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社會的流行語言中,“內卷”這個詞,已經幾乎完全替代了“競爭”這個詞。語言即觀點。當我們說“市場競爭激烈”,這背後是積極的態度、認為市場競爭能帶來創新、財富的觀念。但當人們用“內卷”替代“競爭”時,卻暗藏對競爭的批判態度——它是內耗的、浪費的、無效的、剝奪人的、損害企業的,最終,是“應該避免的”。但是,“內卷”這個詞其實經常被誤用。因為,市場永不內卷。一、內卷的定義內卷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著作《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一書中。再後來,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華人史學家黃宗智,研究中國明清經濟以及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時,也使用了這一概念。“內卷化”指勞動超密集投入,導致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產出不會成比例增長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雖然很累,但工作是無效的。整個市場競爭停留在低層次,而不能轉向高層次。

二、內卷,有時是一個誤會技術性地看,有時候,內卷是一個誤會。組織是複雜的,除了組織整體的最終目標之外,還有部門目標、私人目標、輔助性目標、階段性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各種令人迷惑的組織行為。在一個私人企業中,僱員覺得的內卷,覺得沒有意義的工作,很多時候,是個體與組織的不同視角產生的誤會。在一個組織內,不同層級、崗位的人,對一件工作的目的、意義的理解是不同的。員工覺得,PPT只要能向客戶傳遞有效的資訊就足夠了,但公司卻不斷要求創新,做出花樣。其實,公司的要求,可能有某些作用。這可能是一種忠誠度測試、壓力測試。一個不那麼合理的要求,某個員工都積極響應,這會被視為聽話、服從的標誌。這是公司人事篩選的一種辦法。第二,公司給的工資有溢價,溢價不能對應實際產出,就需要對應一個“租值耗散”。第三,PPT向客戶傳遞資訊的時候,除了實質性的資訊,也需要一些輔助性資訊,比如“我們很認真”。這三個目標,員工和領導的認知是不同的,員工覺得沒意義的事,領導可能覺得有意義。

三、從激勵相容到租值耗散內卷這個詞是從大公司開始流行的,員工雖然很辛苦的,把時間耗在精美的PPT上,但並未有實際產出,也不能帶來職位、收入、技能上的提升。從經濟學理論來看,這個現象的實質,是一種由“激勵相容”向“租值耗散”轉變的過程。激勵相容,指一種制度安排,使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實現集體利益相吻合。租值耗散的概念源於1974年,約拉•巴澤爾的論文《按等候分配的理論》,當一個資源不能以價格來實現分配,其他機制就會取而代之。比如,排隊等候就是一種替代價格的機制。不過,排隊花費了時間,但卻不創造價值。具體來說,曾經,程式設計師、產品經理努力工作,達成真實的目標:市場份額、技術創新、公司IPO,大家升職加薪拿期權。這就是激勵相容。而如今,時代向上的電梯停頓時,發展減緩,缺乏真實的“業績、成果”作為標準,來分配更少的“升職加薪”,於是,無效加班、辦公室政治、精美而無用的PPT,就成為一種替代機制。這就是租值耗散。簡而言之,內卷化是當財富紅利消失,空間急劇收縮,激勵相容無法維持,公司仍然慣性式的考核,員工仍慣性式的競爭,為了本該佛系就得到的哪一點點利益,拼命內耗。四、內卷只是階段性的這種內卷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私人企業會有階段性、區域性性的內卷,但不可能持續的、整體性地內卷。不管PPT是不是有效的,員工只要付出了勞動,長期必然要求一個更高的工資。員工要的工資對應他的勞動,而不會管是否有意義,公司是否虧損,所以,公司必須為無效的內卷勞動付錢。如果員工覺得無法提出更高的工資,那是因為他已經得到了“無效工作”對應的工資。對私人企業而言,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提升效率,是其生存競爭的必然。一家公司,如果一直為無效勞動付錢,它遲早會被市場淘汰。那麼,公司當然也有動力消除內卷,去審視它為之付錢的工作,是否有效。批判內卷的人,覺得應該取消無意義的工作,降低工作強度,工資維持不變,相當進一步提升工資溢價。但真實的經營邏輯是:資方縮減無效環節,同時,降低相應的工資成本,比如減薪或裁員。實際也是如此,在聲討內卷之後,公司開始反省無效的PPT,同時降薪、裁員。

作為一個組織,私人企業必然也有官僚、浪費、甩鍋背鍋、形式主義。但作為市場主體,長期的整體的內卷的公司,效率大大低於同行,一定無法生存。私人企業是這樣,放到整個市場層面,同樣不可能長期內卷。市場是高效的,但不等於全程100%高效,市場執行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比如價格戰。VCD價格大戰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是一種浪費。但它培育了中國電子工業的基礎、人才,鍛鍊了產業鏈,為WTO後富士康等企業的進入打下了基礎。並在今天產生了vivo、oppo乃至拼多多這樣的企業。所以,市場永不內卷。五,不卷的反而是最卷的市場的成本、競爭的成本,是顯性的,容易被看到,於是,很多會想辦法“反內卷”,就會“理性地”去設計出一個沒有浪費的機制。但這反而會帶來隱性浪費。越反對內卷,反而會越卷。很多人覺得的“不內卷”,反而是在內卷。從個體角度看,考了編考了公,壓力小了,就擺脫了內卷。但是,在一個無所謂產出、不會破產、不會倒閉的體系中,內卷反而會長期存在。比如中小學教育,就是典型的內卷。它的基礎是公共服務而不是市場,教育體系不用為學生的勞動付費,沒有破產風險,也不需要追求效率,即便學生的勞動長期存在浪費,這個體系也不會被淘汰。計劃經濟的國企中,長期存在內卷。正因為長期為無效勞動付費,中國的計劃經濟體系才“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而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引入競爭,引入淘汰機制,本質就是反內卷。所以,只有市場才能消滅內卷,市場永不內卷。

看起來不卷,其實毫無產出,才是真正的卷
六、內卷是一種情緒自然進化是最高效的,但具體到每個動物身上,那就是弱肉強食,非常辛苦。但每一個個體,又是進化的受益者。市場經濟,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整體上,市場效率非常高,今天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就源於此。但打工人不能直接從競爭中得到好處的,卻能直接感知到競爭的壓力。他們會抱怨競爭。內卷,不再和效率有關,而是直接指向了競爭、批判競爭。任何競爭都被描述為內卷。而當整個社會用內卷描述競爭的時候,道路的終點,是長期的真正內卷。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