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留學人員熱議全國兩會:共築同心圓聚力向未來

春風浩蕩,奮楫揚帆。2025年全國兩會圓滿落下帷幕。從“新質生產力”到“高質量發展”,從“深化改革”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兩會凝聚起上下同心、團結奮鬥的強大力量,激勵著廣大留學人員砥礪前行。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奮勇爭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長李林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部署,包括髮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援政策和市場服務等,為廣大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創造開闢了廣闊空間。歐美同學會當前正積極推動海歸小鎮建設,為留學人員幹事創業提供適配環境,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留學人員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要積極服務和配合奉賢區建設好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奉賢·生物科技),使其成為留學報國、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發力點。”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歐美同學會會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萬林說,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躍升,但算力與電力需求的激增也帶來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挑戰。近年來,我們團隊提出一系列以水為媒介、利用水迴圈過程中能量的新方案,即水伏能源技術和“水伏智慧”概念。基於這樣的技術突破與理念轉變,越來越多前沿領域碰撞融合、協同發力,持續孕育並孵化出一系列以綠色能源築牢根基、以高效智慧驅動騰飛的前沿技術體系。這些新技術引領、鼓舞著我們向著科技持續進階、國家繁榮昌盛、生態優美宜居的目標篤定前行。
“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程序中,依靠創新驅動力量為社會綠色轉型做一份貢獻,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時代使命和不懈追求。”遼寧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研究部部長、研究員田志堅表示,過去一年,國家在“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今年的重點工作又部署了一系列“低碳”“降碳”任務,給科技開發工作指明瞭方向。我主持開發的“重油漿態床加氫解構全轉化技術”日前入選國家能源局公佈的十四項“煉油行業節能降碳先進技術”之一。將立足本職工作,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
“人工智慧是當前科技創新的最大風口。”四川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建言資政專委會主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段江說,政府工作報告對科技創新和人工智慧的定調,更加堅定了我們圍繞人工智慧持續深耕的決心與信心。將充分發揮海歸資源優勢、專業所長,帶領團隊圍繞“人工智慧+”,持續加碼發力,勇攀“科技創新”高峰,力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底層技術難題上實現更多創新突破;勇拓“AI應用”藍海,打造更多先進演算法賦能的人工智慧應用平臺,加速“出海”拓展,用更具新質核心的AI產品澎湃數字經濟發展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培育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科研副所長李斌說,期待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生物醫藥分會學長們,積極依託上海產學研國際化生態叢集,聚焦細胞基因治療、抗體免疫療法以及腦機介面等前沿領域,努力推動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醫療深度融合,解決生物醫藥領域目前存在的新藥原創靶點及高利潤創新藥市場“兩頭在外”的瓶頸,做出更多更好的創新藥。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高校是培養人才、匯聚人才、發揮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平臺,海歸教育工作者們紛紛表示,要緊抓教育數字化變革的契機,在“大思政課”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擘畫藍圖,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留學人員群體指明瞭時代座標下的奮進方向。”安徽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合肥市歐美同學會會長,安徽建築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李早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是國之大計,留學人員群體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生力軍。將積極發揮留學人員的國際化視野與專業優勢,為安徽省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注入活力;以兩會精神為指引,凝聚留學人員力量,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助力安徽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產業領域實現突破,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中醫藥高等教育工作者,江西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劉潛表示,深刻認識到中醫藥高校必須立足“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以“三位一體”系統思維,將國家戰略轉化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在教育發展方面,要構建“三融合”育人體系,做好學科交叉融合、產教資源融合、思政與專業融合,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實施“三突破”攻堅行動,突破核心技術、標準體系、成果轉化,搶佔中醫藥戰略制高點。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深化“三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校地協同育人、國際協同育人、終身協同育人,厚植中醫藥發展沃土。
“全國兩會為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擘畫了攻堅藍圖,是新徵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山東省歐美同學會理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黃方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踐行留學報國初心,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持續推動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積極引進一流的學術資源和科研人才,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更堅定了我們以數智重構產業生態的實踐方向。”南京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曉東表示,“人工智慧+”行動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昭示著AI將從技術工具升級為產業重構的核心動能。作為資料安全企業從業者,將為構建“資料要素特區”,推動資料跨境安全而順暢地流動,建立資料資產評估交易平臺;打造“數業融合創新聯合體”,推動科研院所、鏈主企業、金融機構形成價值共生網路;培育“數業人才生態”、建立數字技術移民綠色通道、推動“數智工匠能力認證體系”等,積極建言獻策、奮力創新作為。
“民營經濟前景廣闊”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體,2024年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
江西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江西漢氏聯合幹細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之海留學歸國後長期深耕再生醫學領域,帶領團隊聚焦生命健康科技前沿,透過自主研發的智慧健康評估系統和個性化干預方案,讓AI賦能傳統醫療,將學術科研與科技創新紮根祖國大地。同時,在海外佈局聯合研發中心,與法國高等院校等國際頂尖機構開展抗衰老技術聯合攻關,將中國健康管理模式輸出至國際。韓之海表示,未來將繼續以國際化視野整合創新資源,推動“BT+AI”技術在精準醫療、智慧康養等領域的深度應用,特別是在抗衰老技術研發、健康大資料建設等方面持續突破,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南京歐美同學會理事、拓攻機器人創始人張羽說,全國兩會期間,低空經濟成為熱議焦點,代表委員呼籲建立智慧化空管體系、簡化創新成果落地通道,為創業者注入信心。我們研發的拓攻機器人透過毫米波雷達與AI演算法研發,已在農業植保、應急救災領域實現突破。我們參與的長三角低空物流網路試點,正探索城際空中交通新模式,讓技術真正服務社會。技術突破需“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場景開拓需“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我們主動聯合高校、資本構建創新聯合體,加速技術從“書架”躍向“貨架”。低空經濟這片藍海承載著科技報國的理想,期待與更多海歸青年並肩,以創新為筆、實幹為墨,共同繪就中國低空經濟的壯闊畫卷。
“我們在報告中既看到了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步伐,也深切感受到國家對人才、創新和開放的重視與期待。”四川省歐美同學會社會服務專委會副主任、成都菁英致遠創投合夥人彭肖肖注意到,近年來,各地以科研經費跨境使用、智慧財產權國際保護、頂尖科學家“揭榜掛帥”等政策,為海歸人才搭建起施展抱負的舞臺。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目標提升至3.2%,基礎研究佔比超10%,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等前沿領域被列為“新質生產力”培育重點。這既是國家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也是對海歸學者“帶著技術回國”的殷切召喚。我們願做新時代的“種子”,將國際經驗深植於中國土壤;更願做“橋樑”,讓世界讀懂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邏輯。正如報告所期許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既是國家的承諾,也是海歸的誓言——以全球智慧服務民族復興,以赤子之心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讓我們感受到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南昌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南昌雲宜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峰說,作為一名人工智慧領域科技企業創辦人,將繼續堅持人工智慧領域的科技創新實踐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並結合自身專業背景和優勢,結合跨領域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 :王威
今日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