊,然後去壓縮成本。錢怎麼都會出來的。哪怕在山洞裡住幾天,我能拍到我想要的東西都可以。我們都是跋山涉水,現在穿得感覺像個人,出去幹活的時候什麼都不是,什麼苦都可以吃,但是心中那個夢想是在的。我們在這個圈裡其實很孤獨,身邊都是商業導演,商業做多了就會出現一個怪圈。但紀錄片是可以長久留存的,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的小朋友就很喜歡紀錄片。希望大家都能堅持下去,我們也在堅持。(常駐南京但從寧波過來的夫妻檔紀錄片創作者)
現場以7分鐘展示(3分鐘片花,4分鐘陳述),8分鐘問答的形式,模擬了真實的提案現場。
以下是三個提案專案的簡介,對專案感興趣的朋友,或能提供幫助的朋友,可以聯絡提案人瞭解更多的詳情。
《格外的活法》
一句話介紹:
半路務農的夫妻倆試圖把自然農法作為生活的基石,然而孩子和意外接踵而至,迫使他們重新思考農場的命運。
專案進度:拍攝中
需求:希望尋找到有長片製作經驗的製片人,以及能共同討論敘事創新形式的小夥伴。
《持攝影機的人》
一句話介紹:
一部帶著攝影機侵犯/挑釁個體的VR紀錄片。
專案進度:已完成拍攝,目前在後期製作階段
需求:希望能得到剪輯上的幫助,以及VR紀錄片技術上的支援。
門窗師傅中年遇恩師,堅持二十餘年的書法愛好能否為他艱辛的生活帶來新的轉機?
專案進度:近 3 個月內完成拍攝,目前在後期剪輯階段
感謝當晚現場所有朋友的坦誠分享。紀錄片創作是一條漫長而孤獨的路。選題、拍攝、剪輯、發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讓人陷入自我懷疑,遇到困難也只能自己扛。在這裡,希望透過這種互相交流,讓大家找到同行者,找到支援,獲得鼓勵。紀錄片創作者可以是“一個人的軍隊”,但我們也可以是一支彼此支援的游擊隊。
很多朋友提到了創作上的困惑,比如:如何從一個想法開始一個專案?如何讓自己的第一個片子被看到?創投的提案應該怎麼做?如何計劃節展的投遞?在媒介方式多樣的今天,應該堅持拍傳統的片子,還是可以換一種形式呈現?等等。之後將組織專題的分享,邀請有經驗的創作者來為大家解答創作和技術上的疑惑。今後也會保留更多的時間放在作品的討論上。
希望上海紀錄片社群能每月一次長久地做下去,形成互幫互助的社群。或許未來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大家的專案也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援。目前暫定每月第二個週二晚上7:00為固定見面時間。如果你也正在紀錄片的路上孤獨前行,歡迎加入我們!
紀錄片是孤獨的手藝,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孤獨。
關注小紅書賬號【秦瀟越的紀錄片】,或掃碼加入社群,獲取更多的資訊。
第二期線下見面會的現場提案已開放徵集,想展示的朋友可以將專案簡介、片花(如有)發至 [email protected]。每次將挑選3-5個專案進行現場提案,給予反饋意見。
鳴謝:吳樂東 陳豔豔 提供場地支援
現場工作人員:王俐君 梁沁琳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