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森林》:探索新的自我,打造環境,選對方向,利用契機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陳海賢博士的《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
上一節,我們講到困境的背後是自我的矛盾改變的前提是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個人的內心,都藏著很多可能的自我。
我們要找到那個最核心的自我,根據它來做選擇,並以此構建自己的人生。
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它甚至很漫長,要經歷舊的自我逐漸消退,新的自我逐漸成長這樣的階段。
那麼,在這一節,我們就來繼續介紹怎樣在舊自我仍未褪去的情況下,培育新的自我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概念叫作容器
打造一個培育新自我的環境:容器
就像胎兒要發育成熟,需要子宮的孕育,種子要長成大樹,需要肥沃的土地一樣,新自我的誕生,也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來激發它。
這個環境可能是一段時間,或者一個空間,甚至是一段關係
不管形式為何,這都是一個用於積累自我形成的必需經驗,培育新自我的環境,我們把它統稱為“容器”。
著名生物學家、作家賈雷德·戴蒙德寫過很多從科學視角看待人類發展的暢銷書。
比如《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黑猩猩》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曾經差點放棄自己的學術生涯。
當年,戴蒙德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劍橋大學的研究生。
做了一年的生物實驗後,他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好,過高的期待和現實的落差,讓他萌生了退學去做同聲傳譯的想法。
因為他比較喜歡和擅長翻譯,一度覺得,做科學家似乎只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而過一種清心寡慾的生活,才是活出自我。
戴蒙德把輟學轉行的決定告訴了父母。
他的父親是位學者,當然希望兒子能繼續學業,但父親只是溫和地聽他講述煩惱,沒有貿然替他做決定。
後來,父親提了一個建議。
因為當時戴蒙德研究生才讀了一年,直接放棄原本的學習計劃,未免為時過早。
父親希望他回到劍橋大學,再花半年時間做生物實驗,如果還是不成功,可以下個學期再做決定。
父親的提議讓戴蒙德感到壓力沒那麼大了,這樣,他不用立刻放棄學業,也不排除轉做同聲翻譯的可能性。
接下來的半年,他開始努力做實驗,結果有了很大突破,引起了學界的注意。
這一來,戴蒙德信心大增,他開始越來越認同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從此沉浸於學術中。
直到博士畢業,後來成為非常成功的生物學家和作家。
那半年的時間,其實就是戴蒙德給自己打造的一個容器,在新舊自我並存的這段時間,他找到了真正的命定之旅。
容器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一段舊自我和新自我並存的過渡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減輕做選擇的焦慮,卸下心裡的重負,在不確定中創造出確定性。
就像戴蒙德,當時那半年的時間,他可以告訴自己,如果學術之路實在走不通,就試試做同聲傳譯。
但現在還有一學期的時間,不用那麼著急做決定,就先把精力放到做實驗上。
容器的存在,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一段自洽的時間,去積累和創造新的經驗,從而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容器給了我們一段緩衝期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利用好這段時間,探索新自我
對此,陳海賢博士提出了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在舊場景中培育新能力。
舉個例子,你原來是公司的普通員工,現在被升職,要負責一塊新業務,同時開始帶團隊。
但你並不熟悉新業務,也沒有帶團隊的經驗。
這就是場景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公司。
但是要在舊場景中培養新的能力,去培育成為“管理者”的這個新自我。
面對這種情況,不用過多焦慮。
你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作為容器,去適應這個轉變。
學習新業務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如何帶團隊,保持耐心,積累經驗,給自己適應變化和自我發展的時間。
第二個方向是拓展舊能力的新應用。
如果我們想要的新自我和舊自我之間沒有什麼聯絡,那就嘗試看看,如何拓展自己原有的能力,讓它能夠應用到新的自我中去。
有一位設計師,他很喜歡心理學,一直希望能轉型做心理諮詢師。
他告訴陳海賢博士,自己曾被心理學療愈過,所以也希望能療愈別人。
基於他的情況,陳博士告訴他,做心理諮詢師要接受很多訓練,對當下的他來說可能不現實,但如果他的目標是療愈別人,那現在就能做一些事。
他學的是設計,好的設計理念也能產生療愈的作用。
於是,這位設計師做了很多室內的小擺件,他把自己曾經獲得療愈的經驗融入到產品的設計理念中,使這些小擺件具有了心理學的意味,受到很多人的喜歡。
這就是把舊的能力應用到新的領域中去的一個很好的案例,透過這樣的拓展,設計師得以探索他的新自我。
第三個方向是在舊場景中扮演新角色。
不光是舊的能力能成為新自我的資源,生活中熟悉的場景也能幫助我們拓展新的自我。
陳海賢博士有個朋友叫阿宏,多年來一直在做課程設計。
後來,他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是幫助他人,所以想改行做一名企業教練,該怎麼過渡到新的角色呢?
阿宏想了個辦法,他還繼續做課程設計的工作,只是在其中給自己安排了一個類似教練的角色,一邊練習教練技術,一邊深入瞭解學員的問題。
漸漸地,學員們接受了這樣一個教練角色的存在,甚至開始有人願意找阿宏單獨諮詢。
你看,這就是把舊的熟悉的場景當做一個容器,在其中扮演新的角色,慢慢孕育一個想要的新自我。
轉變的決定時刻:契機
當新舊自我在容器中共存一段時期,新自我汲取了一定的舊資源後,會有一個時刻,可能是外界的變化,也可能是你自己的選擇。
總之,在那個時刻,新舊自我無法繼續共存下去,容器破裂,來到了決定時刻。
當這個瞬間到來時,你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無論願不願意,有沒有做好準備,都要開始進入新階段。
這個瞬間,我們稱之為“轉變的契機”。
契機往往同時發生在現實層面和心理層面。
在現實層面,契機可能是一件偶然發生的事,能幫你完成新舊自我的脫離。
在心理層面,契機是一種啟發,能幫你有所覺察,發現舊自我的弱點,也發現新的自我。
二十多年前,微軟中國區前總經理、吳士宏老師正名滿天下,2001年、2002年,她連續兩年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女性”,還出版了自己的暢銷書《逆風飛颺》
後來,吳士宏老師離開微軟,去國企做職業經理人,卻遭遇了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
她又開始創業,結果不幸失敗,欠下鉅款。
這段經歷將吳士宏老師帶入了漫長的低谷期,她一度陷入重度抑鬱,甚至多次想過用死亡獲得解脫。
契機發生在一次偶然中,當時有人問了吳士宏老師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取得今天的成就,內心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你覺得可能阻礙自己最大程度地實現潛力的自身因素是什麼”。
吳士宏老師陷入了沉思,她想了很久很久,才找到真正的答案,那就是“害怕失敗”。
在看清了這一點後,她就像一個苦修武功的人終於破除障礙一樣,恨不得仰天大笑
原來,一直以來限制著她,讓她痛苦的東西,不過如此。
吳士宏老師告訴陳海賢博士,她出身不高,過去的所有成績,都是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拼搏而來的,這是讓她引以為傲的自我。
在用這種精神攀上高峰之後,她就更加不能接受自己會失敗了。
當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時,她害怕承認自己不行,害怕屬於自己的榮耀時代已經落幕,所以就要不停地證明自己不會敗,這就走進了死衚衕。
那兩個直擊靈魂的問題引發了她對自我的覺察,在那一刻,吳士宏老師發現了另一個自我,一個會失敗的、軟弱的自我。
她接納了那個卸下光環的平凡的自我。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接納,她從此不再是永遠成功的“打工女皇”,而是一個真實的、成功過也失敗過的女性。
藉著這個契機,吳士宏老師開始了重新尋找自我的旅程。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契機都以脫離舊自我為結果,有一些契機會讓我們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更願意接納現實,這也是很好的轉變。
陳海賢博士有一位朋友,是一家網際網路大廠的元老,工作多年,他已有足夠多的財富,也生出了很多厭倦。
他想嘗試新的生活,因為喜歡農業,便琢磨著開一家有機莊園。
為此,他考察場地、諮詢專家,忙活了很久。
他一直跟自己說,這才是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
結果,到了最終做決定的那天,當他在公司系統中提交離職申請時,網頁上跳出一個彈窗,提醒他:
“這是件很鄭重的事情,離職一旦提交,將無法撤回。
你是否已經考慮清楚?”
那個瞬間,他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勇氣點下“是”的按鈕。
他獨自在園區走了一下午,這個園區是他工作後,從無到有建起來的,裡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那麼熟悉,他問自己,真的要離開奮鬥了這麼久的地方嗎?
他一直走到天黑,才回到辦公室,默默關閉了申請離職的視窗。
後來,他告訴陳海賢博士,直到真正要走的那一刻,他才發現,這份工作對他而言,意味著太多,他看清了自己的內心,決定不離職了。
契機帶來轉變,無論決定為何,我們都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內在的力量開始甦醒,要勇敢面對跟過去告別的時刻。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