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明朝那些事兒》,我頓悟了7種強者思維

作者:每晚CC


來源: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
何謂強者?
作家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總結無數英雄人物的經歷,給它下了這樣的定義:
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你會發現,從朱元璋到朱棣,從鄭和到徐霞客。
那些歷史中赫赫有名的強者,無一不是這樣的品性。
在他們短暫而輝煌的人生裡,也曾經歷過無數的失敗、挫折和痛苦。
但最後他們又奇蹟般地解決了所有難題,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這背後成就他們的,就是強者思維。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永遠不會被一時的困境所困。
01
朱元璋思維: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明史》中曾這樣評價朱元璋:
“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
朱元璋,他既是聖賢,也是豪傑、還是一個地痞,在他身上,豪氣和匪氣並存。
他生於亂世,起於草莽,一生戎馬,嚐盡無數艱辛。
貧寒時,他是無立錐之地的乞丐。
歷經磨難,九死一生後,他得以逆襲,成為坐擁天下的君王。
這些艱難的歲月裡,一直支撐他的,就是一股“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信念。
剛參加農民起義時,他憑著出眾的軍事才能,打敗了實力數倍於他的對手。
但他沒有沾沾自喜,偏安一隅,而是一路征伐,一舉開創了大明王朝。
坐上皇位後,他手底下的人,又是如胡惟庸、藍玉一般的權臣悍將。
朱元璋沒有犯怵,他先是處處隱忍,步步謀劃,而後找準時機將這夥人一擊即殺,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穩固江山。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開弓沒有回頭箭。
打定主意做一件事情,就要不動聲色,將它做到極致。
如果一遇挫折便半途而廢,終將難逃一事無成的命運。
真正聰明的人,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併為之全力以赴。
也只有這樣的人,能在茫茫前路中,踏上那條專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02
朱棣思維:
風生水起,全靠自己
當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講述過朱棣的身世。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由於母親身份卑賤,他自出生起就遭受了諸多不公平待遇。
朱棣在戰場上屢立軍功時,朱元璋視而不見,偏疼長子朱標。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也沒正眼瞧過朱棣,轉而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在這種爹不疼、娘無勢的悲慘境況下,朱棣從小就知道了,要想得到什麼,必須靠自己爭取。
所以在朱允炆繼位後,朱棣便不再隱忍,開始籌劃自己改變命運的大計。
他先是從北平揭竿而起,經三年多“靖難之役”,從北平打到了南京,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權力巔峰。
成功奪位後,朱棣又勵精圖治,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
憑此兩件大事,他成功改寫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朱棣的一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八個字:風生水起,全靠自己
老天不眷顧你的時候,你還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寫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就像雪漠禪師說的:命運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網裡,總有不甘平庸的漏網之魚。
當你努力掙脫了命運的束縛,便能成為那條任何深淵也困不住的魚,在自己的天地裡任意遨遊。
03
鄭和思維:
向下紮根,沉默生長
梁啟超曾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從這一句話,你便知鄭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威望和影響。
可你一定想不到,作出如此偉大功績的鄭和,曾經也只是一個掙扎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
《明朝那些事兒》裡記載,鄭和從幼時起,就對航海非常向往。在別人都在讀聖賢之言時,他早已學會了豐富的航海知識。
然而緊接著,他就因為戰爭被俘,被閹割成了太監。後來又被編入軍中,飽受了戰爭之苦。
但這些悲慘的遭遇,沒有磨滅鄭和心中的希望和信念。
他不僅頑強地活了下來,還不斷繼續學習航海知識、鍛鍊體格,等待著自己的機會。
終於在後面一次戰役中,他立下了大功,受到了朱棣的賞識。
後來朱棣建國,為揚國威於海外,他決定派遣一支龐大的艦隊進行遠洋航行。
而航船的統領,他第一個就想到了有著豐富航海知識,還久經戰爭磨礪的鄭和。
鄭和因此得償夙願,完成了劃時代的航海壯舉。
尼采說過: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必要經歷長時間的等待和蓄力。
也許這個過程,佈滿了苦難與荊棘;也許經歷的很多事情,也並非如你所願。
但你若在摸爬滾打中錘鍊出了真本事,你的機遇也會隨之而來。
04
王陽明思維:
凡事磨你,必能渡你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對於王陽明來說,這種艱難之事,更是數不勝數
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任何一件,都讓他吃盡了苦頭。
但王陽明沒有抱怨沉淪,而是把它們當作了命運的洗禮,以此不斷錘鍊自身,最終他才成為了聖人。
《明朝那些事兒》有一節寫道,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了瘴氣遍佈的貴州龍場。
與他同行的人,一個個都在憂心恐懼中死去。
王陽明卻還能寬慰自己:目見荒荒,心向明日張。
雖然眼前一片晦暗,但他的心中卻盛滿了光明。
他找到一處山洞棲身,白天開荒種菜,晚上打坐讀經,漸漸地,他對世事看得越來越清明。
三年之後,他終於得以心學大成,立地成聖。
王陽明曾說: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他從苦難中走來,裹挾著風風雨雨,卻在困境中活出了另一種樂觀從容。
我們在遭遇失敗或打擊後,也會歷經一段灰暗痛苦的時光。
這些艱難與坎坷,正是磨鍊人格的最高學府。
就像一句話所說:凡是經歷,皆是成長。
以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戰勝所有困難。這個過程,也將讓我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05
于謙思維:
人活一世,圖個乾淨
當年明月曾用一段話高度評價于謙:
在這個汙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
而如果他還能做出一些成就,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
于謙,便是那汙濁的世道間,一個真正活得強大且乾淨的人。
他從小便立下了以身許國的志向,歷經數十年磨礪,才從一個孤燈下苦讀的學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樑。
身居高位後,他清廉正直,為官幾十年間,從未貪汙受賄,始終是兩袖清風。
當時他所在的官場,賄賂公行,別人也勸他打點上級,但于謙不肯同流合汙,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
後來國家最為危難之際,貪官汙吏都只顧奔逃,只有于謙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光明磊落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莊子曾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在這泥濘的人間,只有始終心明如鏡的人,才能抵抗一切汙濁。
不管世道如何黑暗,你我也當像于謙一樣,乾乾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這個汙泥般的世界對抗,而不被其所傷。
06
張居正思維:
方圓做人,厚黑處世
在歷史上,張居正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
追捧他的人,稱他是風雨中的獨相,治世裡的孤臣。
反對他的人,則說他是一個大奸臣,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而我更贊同當年明月對他的評價: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複雜的人。
張居正長於紛繁複雜的世道,他自幼聰穎,身負絕學,雖出身寒門,卻終成大器。
他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以一己之力,扶持明朝於將傾之際,使明朝滅亡推遲了將近四十年。
同時他也是一個獨斷專行、表裡不一的人,在道德層面,他並不高尚。
但也是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人生並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人和事都有中間的灰色地帶。
而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就是允許灰色的存在。
常言道,無方難立人,無圓難成事。
一個人立身處世,若只論黑白,行事必難遭受極大的阻礙。
圓融處世,老練做事,才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地穿行世間。
07
徐霞客思維: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在說完諸多帝王將相的光輝歷史後,當年明月在書的最後,還講了一個人的故事。
這個人,就是徐霞客。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徐霞客算不得一個成功的人。
他自20歲後,就一直在遊歷的路上,沒有考取過功名,也沒有謀得過一官半職。
在當時很多人的眼裡,他的人生是失敗的。
但徐霞客偉大就偉大在,哪怕整個世道都在告訴他,你的人生方式是錯的。
他也沒有屈從世俗,而是堅持己愛,從心而活。
在遊歷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他遇到過無數的艱險,甚至好幾次險些喪命。
可他還是沒有停下腳步,登頂了所有的名山大川,遊歷過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
大明十三省,他幾乎全部走遍。
在遊歷的途中,他堅持記錄,寫了二百多萬字的筆記。
這本筆記,就是後來被譽為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著作:《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用一生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不應該僅僅被功名利祿所定義。
你若是喜歡,可以去追尋心中所愛,可以去活出真實的自己,可以去做千千萬萬你想做的事情。
要知道,人這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如果現實讓你感到煎熬,你何不勇敢一點。
麻木地活著,只是在蹉跎歲月,生命只有熱烈地綻放過,才稱得上不負此生。
08
《明朝那些事兒》裡說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在由強者書寫的歷史中,歷來沒有眼淚的位置。
那些遇事只知道退縮、哭泣、抱怨的人,早已被掩埋進了歷史的塵埃裡。
而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無一不是承受了黑暗的歲月,經歷了非凡的痛苦,最後才得以踏上成功之路。
所以說,沒有一個強者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遭遇風雨時,與其用眼淚去博取命運的同情,不如用血汗去書寫自己的故事。
當你撐過了所有艱難,你會發現那些路上遇到的坎坷,其實就是託舉你走向人生高處的力量。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來源:本文系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原創,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