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為何跪舔朱元璋?

一切以有利於朱元璋為原則。

在《明朝那些事兒》第一冊中,當年明月將視角集中於朱元璋時代的軍事戰役與大案要案。傳統史書的記錄在這些問題上真假混雜,頗為考驗史家的辨偽能力。
不過好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明史研究,相關的成果已足夠一個歷史票友吸納,不至於做出太過離譜的敘事。但當年明月對學界的辨析似乎全不以為意,他只熱衷於滿足自己的認知偏好。
簡單說,他對爭議與懸疑案件的處理方式極其單一又具有偏向性:一切以有利於朱元璋為原則。
《明朝那些事兒》在這方面的槽點太多,一一列舉將篇幅過長,在此僅以洪武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為例,略作說明。
胡惟庸案,明代史家鄭曉、王世貞即認為是個不折不扣的冤案,現在學界也幾乎沒有人認為胡惟庸“謀反”成立。
當年明月似乎是一個例外,雖然他也認為此案“另有隱情”,但卻處處在暗示胡惟庸有謀反企圖,且不做辨析地從上帝視角給出一個“真相”的呈現:
在家中與那些同黨商議的時候,他(胡惟庸)覺得朱元璋似乎軟弱得不堪一擊,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人,而朱元璋並沒有什麼親信。隨著他的同黨人數的增加,他不斷地感覺到自己的強大。在同黨的吹捧中,他似乎看到自己將要取朱元璋而代之,成為最高的統治者!
對受胡惟庸牽連的李善長,也是如此。
李善長被處死第二年,就有虞部郎中王國用上奏稱“善長與陛下同心……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晚明時追補開國名臣贈諡,李善長亦獲追諡“襄愍”,這是來自帝王的平反。
而當年明月是如何記錄這個案件的呢,他提到朱元璋將李善長的親信丁斌抓起來日夜拷打,得到李善長參與謀反的供詞,然後說:
朱元璋相信,李善長身上一定有著某些秘密,而這個秘密丁斌一定知道。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
就因為丁斌有預期的供詞,所以朱元璋的判斷就是對的?丁斌不可能是屈打成招嗎?這是一個基礎認知能力的問題。
其他如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也大抵如此。
但更糟糕的還不是事實辨析的問題,而是當年明月在行文中流露出來的價值取向。
下一篇我將談談當年明月的價值觀與文字創新,然後終結這個話題。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相關閱讀:
.
各位小夥伴,本號已被限權,為防失聯,請關注兩個原創小號(內容不重複)。今後更多內容將只在以下兩個小號釋出。
如下:
之前有一篇《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還沒看的朋友可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公號輸入“當年”領取。
《樓塌筵散:令J劃父母的最後夕陽》,可點選關注“不正確”公號,在“不正確”公號輸入“計劃”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