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道長
編輯:鳥哥筆記編輯部
真正有用的營銷,從來都是“有用” 先於 “花哨”,“有效” 勝過 “高大上”,是能精準戳中使用者痛點、實實在在帶來轉化的策略。
街頭大排檔,比星級餐廳的精緻擺盤讓人更有食慾。
當下營銷領域,傳統硬廣逐漸失效,深諳消費心理與平臺規則的玩家們,正在透過水下種草,玩轉小紅書,悶聲發財。
這篇文章,把那些套路說給你聽。

洞悉人性,見招拆招
1、差評與避雷貼:用焦慮製造信任
近期央視新聞報道,好多直播電商平臺的差評區裡,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種好評。
避雷、差評,人性趨向於看這些內容。
利用他人的焦慮然後割韭菜,正是現在社會的一種常用手段。
消費心理學中的“損失厭惡” 理論表明,人們對負面資訊的敏感度是正面資訊的 2 倍以上。小紅書上的 “避雷貼” 和 “差評筆記” 正是利用這一心理,透過製造焦慮吸引使用者關注。
正面的筆記大家都覺得是軟廣,不愛看,那就標題黨,在封面寫上大大的避雷,差評,引發好奇心。
但所謂“差評”,差的點無關痛癢,裡面誇產品好的內容,反而可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例如,一篇標題為《XX面膜爛臉實錄!這些成分千萬避開》的筆記,表面是揭露產品缺陷,實則透過 “無關痛癢的差評點”(如包裝不夠精緻)帶出對競品的隱性推薦:“但同價位的 XX 品牌就完全沒這個問題,成分溫和到孕婦可用”。做母嬰的產品,一定是強調“健康無安全隱患”的。
這種“負面包裝 + 正向引導” 的組合,既能規避平臺對軟廣的限制,又能透過使用者的 “自我驗證” 心理強化購買意願。

來源:小紅書
這種避雷帖,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
·差評點選擇:聚焦非核心功能(如包裝、物流),避免觸及產品核心缺陷
·好評植入:透過對比、場景化描述(“我閨蜜用了三個月,皮膚真的變透亮”)實現隱性種草
·主觀表達:不使用絕對化表述(如“最爛”“千萬別買”),採用主觀體驗式語言(“個人感覺”“僅供參考”)
但這種玩法近來已經有點氾濫的趨勢。
2、起暱稱:繞過平臺監管的關鍵詞遊戲
近來隨著平臺嚴打,帶有品牌詞的“水下筆記”的效果越來越差。
一方面,流量分發規則正在發生變化,產品種草內容佔比過高的筆記,都會影響筆記流量;
另一方面,小紅書品牌扣分規則政策收緊,軟廣帶來的隱患風險越來越大。
那就見招拆招,對症下藥,和平臺玩“關鍵詞”的遊戲,繞過監管。
品牌詞不行,就用暱稱詞來替換,然後用“品類詞 + 暱稱詞 + 技術詞” 的組合構建替代關鍵詞體系。
護膚品牌用“發光瓶”、“黑繃帶”帶來美好體驗,球服品牌用“踢不爛”“涼皮”“粉底液”來加強使用者感受,家電、3C產品用白月光、雅川青、霞光紫這些顏色名替代複雜的型號。
暱稱,既幫助品牌詞規避平臺稽核,又植入自身品牌的核心技術,更能提升自身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打造溢價。

來源:蒲公英幫助中心
3、金字塔橫測:已經被限制的超火玩法
過去可以在小紅書搜到很多橫測筆記,大多是金字塔形的。
任何品類都可以搞個排行、型號對比圖,對標王者榮耀的等級(王者、鑽石、黃金、白銀、青銅),或者對標奢侈品的等級(頂奢愛馬仕、藍血紅血、落寞貴族、小資輕奢)。
大多使用者很喜歡這種帖子,覺得降低他們的瞭解門檻。
但對小紅書平臺而言,這種形式涉及惡意對比、拉踩。
現在,小紅書已經針對橫測筆記釋出了合規轉型指南,素人釋出橫測會被限流,需要蒲公英報備,對於有爭議的內容還要提供報告和資料。
其實,品牌方也很喜歡這樣的形式。
品牌一般會找一個全網認知、銷量Top1的品牌(例如小米)或者進口高價品牌(例如戴森)作為競對,把金字塔的頂端給他,自己的品牌或產品放在第二排。
引導評論區置頂詢問“XX品牌怎麼樣”,“值得入手嗎”引導大家開始關注到這個比較新的品牌。
然後做好二級評論管理。
這種形式爆文率高,轉化(至少二次搜尋率)也高,真正帶動不少小品牌,讓他們透過小紅書悶聲發財。

系統性的運營策略
小紅書這種水下種草的小技巧,本質是對平臺規則、消費心理與商業邏輯的精準把控。
在小紅書平臺與品牌方們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紅書平臺一直在進化。
真正的高手,成功的水下種草,最終都要回歸到“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的本質。
品牌方可以找到自己的應對策略,測試新營銷模式,篩選高轉化形式。
1、你的競爭優勢
小紅書本質上,是透過製造情緒波動來達到賣貨的平臺。
你展露自己的哪一面,就會抓住怎樣的人群。
所以,先清楚自己有什麼優勢,想要獲取什麼樣的流量。
在小紅書上,品牌可以從三個維度明確自身定位:
①貨源優勢型:
這類產品大多是標品,沒有差異,盈利多是透過極致價效比走量。
這類產品以搜尋詞運營為主。透過關鍵詞相同,但價格更低的策略,抓取價效比敏感型流量。
搜尋系統的佈局主要就是搜尋頁面的筆記能排名靠前,但排名靠前並不是依靠人為干預的互動量,而是依靠關鍵詞。
在小紅書上最佳化關鍵詞和選擇有流量但競爭小的詞很重要。這些方法論業內已經有很多分享。
②營銷優勢型:
沒有產品優勢,也沒有價格優勢,
那就把自己包裝成美國品牌、新加坡品牌、香港品牌。在當地註冊,其他業務無論是產品生產製造或營銷售後都來源於國內。
或者拍很多好看的圖,吸引對視覺有更高要求的小紅書使用者們。
Rinoart 若奈是小紅書一個家居裝飾品牌,就包裝成美國的品牌,拍攝很有品味的圖,給產品的命名很高雅,直播過程中主理人對產品的講解也是對著PAD念凹文藝範的臺詞。但其實產品更多是打版,也並非美國品牌。

來源:小紅書Rinoart 若奈
除了家居產品,服裝品牌也很合適這種方式。
③產品優勢型:
這型別產品是劍指行業領導者位置的。公司的強項在於產品、技術研發,透過自身實力建立技術壁壘。這種產品適合找到自己的詞路,用技術差異點去吸引使用者。
不同品牌模式需匹配差異化詞路策略,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
2、自己品牌的詞路玩法
小紅書強調場景種草。上文提到的避雷帖,也不是粗暴隨意地避雷,而是透過粗鋪大量的避雷貼來給自己導流,形成矩陣,創造一個讓你的產品在小紅書的核心人群形成“關鍵焦慮”的點,這個點,往往就是產品地核心技術點。
近年馬桶這個品類被賦予越來越多概念,虹吸馬桶、輕智慧馬桶、全智慧馬桶。
非頭部馬桶品牌抓住“馬桶濺水不衛生”這個痛點,用「泡沫盾」這個技術詞撕開市場缺口。
頭部品牌更側重「虹吸技術」「釉面技術」等傳統賣點,而新品牌用一個技術詞打穿「防濺水」單一場景,恰好擊中 TOTO、科勒等老牌的盲區。
“泡沫盾”的小紅書營銷,分為三點:
·場景詞錨定需求:“經期如廁防汙”“寶寶坐便不濺” “產後傷口防護” 直擊細分人群痛點,為技術功能帶來滿滿情緒價值
·技術詞強化差異:對比文突出“傳統虹吸馬桶濺水率 37% vs 泡沫盾 0.3%”,將核心技術 “泡沫盾” 拆解為 “微發泡技術”“3cm 泡沫密度”“防迴流閥設計” 等次級技術詞,透過實驗室資料(如 “100 次沖水零濺水”)建立專業信任。這種拆解既規避平臺對硬廣的限制,又讓使用者在搜尋 “馬桶防濺原理” 時自然觸達。
·爭議詞反駁:針對泡沫盾耗財貴的質疑,用“每次 1 毛錢泡沫液” 的耗材邏輯,又構建 “初次購買 + 持續復購” 的商業閉環。
挖掘自己一個核心技術,策劃獲取一個技術的證書,把技術包裝成一個品牌護城河的理念或者“噱頭”,產品就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
用一個技術詞打穿單一場景的精準打法。營銷策略就有了核心模型。
在流量碎片化、使用者理性化的當下,要將詞路精細化運營與品牌戰略深度繫結。
品類詞:需求萌芽期的流量入口,透過「橫向對比 + 專業測評」 建立品類權威
技術詞:信任構建期的專業錨點,透過「技術拆解 + 權威背書」 強化產品差異化
場景詞:決策加速期的情感共振,透過「場景重構 + 情感繫結」 縮短決策路徑
品牌認知路徑本質是使用者透過不同關鍵詞建立對品牌的認知網路。結合使用者搜尋特徵,品牌可以構建起自己的詞路矩陣,實現從需求喚醒到決策轉化的全鏈路覆蓋。
3、評論區: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評論區是轉化的關鍵。
Z 世代消費者已形成 “搜尋 – 對比 – 驗證” 的決策路徑。調研顯示,超過 70% 的小紅書使用者在看到種草內容後,會透過搜尋關鍵詞、檢視差評、諮詢客服等方式進行二次驗證。傳統水下筆記中 “虛假好評”“誇大功效” 等套路,在使用者的主動驗證下極易暴露,反而損害品牌信任。
品牌可以透過「高頻詞挖掘 + 話術引導」 實現二次種草。
·評論預埋:釋出後 15 分鐘內用小號釋出引導性評論,話術設計可以圍繞購買場景、使用場景,如 “求連結”“用過的說下真實體驗”“這個功能怎麼用”“這個功能真的比(原來的功能)更好嗎?”“這個功能能用來做XXX嗎?”
·私域導流:透過“私信領取優惠券”“加群解鎖隱藏福利” 等方式,將公域流量沉澱為私域資產
·評論區 KOC 培養:篩選高頻互動使用者,提供免費試用或佣金激勵,使其成為品牌的 “自來水”,邀請使用者在自己賬號釋出內容

總結
小紅書這套模式的本質,是透過營銷放大產品。讓一些新品牌被看見,被高看。
小紅書平臺商業價值高,人們非常願意在上面接受種草。
尤其是存在一定技術門檻的行業,使用者已經開始養成在小紅書上學習功能特點了解型號的習慣。
營銷人要學習品牌營銷策略的核心底層邏輯,也要了解現在市場上的流行玩法。
但野路子也並非長久之計,平臺會變,所以小紅書平臺一直倡導從野路子鋪量轉向真實價值輸出。
無論如何賣貨,品牌要讓產品的品質對得起價格,也要透過合規內容建立長期品牌壁壘。

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