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惡化,法國“已無安全之地”!不再月末發薪?六成僱員希望預支工資!政府加撥1億歐元!

巴黎5月5日(許清如)法國的工資支付方式正面臨一場潛在的變革。長期以來,“月底一次性發薪”幾乎成為不成文的規範,但如今,這一模式正在被重新審視。
薪資改革新風向:月底發工資將成過去?六成法國人希望按需領取薪水】

根據民調機構OpinionWay為“按需發薪”平臺Stairwage所做的一項最新調查,63%的法國員工表示,他們希望能在每月多次領取已獲得的部分薪資。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75%。
“這反映了薪資支付方式正面臨一次深層次的社會變革,”Stairwage創始人揚·勒弗洛什(Yann Le Floch)分析道。“員工希望獲得更大的財務靈活性。”在當前高通脹與生活成本持續上漲的背景下,這種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如今法國的工資按月發放制度始於1970年代,是當時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為改善工人生活條件而推動的政策改革成果。在此之前,許多工人是按照小時或工作量領取工資。
現行制度下,員工若在月中有資金需求,可以在每月15日後請求領取“工資預支”(acomptes sur salaire),通常為當月工資的一半。這種預支不同於“薪資預付款”,因為它針對的是已完成的勞動報酬,而非對未來工作的預付款。
儘管工資預支在法律上是一項權利,但實際上,很少有人真正使用這一機制。一方面,傳統流程繁瑣;另一方面,一些員工擔心此舉會給僱主留下“經濟困難”的印象。
為簡化流程並應對員工日常生活中的流動性需求,近年來多款薪資管理應用應運而生,比如Stairwage、Rosaly、Spayr和NessPay。這些平臺可以讓員工透過手機即時領取部分已獲得的工資,操作更加靈活且無需繁雜手續。
不僅是技術公司注意到了這一需求,法國政界也開始行動。執政聯盟“一起!”(Ensemble)巴黎地區議員讓·勞蘇克(Jean Laussucq)即將再次提交一項經過修訂的法案,建議放寬工資預支的頻率和金額限制
“我是在上次議會選舉期間真正瞭解這個議題的,”勞蘇克說。“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薪資靈活性的期待非常高。”他強調,月薪制仍將是基本規範,但建議政府可以透過法規設定每月更多次的預支可能,且每次領取的金額可以小於所對應的勞動價值。
他指出,工資預支的低使用率本質上是一種制度性浪費——法國人每年因銀行透支支付的利息高達70億歐元。如果能讓人們更早支配自己已經掙到的錢,就可能減少對消費信或透支的依賴,從而減輕財政壓力。
早在2024年10月,來自右翼共和黨(LR)的阿摩爾濱海省(Côtes-d’Armor)地區議員科倫坦·勒富爾(Corentin Le Fur)也曾提出一項類似議案,主張允許僱主與員工在合同中協定工資按半月甚至每週支付。他的法案提議,員工可在每月的7日、14日和21日領取工資,即變相實現“按周發薪”,且無需提供理由。
目前不少員工由於不瞭解權利,或擔心被貼上“經濟拮据”的標籤而羞於請求工資預支。未來,如果議會透過新法案,或將徹底打破這一顧慮,讓員工更有尊嚴地管理自己已賺得的勞動收入
法國政府撥款1億歐元吸引外國科研人才,力圖打造“科研避風港”】
在全球科研格局面臨劇烈動盪的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於本週一在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ienne de la Sorbonne)召開的“選擇歐洲科學”(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峰會上宣佈:法國將透過“法國2030”國家投資計劃,額外撥款1億歐元,以吸引來自全球的優秀科研人員落戶法國,或至少在歐洲開展科研工作。
這一決定,是對當前國際科研環境變化的直接回應。尤其是在美國削減科研經費、收緊簽證政策,特別是氣候與醫學研究領域預算大幅縮水的背景下,馬克龍呼籲歐洲必須成為“自由科學的避風港”。
“面對這些威脅,我們不能袖手旁觀。歐洲必須接納那些希望在自由環境中研究、教學、生活的科學家及其家庭。”馬克龍在峰會上發表演講時強調,並提出了“索邦呼籲”:“所有熱愛科學、捍衛自由精神的人,請來歐洲。”
他還直言:“沒有自由的科學,我們就會失去西方自由民主的核心。”

把“錯誤的方向”轉變為歐洲的機遇

此次峰會匯聚了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眾多歐洲研究部長及高校代表。馬克龍藉此強調,歐洲要藉機反轉局勢,尤其是在美國加大科研限制的當下。“誰能想到,一個如此依賴自由科研支撐其經濟體系的國家,會走上這種道路?”他批評美國當前對科研自由的打壓,雖未點名,但暗指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措施。
為吸引這些可能被美國政策“邊緣化”的科研人才,法國政府已於四月中旬推出“選擇法國科學”平臺(Choose France for Science),目前已吸引超過3萬次訪問,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美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也同步啟動了類似計劃,以爭取更多國際科研力量加入法國科研體系。
法國的這1億歐元撥款將用於設立新的科研崗位、啟動資金、國際交流專案以及高階人才落地配套服務等。據愛麗捨宮透露,該筆資金來自此前“法國2030”計劃中尚未動用的儲備。
馬克龍還明確表達對保護“科學難民”的支援,並表示將推進相關立法。他指出:“由於美國在全球科研中扮演樞紐角色,如果其資料平臺與基礎設施遭破壞,全球科研將面臨關鍵資源的不可逆流失。”因此,他呼籲歐盟儘快建設或重建關鍵的全球性科研資料平臺,接力承擔這些責任。
同時,他也提出歐盟應集中資源,在健康、人工智慧、核能、空間探索、氣候變化、老齡社會、迴圈經濟、半導體、電子與反虛假資訊等“未來十項核心科研任務”上,進行“世紀性投資”。

歐盟加碼支援:三年追加5億歐元科研預算

在馬克龍演講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宣佈,歐盟將為2025年至2027年新增5億歐元科研預算,以提升歐洲科研吸引力。
“科學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必須堅定維護基礎科研、開放科研的價值。”她表示。
為此,歐盟將推出為期七年的“超級資助”,並將現有研究人員獎金加倍,力求在2030年前實現科研投資佔GDP 3%的目標。
儘管歐洲在科研投入和研究人員薪酬上與美國尚有差距,但馮德萊恩認為,歐洲擁有自由學術環境、穩定資金支援、優良科研基礎設施等獨特優勢,“只要打造良好的接納機制,歐洲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科研的焦點。”
她還透露,歐盟正推動將“科研自由”寫入法律,並簡化科研人員簽證與居留流程。“吸引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就是釋放歐洲的最大潛能。”
“法國已不再有真正安全的地方”引發政界激烈反應】
在一場時長近三小時的訪談中,法國司法部長熱拉爾·達爾馬南(Gérald Darmanin)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今的法國已不復存在所謂的“安全地帶”。他認為,毒品蔓延、治安惡化與社會整體暴力水平上升息息相關。這一言論迅速在政壇引發爭議,反對黨代表抨擊其言論“虛偽”,並指責他對安全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達爾馬南於5月4日接受知名YouTube頻道《Legend》主持人紀堯姆·普萊(Guillaume Pley)採訪。在這期節目中,這位現任司法部長罕見地以較為輕鬆的姿態,講述了自己的日常與從政經歷,並圍繞社會暴力、治安問題發表了引發廣泛爭議的言論。
“今天的法國,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他在節目中如此表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連最偏遠的鄉鎮如今也出現了可卡因和大麻的蹤影。過去,毒品問題或許只存在於大城市或地鐵裡,但如今它已經全面擴散,像癌細胞一樣在社會各層蔓延。”
達爾馬南認為,毒品帶來的暴力已經滲透進法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這種“廣泛性”的變化讓公眾感到尤為震驚。他強調,“這已經不是區域性的問題,而是一種系統性的蔓延”。
然而,他的這一觀點迅速遭到政界人士的猛烈抨擊。極右翼國民聯盟(RN)副主席塞巴斯蒂安·什努(Sébastien Chenu)5月5日做客法國新聞資訊臺BFMTV時憤怒表示:“這完全是虛偽至極!”他質問道:“達爾馬南這些年都在哪?他做財政部長時本可以打擊欺詐,這同樣是治安問題的一部分。後來他做內政部長,又是史上‘常規化’移民最多的人之一。現在當了司法部長,卻在打擊毒品上屢戰屢敗。”
國民聯盟議員讓-菲利普·唐吉(Jean-Philippe Tanguy)也在新聞資訊臺CNEWS/Europe1的節目中直言不諱:“說到底,一個對法國治安惡化負有重大責任的人,如今卻反過來說法國不安全了,這是不是太諷刺了?”他認為達爾馬南是在為自己擔任內政部長時的“災難性政績”開脫。
面對此類批評,達爾馬南並未正面回應,但他在訪談中提出瞭解決社會暴力問題的方向:加大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特別是在治安監控方面。他建議推廣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智慧影片監控系統,並強調:“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真正安全的社會,就必須依靠科技。正是透過人工智慧與攝像系統的結合,才能有效遏制暴力行為。”
此舉再次引發有關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之間平衡的辯論。儘管法國社會普遍支援強化治安手段,但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合法性與濫用風險仍存在巨大爭議。
事實上,這並非達爾馬南首次因安全問題而陷入爭議。今年4月,他曾因“監獄暴力與販毒組織有關”的言論引發輿論熱議。而這次“法國不再安全”的斷言,更是將安全議題推向政治爭論的風口浪尖。
【圖說】

面對歐洲日益惡化的安全形勢,法國高階計劃委員會(Haut-Commissariat au Plan)提出了四種全面改革國民兵役制的方案,其中包括重新實行青年義務兵役制。
4月10日在法國維埃納大區(Vienne)失蹤的28歲慢跑者阿加特(Agathe)的遺體被找到。“今天進行的屍檢尚未確定死因,”檢察官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正在進行幾項補充分析,以繼續調查。”據悉,週日晚些時候,一名徒步旅行者在搜尋區域的灌木叢中發現了這名年輕女性的屍體。
【國際】
– 誰將成為下一任教皇?菲律賓人路易斯·安東尼奧·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是熱門人選之一。因為親近最弱勢群體,現年67歲的他被一些人稱為“亞洲方濟各”。
– 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université californienne Stanford)近日公佈了一批前所未有的錄音資料,內容為前里昂蓋世太保頭目克勞斯·巴比(Klaus Barbie)的採訪錄音。這些錄音由一位德國記者於1979年在玻利維亞錄製,詳細談及了法國抵抗運動領導人讓·穆蘭(Jean Moulin)的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