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當媽後才知道的事,我們希望每位女性都早點知道

前段時間,刷小紅書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未婚未育的設計師吐槽:一直以為酒店的大床房是給大人的,小床給孩子;原來母親帶孩子大床,父親小床因為母親可能起夜照顧孩子嬰兒出生一個月,母親甚至需要2小時就醒一次給孩子餵奶。
我們會為人生重要時刻,如大考、工作面試、婚禮等,提前瞭解很多相關資訊。但關於當媽這件事,在生育前,女性知道的並不比男性多多少。
電視廣告朋友圈裡只會出現可愛的寶寶,周圍經歷生娃的親戚長輩甚至我們自己母親,都沒有告訴我們真實的育兒生活。
對於母親的這些期待,以及期待帶來的具體的影響,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
但這些事情,需要被更多人知道。前幾天,C計劃發起話題徵集:
哪些事,當媽了才知道?
如果回到過去,你想對成為母親之前的自己說什麼?
今天是母親節,向所有媽媽們致敬,也將這些真相和感觸分享給你:
我們也採訪了一些媽媽: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想對還沒成為母親的自己說什麼?她們說———
帶娃這件事大家都是從不會到會,要給老公學習的機會。自己不是先天帶娃聖體,也需要睡覺,照顧自己,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前置思維,先好好裝備自己,少走彎路
Hi 真正的成長即將開始
好好享受沒娃的時光,養娃不著急
走走停停,你很棒,你將是90分媽媽
那些疲憊和掙扎,為什麼沒有人早點說?C計劃思辨課上,我們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高年級的孩子們。
他們這麼回答:
“社會需要提高生育率,如果提前說了就沒有人願意生孩子。”
“一直以來學校、科學研究宣傳的總是男性傾向理性思考,女性更溫和,情感充沛。所以社會覺得女性更適合育兒。”
“媽媽可能擔心,如果抱怨,就會顯得自己不負責任。會被其他人指指點點。”
“長久以來宣傳的男主外,女主內,造成很強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女性會被迫迴歸家庭。”
女性迴歸家庭看起來是一個個人選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壓力下的選擇,被灌輸的社會觀念。”
除了瞭解原因,還能如何打破“母職困境”?孩子們這麼說:
“女性因為情感細膩,適合主內。但不代表應該主內。要考慮個人意願。”
“不要把吃苦當做理所當然。”
ta們說:男性需要更多回歸家庭和家庭、正視妻子的付出——
“設立男性假期,讓男性照顧孩子,分擔女性壓力。”
作為男性,我想未來這樣支援妻子:肯定她的付出,盡全力支援她願意嘗試的或者想做的,在能力範圍內且合理的一切事情。”
“如果無法親身參與育兒,儘量給母親提供情緒價值和經濟物質支援。”
“社群評選優秀父親,鼓勵男性迴歸家庭。”
孩子們還提到,打破規訓,絕不僅僅是個體的事,還需要設計相應的政策和輿論支援——
“禁止企業因性別歧視而拒聘有能力的人。公司入職率努力調整到男女平等,待遇也一樣。”
“公司內可以提供育兒區。上班時有其他人可以在那裡照顧小孩。”
“政府在孩子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前給家庭一些補貼措施。”
“從學校裡開始宣傳男女在家庭分工上是平等的。男女都可以選擇在家帶娃,也可以選擇出來工作。”
“制定法律,給予女性產假休息、生育補貼發放、薪資平等等方面的保障。”
今天母親節,致敬每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也希望你知道:那些沒人說過的掙扎和疲憊,本不該由你獨自承擔。
而這些對“理所當然”現象的反思,撬動,也正是看見,支援母親的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

C計劃9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直播課批判性思維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中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