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普通人,我們不是歷史的主角,不要入戲太深

按:本週六(3.22)我會在成都和達叔一起組織一場線下投資分享會,達叔分享內容以房地產為主。我的分享主題:科學站在米塞斯這邊,但政治卻選擇了凱恩斯——2025還有哪些投資機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醒醒吧普通人
我們不是歷史的主角
不要入戲太深
文丨張是之

一、歷史的代入幻覺

最近睡眠質量不太好,需要聽點東西才能入睡,今天聽最新一季《熊逸講透資治通鑑》,本來都快睡著了,聽到這裡為之一振,迅速分享給兩個小夥伴,因為他說出了我很久以來的網路觀察。
請容許我先貼下原文:
假如我們真的生活在武帝時代,大機率會過著很糟心的日子,無論多辛苦都存不下錢,在煎熬中忍受著武帝治大國如爆炒江湖菜的強悍手段。
而當時過境遷,站在後人的角度回顧歷史,切身的利益鏈條變了,當時的民生問題也就在遙遙遠望中顯得微不足道了,開疆拓土大殺四方的威風凜凜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人類作為社群動物,天性慕強,認同感不會投射給千載之前的無名百姓——即便那才是我們在血緣上一脈相承的親親祖宗——而只會投射給九霄雲上的威武帝王,從中油然生出嫡親皇子皇孫繼承了萬里江山一般的奇妙爽感。
一個小夥伴看了之後說,“讀歷史的人,很容易代入歷史人物,共情那些與自己無關的東西。但歷史的災難,一般就是「民相食」三個字。。。除非想象力豐富到一定程度,不然誰也共情不了。而且現在小說,電視劇,網文那麼多,普通人就更容易代入主角。”
漢武帝在位54年,他的統治可以用“折騰”兩個字來形容。北擊匈奴、南平百越、東征朝鮮、西征大宛,幾乎把整個漢朝的軍事力量用到了極限。
武帝發動19次對外戰爭,將文景之治積蓄消耗殆盡,百姓因賦稅、徭役陷入貧困。
這些戰爭確實讓漢朝的疆域空前擴大,但也讓百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頻繁的戰爭需要大量計程車兵和物資,而這些最終都來自百姓的賦稅和徭役。
結果就是,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據記載,漢武帝時期中國人口從4000萬銳減到2000萬,出現“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民生危機,甚至出現“饑民相食”的慘狀。
除此之外,他還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政策,雖然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但也讓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再加上他晚年沉迷於求仙問道,修建宮室、舉辦封禪大典,耗費了大量國力。
可以說,他的統治在當時是“強國家、弱民生”的典型代表。
所以,在漢武帝剛去世時,對他的評價並不高。甚至有大臣認為他的過失太大,不配立宗廟。
但是今天很多人提起漢武帝,常常會用“開疆拓土,雄才大略”來形容漢武帝。
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敘事往往被權力重構,平民的苦難很容易就被宏大敘事所消解。
如今,漢武帝開疆拓土的威風凜凜,成為後世人們的記憶焦點,而《鹽鐵論》記錄的民生凋敝卻很少再被提及。
強權者書寫的歷史被浪漫化,而沉默大多數的苦難只能湮沒於時間的塵埃中,個體苦難的褶皺總被熨平成帝王年表的直線。

二、歷史記憶的重構

漢武帝死後,從一開始的口碑很差,到今天人們的“雄才大略”,實際上是一個逐漸服務於“當下”的過程。是一種政治需求,而不是歷史真相。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編造漢武帝晚年釋出《輪臺詔》悔改的形象,透過引用野史《漢武故事》等非正史材料,將漢武帝描繪為“勇於改錯的明君”。
這個敘事,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變法,借古諷今表達對宋神宗激進改革的不滿。
有歷史學家考證,《輪臺詔》僅調整西域屯田政策,未改變窮兵黷武的國策,真正政策轉向始於漢昭帝時期。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讓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兩千多年。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開始重新審視漢武帝的功績,甚至評價他的功績“冠於百王”,認為他在開拓疆土、推動禮樂制度方面的成就超越了歷代帝王。
這種評價的轉變,和儒家思想在後世的主導地位密不可分。
漢武帝被塑造成儒家理想中的“聖王”,他的個人過失被弱化,而他的制度貢獻被放大。
而到了近代,中國面臨列強侵略,國家主權受到嚴重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漢武帝的“攘夷闢境”政策被重新解讀為民族自強的象徵。
他的北擊匈奴、開疆拓土,被視為中華民族反抗外敵、爭取獨立的典範。這種解讀讓漢武帝的形象更加正面,成為民族主義敘事中的英雄。
人們更關注其在鞏固國家統一、抵禦外敵方面的貢獻,而對其窮兵黷武、賦稅繁重等過失則大大弱化。
進入現代社會後,尤其是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熱播,讓漢武帝的帝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影視作品、文學創作對他的文治武功進行了高度美化,把他塑造成了一個“雄才大略、感情豐富”的明君。
這種敘事既迎合了現代人對強勢領導者的想象,也透過那些演員的塑造,讓人們幻想中的漢武帝的個人形象和魅力被無限放大。
總之,人們對漢武帝記憶的重構史,本質上是一部權力馴化歷史的標本。
從司馬光的政治隱喻到近代的民族敘事,歷史真相不斷被時代需求切割重組。
而破解這種重構的關鍵,在於識別不同主體,如何將過去的“歷史”,轉化為服務於當下的“記憶武器”。
簡單說,就是要看清楚“你是誰”。

三、不要入戲太深

看清楚“你是誰”,才能夠看清楚自己的利益點在哪裡。
很多人認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創造歷史”,這種認同往往是在假設,他自己是創造歷史的受益者。
但是看看真實的歷史,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惜一切代價創造歷史,絕大多數人都是那個“代價”,而不是“歷史”。
最近網上很多人又在破口大罵了,就跟當年罵馬雲一樣,既安全也不需要付出什麼成本。
實際上,這些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利益點在哪裡。他們以為罵一罵,把對方嚇怕了、馴服了,自己既就會是那個受益者。
今天另一個小夥伴說,“政治家的工作就是讓大家忘記自己的利益,交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醒醒吧普通人,我們都不是歷史的主角,不要入戲太深。
2025年03月20日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