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之前看哥飛有個形容,SEO是個開卷考試。
稍微展開一下,Global創業,做海外搜尋、做社群運營、辦campaign、社媒傳播……某種程度上也是開卷考試。
只是,優質答案不太易得。
同樣,現在做產品大部分時候也類似,技術壁壘遠小於判斷力的差距。有了AI Coder的加持,基礎的開發工作被取代,越來越成為時間問題。
獨立開發者,現在很可能是藝術家,也可能是高中生——做一款小而美的產品,服務1000個鐵粉,似乎是現有模型能力釋放下的常規操作。
做款wrapper類的AI產品,幾乎也都是明牌: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有哪些評判標準、具體的執行步驟……
Github、X、Reddit上真的很多帖子和經驗,當然也有不少教訓,我就被釣魚過,下次詳聊。
“99%的問題都有答案,找個懂的人問問。”
然而,根據我們目前的執行來看,從“有明確問題” 到 “找到答案”,再到“把答案變成現實”,中間每一層的損耗,都是巨大的。
長鏈路的生意裡,效率把控、規模團隊管理、商業化能力和成本控制、正面戰場的競爭、資本彈藥的能力……還有些偏灰色的技法、騷操作、舉報什麼的,確實是老江湖會幹的。
好學生做生意,嘴上說著把手弄髒,可能還是太乾淨了。
按著投資慣性、產品慣性、自己身邊的需求慣性去幹,可能賺不到太多錢,但也不會被坑的特別慘。
從2023年初解封算起,過去一年半,長出來的大部分AI應用,似乎都還是在網際網路、微信的大樹下長草。
很少有大型規模化的應用層的作戰,大概是還沒到時候吧。
大量的創業者、開發者,依然是在共識的需求裡,面向存量市場,疊加AI作為新手段,來提高效率或者最佳化體驗。或者做些年輕化需求的微創新。
當然也有不少非常獨特的,能稱之為水下專案的,創始人悄悄在打暗牌,只不過是暗在技術側,不在產品側。

如果不滿足於巨樹陰影的遮蔽,想要突破網際網路巨頭的隱形天花板,大概想到兩種方式想跟大家探討——
一種是我們現在做的,面向香港、日本超高淨值客戶做服務。
用高階醫療、家辦保險的方式,做AI分身、AI傳記族譜、祠堂定製。具體做法是打造個人記憶庫+專屬小模型。
完全遠離正規軍、遠離正面戰場、遠離產品化,同時遠離易得的資料和易觸達的人群。能算是在滿足“暗需求”了。
本質上,就是個AI套殼的純服務生意,只面向頂端個人超級大C,用超高單價實現高利潤。
優點是直通LP,甚至是LP背後的LP,有潛在的新服務、新資本玩法的可能。“以服務作為投資”是我們的思路。
缺點是高度非標,標準化的程度極低,也很難規模化。
一直覺得,獨立開發者的興起,必然要對應資本市場“獨立投資人”的廣泛參與。市場化機構畏手畏腳,如果連獨立投資人也明哲保身,國內想長出大產品,可能很難。
賺到過錢的,前幾年或多或少都投過點東西,從宿華這個級別,到像戴威、劉光耀投的AI小玩意,再比如最近張雪峰做LP……
相比之下,香港的個人投資環境要好很多。
還有一種,我想叫做“螞蟻雄兵”打法。
最近體感比較強的是,AI時代的小產品、小生意,完全可以流水線複製。
想要規模,靠的是做矩陣、做連鎖生意。
像斯坦福商學院有套講連鎖超市的課,給了我很多啟發。

開一家target需要1000個小步驟,這1000個步驟都是按照說明書可以機械執行的。
理論上,開一家target超市或者麥當勞餐廳,沒有任何技術門檻,完全是按說明書操作、完全是開卷考試。
今天很多借力AI的小生意也是類似,產品、軟體,所有基於網際網路的操作都是成熟的,尤其在中國,網際網路產研的人才是溢位的,供給十分充沛。
硬體也一樣,供應鏈和工業能力,結合AI做跨境電商,牌面都已經具備。
創業者的工具箱裡,理論上即將擁有成熟的:金融工具、資本工具、產品工具、技術工具、生產工具、推廣工具……根據需求靈活呼叫。
(國內金融工具、資本工具就先不論,推廣工具給抖音交地主稅也難免)
硬體、軟體、線下服務,更緊密結合,已經能看到很多例子了——
深圳、北京一些硬體大廠出來的創業者,位元組大力硬體負責人做眼鏡、華米副總裁出來做寵物AI硬體……很期待看到多點開花,牆內開花牆外香也挺好。
模組化的組織、標準化操作,批次打造AI產品流水線工廠,拼的將是另外一種新型的供應鏈能力、精細管理能力。
當下建立流水線的時期,可能正在經歷工業生產比手工還慢、開卷找還不如自己寫的時期。
花幾個小時手搓bot解決的問題,可能純人工半小時就搞定了。
但只是現在。
大機率,自動化產品的時代,快到了。

參考閱讀: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期待給大家帶來更多實踐裡製造、檢驗的資訊,更渴望能說點別人不說的、說不了的。
朋友圈會發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商業化日常~
AI交流,歡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