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V姐。
上週四尾盤,科技回落,本來應該調整的盤面,因為下面這則新聞預期週五大漲。

週五和今天上午短期價格充分price in,今天利好落地,下午開始回落。
那麼科技近期能不能上車呢?
我個人覺得本週有調整可以撿一點。
首先從去年9月以來,科技一直走得比主機板強,光科創板的兩融餘額就是滬深的2倍。
目前經濟轉型的希望,毫無疑問在科技突破帶領產業升級上。
今天這種等級的會議就說明了當前的導向,說是民營企業,其實是新質生產力的民營企業。
這是華泰證券給的名單:

未來政策資金人才都會全面向科創企業傾斜。
目前科創最受關注的是兩條線。
一條是硬核製造,以比亞迪,小米,華為,宇樹科技,韋爾股份等為代表。
另一條是AI的應用,比如阿里,騰訊,遊戲電車,部分醫療公司等為代表。
是的,隨著deepseek大爆,市場已經迅速從all in賣鏟子的,發展到鏟子和金子都押。
比如騰訊,近期接入deepseek作為AI搜尋。
目前微信的搜尋量是百度的三分之一,搜尋的廣告收入只有百度的1/65。
接入DeepSeek後,微信搜尋量大機率會指數級上升,因為微信的生態和應用場景比百度好太多了,騰訊這塊的盈利也能夠大幅上升。
再比如醫療,AI接入醫療的診斷,基因檢測,藥物研發,影像讀取等領域,都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市場迅速調整偏好去買AI端的應用,英偉達寒武紀仍然有資金買,但不是唯一的了。
外資在過去1個月,增配人民幣資產10萬億人民幣,當然主要是在港股。
恒生科技已經進入技術性牛市,而且這次並非純粹的政策驅動,是有實打實產品出來的。
只要這輪科技浪潮下,中國公司跟上一梯隊的進度,始終留在牌桌上,那麼2025年很可能是中國資產重新定價的元年。
所以2025年這波AI浪潮不會就此結束,只要產品不斷有突破,情緒和資金就會共振,雲計算、軟體、恒生科技、科創晶片、金融科技等都會反覆震盪向上,這些都有對應的ETF。
現在說全面牛為時尚早,科技牛問題不大。
牛市裡,資金對回撤的容忍度比較高,有人砸就會有大把資金接盤,科技要跌到很舒服的上車位置比較難。
如果你倉位很小,有回撥就可以上一點,只要大趨勢向上,慢慢加風險是可控的,可以有效避免踏空。
如果倉位重也可以減一些,鎖定部分利潤,回調了再加回來。
那你說不回撥呢?
不可能不回撥的,只不過不一定在你認定的位置回撥而已。
尤其港股,出了名的變臉如翻書,彈性大。
香港股市23年一度被叫金融廢墟,去年開始反彈,今年領漲全球。
去年10月8號後也調整了快20個點。
沒有市場會一直突突突的,回撥一下,迴歸一個更加正常的節奏走機率更大。
所以我上週五直播有說,我減持了恒生科技,我不確定具體什麼時間點回落,回落多少,只能按照勝率較大的走法去操作。
漲多了就減一些,跌下來也撿一些。
說來心酸,老股民一般不談格局,一談就要虧錢。
其實還有一個群眾指標,就是所有人目光都關注,都看好他的時候,差不多就是階段高位了。
現在自媒體上還有人唱空恆科嗎?
上週五之前還猶猶豫豫的人,基本被週五的大漲漲服了。
現在最難受的可能是滿倉寬基和紅利的朋友,感覺這輪行情跟自己毫無關係。
彆著急,目前A股場內依然是蹺蹺板行情,需要等科技回撥,早晚能輪上。
開年以來,無論是科技還是文化,總體還是十分提氣的。
繼續祝大家發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