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畏懼無業遊民。由於太過擔心,因而嚴加控制,將他們“不與齊民列”,歸為“破落戶”,《大誥》裡更是明明白白地寫著“逸夫處死”。
為了儘可能減少遊民,朱元璋規定:百姓都要就業,外出要知道本人下落,到哪裡去,去做什麼;人們互相監督,若有人遠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鄰居不告發的,一律充軍。此外還規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業,不許遠遊。
朱元璋為何如此畏懼無業遊民?
因為他最懂傳統中國!
朱元璋雖然不可能知道王學泰在《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對此現象的分析,但他本人就是遊民出身,最明白“遊民”究竟蘊含著多大的力量——
●他們沒有固定職業,要麼迫於生計出賣勞動力,要麼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也因為身處底層,對成功與改變命運最為渴望,往往最具賭徒心態。
●他們沒有穩定居所,往往為生計遠離家鄉、四處漂泊,甚至落草為寇,卻因此變得訊息靈通、見多識廣。

●他們沒有多少私產,所謂“無私也就無畏”,因此,他們常常“膽大妄為”,為改變現有秩序,甚至取而代之,往往會主張天下“公有”,無論在哪個王朝,“遊民”都是對現有秩序威脅最大的一支力量。
事實上,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領袖,往往都是遊民出身,甚至很多“帝王”都是從遊民而來,比如朱元璋、劉邦、後梁太祖朱溫、後周太祖郭威、前蜀高祖王建、南朝宋武帝劉裕等。以至於明末思想家唐甄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所以,同樣出身遊民的朱元璋,才會格外提防、控制遊民階層,把這視為維持江山穩定的重要一環。
然而,在傳統歷史敘述中,被關注和研究最多的,是“官文化”“士文化”,而“遊民”一直被當作一個邊緣群體不被重視,最多出現在《水滸傳》等各種演義、各類武俠小說中,供人們茶餘飯後消遣用。至於深度、系統研究遊民現象、遊民文化作品,一本也沒有。

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著名學者王學泰老師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一書的出版。該書是該領域第一本,也是出版即封神、迄今無人超越的一本書。
歷史學家張鳴說:《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有兩個非常大的貢獻:第一,它揭示了我們的社會中,還有我們的革命中,一些遊民的痕跡。第二,從遊民文化的高度,研究民間通俗文化和遊民知識分子問題。
因此,讀本書就會明白,中國近現代的許多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乃至極左思潮,都與遊民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說,“遊民文化”從未消失,仍廣泛存在於現代社會之中。不理解遊民文化,就難以理解中國社會。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周總理外交秘書的李慎之更是高度評價王學泰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這項工作無異乎‘發現另一箇中國’,它蘊藏著中國兩三千年歷史所謂一治一亂的謎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還指向中國未來歷史走向的謎底。先知書店深知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價值,取得獨家授權。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可一併選購王學泰作品集和中國歷史的四股暗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