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AI,推動車企創造更多現實價值

對車企而言,充分發揮傳統AI與生成式AI(GenAI)的潛力,特別是它們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全部潛力,已成為一項事關戰略甚至生死存亡的挑戰。AI技術經過多年發展,部署條件業已成熟。企業如果不將這些工具和解決方案融入自身核心業務運營,並取得可量化的成果,就有可能會在競爭中大幅落後於同行,表現不及市場預期。
不過,隨著行業領頭羊們大膽出擊,透過在現實世界中大規模應用AI技術實現價值創造,我們完全有理由對行業未來抱持樂觀態度。從通用汽車、寶馬等車企的成功案例可以明顯看出,行業已經迎來了將願景轉化為價值的絕佳機遇。
車企面臨的關鍵任務
要想成為行業領軍企業,車企必須利用AI和GenAI賦能團隊、重塑流程,並從戰略層面將技術實施與以價值和成本為導向的損益目標相結合。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轉變GenAI的角色定位,使其從具有理論價值的實驗產品轉變為經過驗證的盈利驅動因素。當前,受不斷增加的壓力(如電動汽車轉型、貿易政策變化、其他行業的重大進步等)影響和推動,汽車製造與出行行業利用AI和GenAI創造持久價值的緊迫性空前高漲。
BCG基於對350多個跨行業專案的深入洞察,總結出了一條“GenAI階梯”,涵蓋了企業在將AI技術潛在價值轉化為實際經濟效益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四個階段(參閱下圖)。透過沿著該階梯“拾級而上”,我們的客戶AI轉型成本相較基線標準減少了8%至12%。如此一來,企業將有機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實現10倍到15倍的投資回報。
透過研究汽車製造與出行行業領軍企業的AI和GenAI成功轉型案例,我們發現,在GenAI階梯上,三大關鍵要素的作用尤為突出:
  • 使用者採用。推動使用者採用相關工具,確保相關工具無縫嵌入其日常工作流程之中。
  • 流程重塑。重新設計流程,讓車企能夠將AI能力擴充套件到技術團隊之外,將該技術嵌入製造與產品設計等核心職能之中。
  • 以執行影響損益。將執行計劃與損益表聯絡起來,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財務指標,在利潤率不斷下滑的當下,這一點對車企而言格外重要。要想使執行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企業必須採用結構化、程式化的方法對結果進行有效評估,並做到持之以恆。
透過現實案例可以看出,為實現既定目標,處於領先地位的車企都在使用者採用和流程重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現在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執行對損益產生影響,進而在整個汽車製造與出行行業充分並持續挖掘AI轉型的價值。
推動使用者採用,確保相關
技術融入其日常工作之中
為更好地從戰略層面對精力和資源進行分配,領軍企業在應用AI和GenAI技術時會採用“10-20-70”原則。雖然演算法(10%)和技術(20%)也很重要,但企業應將大部分資源(70%)投入到人員與流程轉變上。
透過投資變革管理,企業可以實現採用率翻倍,從30%提高至60%。設計功能完善的技術工具固然重要,但思考使用者會如何採用該工具,以及會如何將其融入現有工作流程之中也同樣重要。
向上滑動檢視
案例:
寶馬與BCG合作開發了一款名為“知識領航員”(Knowledge Navigator)的內部AI聊天工具,可以幫助員工利用內部文件和資料來源根據情境開展研究工作。藉助該創新工具,員工可以更快速、更方便地訪問整個組織內部的關鍵資料,從而大幅提高跨平臺工作的速度與準確性。例如,質量與採購團隊可以輕鬆檢索規格資料、技術標準和供應商特定資訊,而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搜尋或向同事求助。
該工具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資訊的可追溯性和有效性。該解決方案可自動引用引文、原始檔連結和頁碼,方便使用者進行驗證或深入分析,還能標記不同資料來源之間的衝突資訊和版本差異。透過規模化應用該解決方案,寶馬實現在保障一致性的前提下,確保所有團隊都能順暢獲得有價值的洞察,如此又能進一步推動各部門員工將該工具作為一種重要的組織資源加以採用。
無論何種AI或GenAI產品,要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廣泛應用。如果這些工具能得到整個組織的歡迎,全體員工都願意將其整合到日常工作流程之中,那麼這些工具的變革潛力就能得到釋放。透過引入自主智慧體來協調不同GenAI解決方案,可以讓普通員工更容易理解和使用該技術,從而進一步推動普及應用。然而僅靠提升採用率並不足以保證企業發揮其全部價值。企業必須認真思考,用心重塑自身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將AI和GenAI功能無縫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業務之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其預期價值。
流程重塑,充分釋放AI潛能
要想最大限度發揮AI與GenAI工具創造的價值,車企必須重新設計自己的業務流程,將所有可用的功能都納入其中。參考對業務流程和工作流進行全面改革的公司的經驗,效率提升幅度可達50%。但如果企業只把心思花在技術上,那麼這種效率提升就會變得遙不可及。
向上滑動檢視
案例:
通用汽車與BCG和微軟合作,其營銷團隊和資料與分析團隊對一系列關鍵流程進行了調整,開發並應用了一款由AI驅動的受眾篩選引擎。該工具綜合了大量第一方和第三方資料,幫助營銷人員更精準地確定受眾,從而設計出更有影響力的營銷活動。開發並即時提供該工具及其底層資料分析平臺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在此過程中,Microsoft Azure的資料與分析團隊與BCG團隊、通用汽車團隊一起發揮了關鍵作用。早期測試顯示,該引擎的效能表現始終優於其他模型,這也幫助通用汽車降低成本、提升資料安全。
通用汽車的成功經驗中一大關鍵因素在於其重塑了工作流程,將一系列支援性工作(如資料攝取和受眾建立)內部化,從而能夠更好地控制關鍵流程。此外,技術團隊與業務部門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也保證了該引擎的洞察(如特定客群購買特定品牌或車輛的傾向)能夠直接影響關鍵營銷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正是藉助這些努力,通用汽車才得以充分發揮其AI營銷引擎的潛力。
向上滑動檢視
案例:
寶馬與BCG合作推出了一款AI驅動的投標助手,能夠改造和簡化投標和招標流程。這款先進工具可以參考最佳實踐,自動起草、修改投標書和招標書,並且能夠在確保標準化的同時,核實其中是否已包含必要資訊。藉助基於聊天機器人的支援與最佳化服務,該投標助手減少了迭代次數,提高了質量,同時簡化了採購與業務團隊之間的協作流程。在圍繞投標支援功能重新設計流程後,相關團隊能夠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將整個流程所需的時間節省了50%。
只有重新設計現有流程,主動適應新技術的特性和功能,企業才能將AI或GenAI工具充分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業務之中。但工作流程調整並非整合之旅的終點,企業還必須將全新流程與實際的財務結果直接掛鉤。
以執行影響損益,提升財務價值
在實施AI或GenAI戰略之初,企業必須明確效率提升對其損益表的影響,認真追蹤和評估提升的效果。這種提升既能推動營收增長,也能改善利潤。然而,追蹤成果、管理AI解決方案的應用實施是十分複雜且耗時的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企業應設立專門的AI轉型辦公室,由領導層授權其負責監督相關解決方案的應用情況,並確保實現預定的財務目標。
在汽車製造與出行行業,能夠成功採用端到端方法、將AI驅動式轉型與可量化的損益結果直接掛鉤的企業仍然很少。不過,從我們在其他行業推動轉型的經驗來看,利用AI實現盈利不僅可以實現,而且很快就會成為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必要條件。
向上滑動檢視
案例:
某化工行業的領軍企業最近與BCG合作啟動了一場端到端AI轉型,採用結構化、程式化的方法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為確保實現可量化的財務結果,公司對該專案進行了嚴格的價值追蹤。該企業首先系統評估了AI在其整個業務流程中的應用前景,並找到了那些能夠創造最大價值且彼此相得益彰的AI工具。該企業採用的主要解決方案包括自動投標助理、招標自動響應工具和人力服務聊天機器人,每個工具都旨在解決特定挑戰並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為確保成功,該化工企業根據每種工具在既定時間內預計能產生的價值為其設定了明確的總體節約目標。該公司還會持續監控每種工具的實際節約效果,評估其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透過採用結構化、程式化的方法,並根據預定目標認真追蹤結果,該企業得以充分釋放其AI投資的潛力,並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
雖然與其他行業的領軍企業相比,一些車企可能尚處於落後位置,但鑑於AI和GenAI目前仍處於早期應用階段,這種差距並不需要花費數年時間來追趕,而只是幾個月的事。現在正是制定明確計劃的最佳時機,如此便可在未來一到兩年內縮小差距,充分釋放AI驅動的價值創造潛力,並在瞬息萬變的行業中確保競爭優勢。
充分挖掘AI和GenAI的價值並非易事,但如今領先企業都已開始將其潛力轉化為實際收益。對於車企來說,該技術大幅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和開闢新收入來源的能力或將實質性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除技術應用外,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能促進使用者採用的戰略設計選擇,要深思熟慮重塑業務流程,還要制定明確的節約目標,並一往無前地向該目標奮進。要想確保執行效果,積極的專案管理至關重要。雖然過程可能很複雜,但只要能踐行上述這些原則,車企有望大幅節約成本,並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最終在瞬息萬變的行業中脫穎而出。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
謝天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BCG汽車業務中國區負責人。
Andrej Levin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
Vanessa Lyon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Jonathan Nipper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
Felix Stellmaszek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BCG汽車業務全球負責人。
如需聯絡,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