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食刻|張永宏:我的大學是食堂

張永宏 八二級法律系校友
01
親愛的大饃
上大學前,我在安徽霍山縣與兒街的農村,我們那裡幾乎沒有麵食,一天三頓全是大米飯。高一的時候,有天看到學校食堂熱氣騰騰的大饃,頓時垂涎欲滴。我要向師傅買一個大饃,師傅說沒有面票不能賣給我。看著我渴望的眼神,食堂師傅送給我了一個剛出鍋的大饃,嘴裡還說道,如果你將來考上大學,每天都能吃上大饃。從那一刻起,一顆大饃的種子深深地種在了我的心田。
1982年8月底,我到北京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領到了飯票。每月有36斤,米票9斤,麵票20斤,玉米麵7斤。大一、大二我住在41樓,對面就是學一食堂。第一次走進學一食堂,看到打飯視窗上堆的山一樣高的大饃,香氣撲面而來,我的心激動地告訴我:這就是我要來的地方,我的夢想實現了!學一食堂的大饃多數是長條形的,剛從蒸籠裡出來的時候,一些兒朦朧,一些兒飢渴,雪白、修長,滿身透著小麥的香氣和魅惑。
 #80年代飯票【圖片來源網路】
我的早餐是一大盆玉米粥(那時我們的三件套之一就是飯盆兒),一個大饃,一塊醬豆腐。玉米粥需要交玉米票,但是自己打,可以多打,甚至可以無限續杯。午飯一定是兩個大饃,一份白菜豆腐,有時是木須肉。說是白菜豆腐,其實裡面也有幾片肉。白菜脆甜,豆腐軟嫩,估計是大鍋菜的優點,那白菜豆腐的湯汁極為鮮美,回味無窮。學一食堂的木須肉內容豐富,量大味美:黑木耳色澤亮麗,在菜籽油的激發下泛出光芒,直逼味蕾;黃花菜軟硬適度,口感鮮美;炒雞蛋最考驗大師傅的手藝,火候要適中,要訣是雞蛋炒至金黃。如果你遇上了一個憨廚,沒有把雞蛋炒好,而是變作一團,那你簡直就是撞上了彩蛋。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在學一食堂不止一次撞上了彩蛋。
晚飯一定還是兩個大饃,學一食堂的饃一定要趁熱吃,剛出蒸籠的最好。
大三時,我搬到了28樓的一樓,離柿子林的大飯廳更近。幾乎一日三餐都在大飯廳。大飯廳的大饃多是圓的,潔白而圓潤。大飯廳圓圓的大饃不要急著吃,最正確的吃法是慢慢地吃,左手捏著大饃,右手一片一片撕著來吃。最外一層要嚼得最慢,越嚼越有味道。每一層有每一層的味道,直到最後的大饃心,迅速放進嘴裡,這最後的一口,我一般是站起身來慢慢嚼細細品嚐。因為這個緣故,我發現,大飯廳的大饃最好是涼了再吃。這是我大學期間的重大發現。大饃涼了以後,味道更甜、更醇。如果再配上涼玉米糊,那就是人間美味。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打籃球的兄弟,從此,我們早餐吃過就再打一盆玉米糊放涼,待到傍晚打完籃球后當甜點。這一盆亭亭玉立的涼玉米糊,像是“野人先生”,勝過“哈根達斯”。亮點是吃完了涼玉米糊,我的搪瓷飯盆閃閃發光,像洗過一樣。
 #學一刀切饅頭
大學四年,一日三餐都是大饃。粗略計算一下,大學4年我吃掉了4000個大饃。我的身高從1米69進步到了1米75,體重從入學時的60公斤提高至畢業時的70公斤。感謝北大食堂,感謝那些日夜操勞的師傅。感謝那4000多個香氣撲鼻的大饃!
我印象裡北大食堂最美味的三樣菜是木須肉、白菜豆腐和燉排骨(一定把湯喝掉)。如果問我哪一種食物印象最深,唯有大饃。
畢業後我讀到一篇文章,回憶那時的張龍翔校長每天都是殫精竭慮為師生們操心。八十年代國家也很困難,學校預算總是捉襟見肘。每月的預算下來,張龍翔校長先保證學生助學金髮放,保證老師工資到位,保證食堂的供應。經常是到了深秋還沒有落實買煤取暖的錢。誰能體會北大校長的苦衷啊。
02
大飯廳裡看電影、聽講座
每到週末,柿子林的大飯廳都會放電影。電影票是多少錢已經不記得了,反正很便宜。那時侯我有一個心願,就是食堂裡的每一場電影都不要落下。《廬山戀》《青春祭》《城南舊事》《大橋下面》《少林寺》《帶手銬的旅客》《第一滴血》《愛德華大夫》《金色池塘》《卡薩布蘭卡》《愛情故事》等場場不落。
1985年3月8日晚上,我和同班的一位女同學一起看完《愛情故事》,電影散場的時候,天空悠悠地飄起了潔白的雪花。蒼天有意,讓燕園和電影中哈佛校園的雪景跨越時空相遇。初春的雪沒有多少涼意,倒是為夜晚增添了許多浪漫。因為電影,也因為雪花,橘黃色的路燈下我們沿著未名湖散步,一圈又一圈,就像電影里奧利佛和詹妮弗一樣…
 #未名湖冬日雪景(攝於2024年1月3日)【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圖片網】
除了吃飯看電影,大飯廳還有一個吸引我的內容就是講座。第一次在大飯廳聽的講座是《中國青年》雜誌社的領導來講革命傳統,雖然是傳統教育,同學們也是聽的如醉如痴。那時候全社會都在討論“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溫元凱老師講的國外見聞引起轟動。原來在中國之外,還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教育,完全不同的大學,讓我們大開眼界。印象最深刻的是厲以寧老師講股份制改革,那時的厲老師大約50歲的樣子,神采奕奕,講課的時候妙趣橫生。在大飯廳講價格改革、股份制、廠長負責制,晚飯後的大飯廳裡,飯菜飄香和陽春白雪一屋,人間煙火和家國情懷同臺,真真是情景教學、其樂融融。
大飯廳裡還舉辦過洪君彥老師的世界經濟講座,蕭灼基老師的所有制改革講座等等。
很多年以後,大飯廳變成了“百年講堂”,而那片柿子林永遠地生長在我的記憶裡。2008年1月12日,百年講堂舉辦“光華新年論壇”,厲老師 、吳敬璉和茅於軾三位大師講座對話,“改革開放30週年回顧與展望”。三位老先生就改革開放30年的成敗得失坦誠對話,有時是唇槍舌劍,有時又談笑風生。厲老師強調股份制改革,釋放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吳老師堅持市場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發揮決定作用。茅老師主張依法治國確保公民基本權利。茅老師當時風趣地說,今天這場三人思想激盪的對話,將來電視臺播放的時候,不會出現茅老師的影像。後來電視臺播放的時候果真沒有了茅老師。大飯廳模樣變了,但是當年大飯廳的核心內容沒有變,依然為師生們提供豐富多彩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滋養。
 #校友 張永宏
幸虧有你,幸運有你!
親愛的北大食堂,親愛的饅頭香!北大食堂提供了我青春年少時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美食、同學聚餐、大師講座、經典電影、詩歌朗誦、交誼舞……感謝那些默默奉獻的北大大廚,感謝為我們這些“嗷嗷待哺”的少年們操碎了心的學校領導和老師。
  北大食堂的飯菜香讓我的大學生活滿足而又美好,週末的電影讓我對生活充滿憧憬,大師們的講座拓寬了我的視野、啟發了我的思考。我的青春,我的大學時光在北大食堂裡度過。那些課程、那些考試好像都是三餐間的插曲。同學們的專業可能不同,但是同學們奔跑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北大食堂!當年上課的內容早已模糊,唯有北大食堂的饅頭一直在唇齒間留香!
徵稿·啟事
隨著時間的變遷,您用餐的食堂是什麼樣子的呢?
哪些發展沿革、改造變遷、重大事件是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北京大學學習、生活、工作期間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與學校餐飲有關的故事呢?
腦海中難以忘懷的菜品、曾經最愛的“十佳菜餚”、食堂上新時的驚喜味道,想聽您對我們一一道來
我們希望傾聽到您與燕園味道之間的故事!
徵集內容
1.文稿:與北大餐飲有關,以非虛構類敘事文體為主,題材不限,篇幅不限,行文流暢,注重體現故事性和細節。
2.講述者:願意分享北大餐飲故事的師生、校友。如果您有素材、故事願意分享但不方便寫稿,請提供您的聯絡方式,我們將採用訪談的形式進行素材收集。
3.實物:和北大餐飲相關,如老照片、飯票、飯卡、餐具、地圖等。請附簡要文字說明,歡迎提供電子版,圖片需原創。
投稿方式
電話:010-62757367。
1.請將文稿、講述者資訊、圖片等傳送到上述郵箱,郵件標題請統一標示:燕園食刻徵集+姓名。也可直接致電聯絡接洽相關事宜。
2.文稿請以WORD格式提交,圖片為JPG格式。
3.請隨文附個人基本資訊(包括姓名、入學年份、專業、班級、現工作單位、聯絡方式、簡要介紹)
來源:北京大學餐飲中心
編輯:邱放
文案 | 張永宏
圖片 | 北京大學餐飲中心
排版 | 朱一丹
稽核 | 陳貴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