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人才外流拉開序幕,歐洲和中國開始“搶人”

   5.2‍‍‍‍‍‍‍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片來源:Freepik
一項針對職位瀏覽與申請資料的梳理表明,隨著特朗普政府削減科研經費的舉措落地,美國求職者正將目光轉向海外。
原文作者 | Laurie Udesky & Jack Leeming
●                  ●                   
《自然》Nature對其招聘平臺(Nature Careers,自然職場)的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隨著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科研資金與科研崗位數量,美國研究人員紛紛開始尋找海外職業發展機會。
Nature Careers全球科學職位平臺的資料顯示,2025 年 1 月至 3 月,美國科學家申請海外職位的數量比 2024 年同期增長了 32% ;與此同時,瀏覽海外職位的美國本土使用者數量也增加了 35%。 
僅在 3 月,隨著政府進一步加大對科學領域的削減力度,網站瀏覽量較去年同月激增 68%。 
上個月,200 多項與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相關的聯邦研究資助被突然終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宣佈削減新冠病毒研究經費。此外,政府開始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經進行4億美元削減,原因是該校出現了涉及巴以衝突的校園抗議活動。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全球人才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James Richards表示:“美國職位的瀏覽量和申請量大幅下降,而尋求離開的人數同步增加,這種情況前所未見。”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Nature Careers是一個多學科科學職位招聘平臺。截至本文發表時,該平臺共有 983 個有效職位。 
該團隊與《自然》新聞團隊分享了這些資料,但涉及商業機密,資料分析僅涉及百分比變化而非原始資料。《自然》新聞團隊編輯獨立於其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 
在Nature Careers招聘平臺數據釋出前,《自然》新聞團隊開展的另一項調查顯示,75% 的受訪美國研究人員有意離開美國。
與 2024 年同期相比,2025 年 1 月至 3 月,美國科學家申請到鄰國加拿大工作的數量增加了 41% ;而加拿大研究人員申請到美國工作的數量則下降了 13%。 
化學工程師Valerie Niemann便是眾多將職業發展目光投向美國之外的科研人員之一。本月,她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離職,前往瑞士伯爾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ern)擔任博士後。 
Niemann表示,在美國,大家都不清楚自己的博士後職位能維持多久。我們甚至無法申請研究獎學金,因為不知道這些獎學金還能存續多長時間。” 
3 月 25 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生物統計學家Xiao Wu在社交媒體平臺 X 上感慨:“我的第一筆NIH資助,在獲批僅僅 3 個月後就被突然取消了。” 他的研究聚焦於利用循證資料,減輕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 
Wu目前並未在尋找新工作,但他擔心未來可能別無選擇。“沒了這些資助,我的職業穩定性和發展前景受到直接威脅,” 他說,“所以,這已不是簡單地‘尋找其他機會’,而是我們正被迫離開美國學術機構。(見下圖 “美國對海外職位的興趣”)
01
橄欖枝
部分歐洲機構正在積極行動,試圖吸引可能從美國外流的科研人才。
例如,3 月初,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發起 “科學避風港” 倡議,從學校預算中撥出 1500 萬歐元(約合 1700 萬美元),計劃資助 15 名從事氣候、健康、環境及社會科學研究的人員。 
艾克斯馬賽大學發言人Clara Bufi表示,在收到 298 份申請和近 400 份諮詢請求後,學校關閉了申請視窗。但她同時透露,在處理完現有申請後,學校可能會重新開放申請通道。該專案主要面向因特朗普政府政策而被解僱、審查或無法開展工作的美國研究人員。Bufi稱,70% 的申請者來自美國,且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今年將從中選出 20 人。 
艾克斯馬賽大學校長Éric Berton表示:“當前狀況對美國科研而言是一場災難。我們認為有責任向科學家們表明,在法國南部,他們仍有機會繼續科研工作,這裡更加自由,也更歡迎他們。” 
Berton的這番表態頗具吸引力。與去年同月相比,3 月份美國研究人員在Nature Careers上對歐洲職位的申請數量增加了 32%,瀏覽量增長了 41%。 
與此同時,歐洲研究人員申請美國機構職位的數量則下降了 41%。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s)也收到了一些美國研究人員的請求,這些人希望能比原計劃更長時間地留在德國工作。 
研究所發言人Christina Beck指出,來自亞洲國家的申請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她認為這是因為 “科學家們在重新規劃職業方向,相較於美國,他們更傾向於歐洲” 。她還補充道:“我們正密切關注美國局勢,對當地學術自由和機構自主權受到的侵犯深感擔憂。” 
4 月 7 日,德國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學會(the Max Planck Society)主席Patrick Cramer宣佈啟動馬克斯・普朗克跨大西洋專案(the Max Planck Transatlantic Program)。該專案計劃與美國本土機構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增設博士後培訓崗位,並在學會旗下 84 個研究所為初級研究人員提供更多職位,還將為部分無法繼續在美國工作的 “傑出研究人員” 提供主任職位。 
國際就業市場整體活躍度都有所提升(見下圖 “機遇之地”)。2025 年 1 月至 3 月,非美國研究人員在Nature Careers網站上瀏覽和申請非美國職位的數量比去年同期高出 13%。
不過,計劃從美國前往歐洲發展的研究人員,對工作機會也不能太樂觀。
4 月釋出的一項關於研究經費趨勢的分析報告中,主要由歐盟國家大學組成的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警告稱:“近期多個國家削減公共資金,全球政治緊張局勢持續,這使得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給大學領域此前一直遵循的‘增長’模式帶來了挑戰。” 這一情況也反映出歐盟整體經濟增長乏力 —— 去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 1%,遠低於 3.2% 的全球平均水平。 
這種局面讓那些期待歐洲能因美國科學家外流而受益的人感到失望。地中海經濟學家協會主席Rym Ayadi在協會網站宣告中警告:如果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援、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機構保障,歐洲很可能將這一潛在優勢化為泡影,造成人才浪費。” 
其他國家也紛紛向美國科學家丟擲橄欖枝。據歐洲政治與政策新聞網站 Politico 3 月報道,中國招聘人員在社交媒體平臺釋出招聘廣告,專門面向被美國解僱的科學家,邀請他們 “在中國深圳開啟職業發展與創業之旅”。 
今年第一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本土使用者瀏覽Nature Careers網站上中國職位廣告的數量增長了 30%,申請數量增長了 20% 。 
同時,美國對其他亞洲國家職業機會的興趣也顯著提升,瀏覽量增長了 34%,申請量增長了 39%。
02
收拾行囊
Michael Friedlander 是美國布萊克斯堡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弗拉林生物醫學研究所(Fralin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神經科學家,他表示,聯邦政府近期的政策調整和科研經費削減,讓研究生和博士後們焦慮不安。他說:“他們不僅擔心科研生涯的走向,甚至還問我,自己是否應該繼續這條道路?作為生物醫學研究人員,未來還有希望嗎?” 
2 月,全美博士後協會(NPA)開展的一項會員調查顯示,在 293 名受訪者中,43% 的人認為自己的職位受到威脅;35% 的人表示研究工作被推遲或面臨風險;9% 的人坦言在工作中無法自由表達觀點。
NPA執行董事Tom Kimbis指出,經費削減、對多樣性與包容性倡議的威脅,以及移民問題帶來的擔憂,正嚴重影響著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工作與生活。 
此時,Niemann已開始收拾在美國的行囊,準備在瑞士開啟人生新篇章。“鑑於當前的政治環境,現在是離開的好時機。” 她說,自己的許多好友和同事也有相同想法。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5-01216-7
宣告:原文以Exclusive: a Nature analysis signals the beginnings of a US science brain drain標題發表在2025年4月22日《自然》的職業新聞欄目。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知識分子獲授權轉載。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