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就不該把養育責任都推給家庭和母親|9月28日一席x一個母親

9月28日,我們聯合「一個母親」公益組織舉辦了一場活動,主題為「想象各種各樣的家庭」。
我們邀請了多位講者一起討論中國單親家庭的新變化、我們能給獨撫母親和孩子提供的心理、養育、法律和社會支援等議題。(文末我們特別為獨撫母親準備了溫暖禮包🎁)
看見中國家庭日益呈現的多樣性,關注各種家庭的需求,才能為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
演講
01.
張春泥中國單親家庭
單親父親家庭的子女更可能面臨缺乏親代陪伴和情感交流的情況。比如在我的研究中,單親父親家庭的孩子更少參加課外班,也更少有家長輔導作業,但他們的零花錢卻更多,因為父親會用金錢來補償他們陪伴的不足。
我對中國內地的研究,以及其他學者對韓國和中國香港特區的研究都表明,在東亞社會,單親父親家庭孩子要比單親母親家庭孩子的發展劣勢更大和更明顯。
單親母親對孩子的投入相對更多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保障,但對母親來說,尤其是在職的單親母親,則意味著她們要面對更多的工作和家庭的衝突,甚至是事業上的犧牲。所以,單親父親家庭和單親母親家庭面臨的困難是不一樣的。
02.
王東紅 一份給獨撫媽媽的法律清單
經常有人問,王律師,我想一次性要求對方支付撫養費,我永遠都不想再見到他。
通常情況下,法律規定撫養費是按月支付的,遇到拖欠的時候,你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是強制執行的範圍也僅限於過去拖欠的部分,未來還沒有到期的部分是不可以強制執行的。這就意味著法律的執行有滯後性。
法律又是嚴謹的,從申請到立案再到實現執行,週期很長。單親媽媽們既要上班,又要養育孩子,還要抽出時間和精力來應對這些跟離婚有關但又糾纏不清的事情,這會讓她們反覆陷入痛苦中,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她們就會選擇每隔半年或更長的時間向法院申請一次強制執行,並且不可避免地會在等待的過程中面臨經濟壓力。
03.
唐蘇勤 不想告別,好好告別
人們常說的“時間會治癒一切”,其實是一種誤解。如果已經發展為延長哀傷障礙,需要精神科醫生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那麼,我們是如何療愈哀傷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沃登提出,穿越喪親之痛需要完成四項任務:接受現實、經歷痛苦、適應變化、重建聯結。如果沒能完成其中某一項任務,人們當然還可以繼續生活,但可能就無法很好地將喪親經歷整合到自己的人生中。四項任務的完成沒有先後順序,每個人在完成各項任務中面臨的挑戰也不一樣。
當我們完成四項任務之後,最終會達到“整合性哀傷”的狀態:我知道ta死了,我也知道自己很難過,但是我相信ta還會陪伴著我,我跟ta還有連線,我相信我的生活還有意義。
04.
圓桌對談
馮凌:
我們在報告裡區分了單親母親、單親撫育和獨撫母親三個概念,也倡導用“獨撫母親”來替代慣常使用的“單親媽媽”的稱呼。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婚姻已經不是衡量撫育的關鍵點了。“獨撫母親”不以婚姻狀態為標準,更強調母親獨自撫養孩子的狀態,獨撫母親可以是離異、喪偶或未婚的母親。
趙小曼:
我們最近和「一個母親」做的一個研究,分析了各種社會關係對於獨撫母親的重要性。我們發現,親子關係是對獨撫母親的抗逆力和自我價值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當一個孩子長大,要去擁有自己的人生時,對獨撫母親來說放手是更難的,也需要更多智慧,因為養育孩子是她們重新獲得自我信任、自我肯定的重要來源。
劉蕾:
七年前,我非常機緣巧合地來到了「一個母親」,沒有想到一待就是七年。目前「一個母親」的全職工作人員只有兩個,但是,這些年來,“一個母親”的影響力在變大。不僅僅是靠我們兩個全職,也有非常多兼職的夥伴和志願者。
做公益,並不一定要倡導資金量越來越大,而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和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

現場 & 幕後
▲ 唐蘇勤老師籤書《好好告別》

▲ 來自全國各地的獨撫母親和孩子創作的漂流畫冊

🤗🎁🤗
寒露已至,「一個母親」準備了100份袋鼠媽媽溫暖包,內容包含療愈日記本、向日葵花種、給媽媽的書和給孩子的繪本、為獨撫母親設計的帆布袋。
如果你是獨撫母親(因離異、喪偶、未婚等原因獨自撫養未成年孩子的媽媽),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領取溫暖包;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是獨撫母親,請把申請連結轉發給她填寫。
希望可以在這個深秋帶給媽媽們一份特別的溫暖和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