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謠言作為這一文明的產物穿越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古代的社會生活不像今天,由於經濟、科技的不發達,自然其資訊傳播會滯後許多,那麼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社會,謠言是如何傳播的?當政者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謠言起初的意思是指民間流行的歌謠或諺語,即民歌或民諺,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含義逐漸衍生為指無根據的傳聞或憑空捏造的話。古代傳播謠言的方式大致有兩種:讖緯和童謠。

上圖_ 讖緯,借影像和隱語把握神秘未知世界,此為東漢獰獵祥瑞圖
讖緯是占卜家預示吉凶用的一種用語,讖指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對大多事物充滿了好奇,但苦於找不到事物出現的動力機制,因此常把解謎託付於從事占卜的巫師身上,無論是天氣,還是國家大事,很多依靠占卜來決定,當然,大多數占卜的結果到最後都被驗證為錯誤的,因此這些占卜結果也就是謠言了。
童謠是一種相對容易受控制的傳播方式,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會將謠言編成兒歌的形式,教會小孩子廣泛傳唱,從而蠱惑人心。比較顯見的例子則是一起發生於元朝末年的奇事。元朝末年,社會動盪,各路農民軍紛紛起義造事,朱元璋也參與其中。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大都街頭突然傳起了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三眼和尚指曾經當過和尚的朱元璋,馬則代指蒙古人,因為蒙古人常稱自己為馬上民族,弄瞎馬指蒙古人快完了,這裡造謠者意欲何在,也便顯而易見了。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從以上謠言傳播的兩種方式不難看出,巫師和農民軍可謂是古代謠言傳播的兩大主力人群,除了這二者以外,還有民間百姓和皇帝。
古人深信“天人感應”說,由於不瞭解自然規律,每當有自然災害來臨時,他們有些甚至會將其歸咎為上天對自己的懲罰,而從中孕育而出的謠言也不脛而走,比如元朝至正十四年,南方地區下起了罕見的大雨,這場雨持續了80多天,造成了洪澇和饑荒,此時突然有謠言說潛藏在地底下的龍趁著這場大雨紛紛鑽了出來,而且數目極多,他們是老天爺派來收拾地面上的人的,即使是那些閱歷豐富的人,也對此深信不疑。

上圖_ 《拉郎配》連環畫
除卻這類關於自然災害的民間謠言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明朝隆慶年間的“拉郎配事件”。
隆慶元年,社會上一度流傳著朝廷要到江南採選秀女進宮的謠言,一直到第二年,謠言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變本加厲,甚至說寡婦必須要伴送秀女入京,一時間不論富貴人家還是貧苦人家,凡是家中有適齡女子的,不問貧富貴賤,一語成婚,據《紫桃軒雜錄》記載,有戶人家找了匠人為自己的女兒縫製嫁衣,當嫁衣做好,準備成婚的時候,卻發現女婿已被別的人家搶去婚配了,無奈之下,這戶人家只得將女兒許配給這位匠人。
除了這些適齡女子外,就連寡婦無論老少也是紛紛嫁人,有句詩是這麼描述的:“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隨飛詔去風流。”但最後事實證明這些只不過是空穴來風,然而知道真相的人們早已為時已晚,許多女孩嫁了人才知道對方的年齡比自己大出很多,也有一些嫁給了不靠譜的丈夫,以致被賣身青樓,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上圖_ 劉邦斬白蛇起義
皇帝也是謠言傳播事件的一大主角。
中國古代的開國帝王在奪得天下後,為了向世人宣告他們政權的合法性,往往會對他們的出生灌以鬼神之說,《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的母親在湖邊做夢夢到與神仙交合,因而生下了劉邦;前趙開國皇帝劉淵向世人宣稱自己是太陽精之子,號稱劉邦第二;朱元璋的母親陳氏懷朱元璋的時候,有天夜裡夢到一位神仙給了一顆仙丹讓她服下去,到朱元璋出生的時候,屋裡遍佈紅光,鄰里以為發生了火災,紛紛趕來救火……

上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那麼,當謠言四起的時候,當政者又是採取什麼措施來治理的呢?
透過嚴刑峻法打擊製造和散佈謠言者。西周厲王時期,厲王找到衛國的巫師去監聽群眾,如發現有不利言語,則把他們殺掉。秦朝時,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謠言誹謗者族誅。”
當社會安定時,對謠言的處置會稍有放鬆,“廣開言路”成了通常的做法。
漢文帝即位後,對朝政加以整治,並下詔廢除誹謗妖言罪,他還在詔書中特意解釋:“朝廷設定有進善言的旌幡和議論是非、指責過失的木牌,其作用就是讓進諫者暢所欲言,討論治國平天下的事。然而現在的法律卻規定議論是非會被當做傳播荒誕不經的言論,並以此治罪,這會使得群臣無法將心裡的話說出來,皇帝也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廢除這一條規定。”
另外漢文帝還在詔書中針對百姓解釋說:“百姓有時互相邀約集結詛咒皇上,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 倘若他還有別的言論,官吏又認為他在誹謗。這只是因為小民的無知,因為無知而被判死刑,我認為這很不可取。”末尾特別強調“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即對他們不予治罪。

上圖_ 漢太宗,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
透過採納謠言中的民意對腐敗進行打擊。據《三國志·魏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的《魏書》記載,漢靈帝時期曾下詔“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意思是讓三公舉報政績太差以至於使老百姓作歌謠批評的那些官員,並對這些官員予以罷免。
不同於秦朝對待謠言嚴苛的制度,漢朝的做法是不一棒子打死,反而將其視為了解社會的一面鏡子,所以在漢代,“舉謠言”成為地方官一個重要的職責,規定政府官員需要做到“聽歌謠於路”。

上圖_ 西漢畫像
執政者自身端正態度。謠言的瘋傳勢必會讓人人心惶惶,使社會動盪,面對這種情況,執政者如果能做到端正言行,冷靜下來向百姓認真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則謠言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漢成帝時期,由於經常發生的地震、大水、日食等自然現象,民間謠言四起,但成帝對此沒有嚴厲打擊,反而先做了一番自我反省,然後端正自己的言行,罷斥了一批不作為的官員,改良政治,並派官員巡行天下向百姓說明情況,最後在消除謠言時也對社會治理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此可見,古代政府對於謠言並非一昧嚴厲打擊,不同朝代有不同做法,這其中也受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但不管怎麼說,謠言這種東西,總歸是弊大於利的,正如建房子很艱難,拆房子卻很容易,也無怪乎人們常說“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了。
參考資料:
【1】奚金才、林懷滿 《論古代謠言的價值及官府治理》
【2】瀟湘 《沒有朋友圈,古代人如何傳謠》
【3】周德秀 《古代都是些什麼人在造謠》
【4】王戡 《古代皇權對謠言的封堵與利用》
【5】姜勝洪 《古代群體性事件與政治謠言_中國古代政府防控謠言的經驗教訓》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