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化這麼快,產品經理未來會下崗嗎?

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職業都面臨著被技術取代的擔憂。本文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出發,探討了 AI 進化對這一職業的影響,供大家參考。
———— / BEGIN / ————
關於這個話題呢,起源是最近這1-2年,尤其是最近半年AI大模型能力的大幅提升,網際網路行業的從業者身在接觸AI技術和產品的最前線,感觸頗深。
前兩天,我跟公司的一位設計同事聊到一個話題:AI畫圖的能力進步這麼大,設計師的崗位未來何去何從?
大家普遍還是會有不少的擔憂情緒,雖然此時此刻在公司打工當牛馬的設計師們,紛紛已經選擇擁有AI工具,讓AI輔助出一些圖,然後再自己修改最佳化處理。但是你會發現,大家對於目前這個現在普遍還是會有比較強的焦慮情緒和不滿情緒——動腦的活兒都給AI幹了,反而設計師們更多的時間在做一些偏體力的活兒,這個跟大家入行之初懷抱的職業願景期望顯然相去甚遠,怎麼辦呢?
我給設計師同事提了點建議:技術迭代無法阻擋,只能擁抱,主動擁抱比被動擁抱要好,還是得主動找出路。
我想了一下,有個初步的設想:未來的設計師們可能需要轉型成為設計策劃師+AI人工輔助;相當於每個人僱傭了一個強大的AI畫圖的數字員工,讓TA去幹具體的活兒,人人都可以當主管,員工就是AI,要學會以主管的身份,獲得團隊產出。團隊就是你自己+AI,凡是AI能幹的事情都交給AI,哪怕AI只能做到60分的水平,也要先讓TA幹,然後你再驗收,或者過程中給出對應的指導。工作的核心變成以策劃為主,結合業務的思考。
拿設計圖來舉例子,AI是不知道什麼風格的圖在你這個產品上能夠更吸引使用者的,當作為設計師卻可以知道;於是設計師就可以更多地構想、假設某種風格的圖會更受歡迎,甚至可以讓AI出多版素材,拿到線上去測試驗證。
在以前,沒有AI的輔助,很難完成這個事情,要做到這個只有加人手做冗餘的方案,或者把時間拉長,用時間換空間的做法。
現在AI出現了,人力資源的瓶頸被打破了,策劃資源可能就成為瓶頸了。
那麼這個問題拋給產品經理這個職業呢,未來產品經理們該何去何從?
我反而覺得目前產品經理的價值是被放大了,而不是縮小了,並且越是初級的產品經理越受益於AI;這個跟設計師這個職業是完全相反的,初級的設計師很容易就被AI作圖取代掉。
AI的能力圈之外,便是人工的需求所在。
產品經理是一個很需要團隊協同,很需要做價值判斷,或者說很動腦筋的職業。
你可能會想,AI不是最擅長動腦筋嗎?能動腦筋絕不動手。
是的,但是AI擅長的還是開放式地動腦筋,你加的約束條件越少,AI越擅長,表現越活躍。你加的約束條件越多,AI就會不盡如人意。
我們人去做決策,有一部分在於你相信某種東西,但是AI相信什麼嗎?AI並不相信什麼,AI更多的是基於資料的機率判斷。
短期來看,AI可能還沒辦法進化到相當於人的智慧程度;長期來看,這個判斷我打個問號。
甚至我前一段時間,在思考人是否也是某種智慧程式,只是被設計得很先進,但是我們跟AI大模型的原理本質上是一回事。
有時候想想這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們自己的感受,喜怒哀樂,可能只是被賦予的一段程式碼屬性,當什麼情況發生了,出現什麼感受,一部分人的這個敏感度被設定得很高,一部分比較低。
前段時間AI程式設計有點火,也出了幾個一行程式碼沒寫的出圈產品,這個現在給整成了一個賽道,不用一行程式碼做獨立的產品,觀眾們大感驚奇。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程式設計師不缺了,AI也可以做了,產品經理不夠用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個口號在圈子裡面喊了很多年,終於變成現實了,產品經理的影響力其實是變得更強了。
今天如果你有很好的產品Sense,能夠Get到某一群使用者哪怕很小眾,你也有機會獨立把TA做出來,推到市場。
當然,此時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考驗單兵的綜合能力,比如如何透過內容去營銷產品,如何號召使用者們或潛在的使用者們為你打Call。
我目前還沒有用到AI去寫產品文件,更習慣自己去思考、輸出,但我有讓應屆生新同學去用DS去學習一些技術知識,以及一些運營文案的編寫,我也有在用DS去幫我寫招聘崗位的JD,這些都是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節省時間,甚至效果更棒的。
最近,我還有一個思考就是:人還是需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現在已然不是機會主義者的時代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該做的容易做的都被人做了,已經是非常充分的競爭。剩下的,都是一些所謂的髒活累活,需要投入極大的精力和極長的時間才可以做好的。
非如此,也無法形成壁壘。
如果你做一個事情,幾天或者幾個月就有很明顯的反饋,那麼其他人為什麼不去做呢?你只有做那種以年計算投入的,持續投入到一定量級,量變引起質變的,這個才能形成你的壁壘。因為沒有這個恆心的是沒有辦法堅持到雲開霧散的。
所以就會倒逼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你自己的能力圈究竟是什麼?
以我自己為例,此前我更多地會在思考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去探索不一樣的東西,去讓自己保持學習成長,更加地多元化,我從來不想把自己限制在某個領域,覺得什麼東西自己學不會,信心滿滿。
但是此時此刻,我卻會更多的去想什麼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付出足夠的努力可能做好的。
市場經濟講究一個相對優勢,就是你處在這個社會大市場的環境之下,提供給到這個大的系統的差異化價值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一個人,一家公司,乃至一座城市,都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因為什麼而存在?
最終,你需要做很多的減法,減到不能再減少,減到你自己是一個很難被取代的位置,這個才是你真正的能力圈範圍,也是你可以憑藉去生存、放大的東西。
想清楚這個問題,持續地去打磨這個範圍內的能力和沉澱更多的經驗,以及把已有的能力和經驗用來解決這個社會還沒有解決得那麼好的問題,這個就是你的發展機會。
產品經理這個職業也是如此,我們去做差異化的事情,定義產品、評估需求合理性、排定優先順序,用ROI高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享受時間複利和充分的邊際效應;只要是AI的智慧度無法達到人的程度,那麼我們就不用擔心這個職業會被取代。當然雖然可能不會被AI取代,但是比較有可能被人類取代,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如果有一天AI進化到人的智慧程度了呢?那時候,人還會是地球的主宰嗎?
我深表懷疑,希望不會有這樣的一天,這就需要我們關注AI技術的進步的同時,也要思考人這種生物的能力圈到底是什麼。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未來人類和AI會進行深層次的融合,可能就是一種複合型的新生物了吧。
YY一下,類似腦機介面的解決方案,每個人都有兩個腦袋,一顆是自然生物腦,一顆是接入AI的CPU,為什麼不可能呢?
但我認為,這一天還很遠。我們這一代的產品人可能不需要思考得很深,但是下一代人就未必了,100年甚至幾十年,足夠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李明Bright,作者:李明Bright
👇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