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的價值觀到底多惡臭?

我讀完第一冊後已決定及時止損,棄讀了。

繼續之前的話題。(當年明月為何跪舔朱元璋?
還是以胡惟庸案為例。當年明月說:“朱元璋在聽完密探對胡惟庸反常舉動的報告後,只用了一句話就解決了這個難題,水平是相當的高。’那就都殺掉吧!’”
朱元璋在郭桓案中一共殺掉了三萬餘人,“百姓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當年明月對此的反應是:“這樣看來,我們不得不佩服在郭桓案件中倖存下來的官員,真不容易啊,怎麼把你們給漏了呢?”
“水平是相當的高”?“怎麼把你們給漏了呢?”……類似的話語都是當年明月無意識地抖機靈嗎?只要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就知道並非如此。他對濫殺的朱元璋充滿毫不遮掩的崇拜。
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功臣李文忠“曾經指責過他濫殺無辜,而且觸怒過朱元璋”,朱元璋據此險些殺了李文忠。這是絕對的暴君所為吧,但當年明月的評價是:“處罰李文忠並不是一個單獨事件,它有著更深刻的含義。這件事告訴所有的大臣,朱元璋在剪除異己這個問題上是有著大義滅親的精神的,無人可以例外。”
大義滅親?他的角度的確清奇。
包括他虛構的各種細節,也幾乎無一例外用來彰顯朱元璋的正面特質。譬如對《明史》中一句不涉及任何個人品行的描述——“子興奇太祖狀貌,解縛與語,收帳下”,也會被他演繹為朱元璋鎮定自若的神話:
“郭子興走到朱重八的面前,讓人鬆開綁,問他:’你是奸細嗎?來幹什麼?’朱重八平靜地回答:’我不是奸細,我是來投軍的。’郭子興笑了:’什麼時候了,還有人來投軍?你不用狡辯,等會兒就把你拉出去殺頭!’朱重八回答:’喔。’郭子興看著朱重八的眼睛,希望能看到慌亂,這是他平時的樂趣之一。但在這個人的眼睛裡,他看到的只有鎮定。郭子興不敢小看這個人了,很明顯,這是一個嚇不倒的人。”
如果寫到明顯無法為朱元璋開脫的罪責,當年明月則會盡力為其辯解:“應該說朱元璋的這些行為雖然有些過激,但其行為主體還是正確的,他的目的是消除貪官汙吏,如果我們聯絡朱元璋少年時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為。”
或者這樣:“這就是所謂的好心辦壞事吧。我想,這樣的分析和評價對朱元璋來說應該是公平的。”
還有這個:“無論朱元璋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也無論後世對朱元璋如何評價,但屬於他的光榮無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勳無人可以否認。朱元璋,歷史將證明你的偉大!”
在當年明月的價值體系裡,個人權利無足輕重,帝國的宏大目標才是終極使命。所以他會說:“殺吧,殺吧,為了帝國的將來,你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年的夥伴一個個都被送走了,事情終於可以了結了。”
在《明朝那些事兒》第一冊的結尾,他說:“是時候了,讓我們給朱元璋一個公正的評價吧。”他甚至寫了一首詩謳歌朱元璋,其最後一句是:“開創帝國,保世宏規,光耀後代!”
在《明朝那些事兒》的所有弱點中,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它表達出來的價值觀,堪稱惡臭。
最後再談談敘事文字。應該說,這本書能夠爆火,和當年明月的文字創新分不開。它有著鮮明的網際網路風格,在當時堪稱獨一無二(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它是類似風格網文中最終的脫穎而出者)。這種文字對受眾非常友好,當年明月也有靈光乍現的才情。
但是一種文字創新,通常都屬於它產生的那個年代。時過境遷,這種正規化就成了大路貨。就現在的閱讀體驗,它更大的特點反而可能是過於油滑。當然文字審美偏好因人而異,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
說到底,一本著作能否暢銷,拋開營銷等因素不提,主要取決於讀者群的知識、價值體系與審美偏好。在這個意義上,《明朝那些事兒》的流行,反映的多數閱讀者的精神樣貌。
最普遍而又最不知所謂的一句評價是:當年明月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對推廣普及明史功不可沒。可是,如果推廣普及的是錯誤的史實和明顯汙糟的史觀,那他所應得的也該是負分吧。
以上的所有評論僅針對《明朝那些事兒》第一冊。我讀完第一冊後已決定及時止損,棄讀了。



《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可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輸入“當年”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