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荒謬,這世界….

週末有個事挺熱鬧。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萬斯見面,現場一大堆媒體。
聊著聊著。
三個人吵起來了。
雙方的

對白,

就像瓊瑤劇裡的灑狗血。

美方:你不認為自己有問題麼?你尊重美國麼?
烏方:你不懂我的感受,你沒經歷過所以不懂。

美方:不用教我怎麼感受,你不懂感恩,你有感謝過我們麼?
烏方:我感謝過啊,我說過很多次
美方說:不,你任性,無理取鬧,你去年還去幫我的對手投票blabla
最後鬧個不歡而散,澤連斯基連飯都沒吃一口,被“趕”出了白宮。
第一次在影片看到大人物們談崩的現場。
怎麼說呢?
像小孩子過家家,比誰聲音大

可能這也是世間的常態?

我們以為的嚴肅事情,其實也沒那麼嚴肅;

哪怕是大聰明人、大人物,也可能會像個草臺班子一樣,隨時掉鏈子、搞砸事情。
所以咱們普通人搞砸事情,太正常不過了,haha~
要隨時原諒自己

最近又好多人問,水電怎麼了。
開年以來,我賬戶的收益也挺拉胯,還綠著。雖然我有科技股,但重倉的收息不給力。
代表性的水電,今年大約跌了-6%多。
水電發生了啥?
它就是發電、賣電而已,實際上啥也沒發生。
無非就是科技漲太猛了,吸走了很多熱錢。
這種情況,我也提示過很多回了。
水電這種票沒啥成長性,躺感很強。就像嫁了公務員老公,他每年給家裡上交一筆錢。
但要指望薪水大跨步,也不太可能。
理財中有很多「蹺蹺板效應」。
比如,「紅利」和「科技」。
科創50指數今年漲了9%多,但過往堅挺的紅利低波指數卻跌了-4%。
很多資金從紅利撤出來,去炒科技。
另外一個典型的,「股市」和「債市」。
股市一火,也容易吸走債市資金。
帶崩債市。
也間接導致銀行理財很不給力——銀行理財會重倉債券。
有不少讀者就在抱怨:
“近來債券跌得太歷害了,要不要減少呀,心慌慌”
“銀行的R2理財,我買進去5天虧了300多。哎,算了,不看了,放著吧。”
這也是一種此起彼伏的蹺蹺板現象。

另外一個經典的蹺蹺板是:「黃金」和「美元」。
黃金是全球性資產,以美元計價。
雖然黃金一再上漲但並宜過份看空。
因為可預期的未來,美聯儲大機率會持續降息,美元下跌,那黃金可能也會受到支撐。
要注意的是——
「蹺蹺板」並不是100%成立的。
有些條件下,原本負相關的兩種資產,蹺蹺板效果很弱。
甚至還會同起同落。
比如這兩年的美元和黃金,就同步強勢了。
令人精神分裂。

有的人說了,那簡單了。
我風騷操作。
審時度勢,不斷換倉。

股市快不行了,換成債券;債券不行了,換成股票。
科技厲害時買科技,股市不行了買紅利。
包括科技裡面也有各種細分:AI,晶片,固態電池,機器人…每個都在輪流表現。
那輪流換倉如何?

想法很美好,實際操作容易踩坑,偷雞不成蝕把米。
很多人換倉時,容易把自己套住了。
如果前些天,你覺得科技太猛了,開始賣掉紅利換科技,那最近科技有了調整的跡象。
可能會套在科技階段性頂部。
去年10月國慶假期之後,有不少人賣掉債券、賣掉大額存單——匆匆忙忙地進入股市。
持有到今天,可能還處於浮虧中。
我們想象中的換倉,好比打地鼠。
自己是拿棒槌的人,一砸一個準。
哪隻地鼠伸出頭來,都恰好砸中它的頭。
但現實生活中,自己卻恰好是那隻地鼠。無論從哪個洞竄出來,都能被棒槌痛擊。
我自己是不擅長精準調倉,所以操作會比較遲鈍。
大量的錢,會守在自己擅長的一畝三分地裡。
當然,我知道科技會是很重要的主旋律。
我也在小幅度地“打地鼠”——希望能多少賺點。
但,我不願意多伸手,會控制住倉位。操作上也是分筆買,趁回撥多了再多加籌碼。
以及,更多會透過ETF來操作。
我是很怕、很怕虧錢的。尤其是,那種修復不了的虧損,會耗費很多情緒。
將「避免虧損」放在第一位。
寧願少賺,不願意多虧。
雖然風水輪流轉,世界此起彼伏——但儘量守住自己的內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