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電影《好東西》可謂在全網刷屏,剛上映就拿下了豆瓣9.1的高分。
看完之後,我被王鐵梅和王茉莉這對母女圈粉了。
宋佳飾演的單親媽媽王鐵梅,人如其名,是個剛柔並濟的女強人,為人堅強樂觀,教育孩子也豁達清醒,她不像傳統觀念裡的單親媽媽那樣,為了孩子犧牲一切,過得委屈又隱忍。
她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追求,活得坦蕩又自在。她每天都很忙碌,但她努力兼顧工作和陪伴,給女兒提供一個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雖然出身於單親家庭,但茉莉勇敢且自信,核心極其穩定,堪稱全方位無死角的“滿級小孩姐”。
被班裡男同學惡意針對,她從容不迫,毫不在意地巧妙回懟;不想當鼓掌的觀眾,當著眾人的面直接告訴老師,毫不畏懼。
看完《好東西》的王鐵梅母女,才深刻地明白:教育,其實就是要幫孩子打造一個穩定的核心。


愛是鼓勵與尊重
單親媽媽王鐵梅,無疑是個成功的媽媽。
雖然作為前著名記者,她工作繁忙,帶娃辛苦,但她從沒有因為繁忙辛苦而忽略對孩子王茉莉的教育和陪伴。
除了會給孩子做108種麵食,無微不至照顧孩子的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總是能給予孩子鼓勵和尊重,所以王茉莉才有了一個比同齡孩子更強大的核心。
茉莉喜歡畫畫,王鐵梅就讓她在家裡牆上隨便畫,任意“搞創作”,還誇她比米開朗基羅還厲害。
茉莉想學打鼓,王鐵梅就為她請老師,並鼓勵她“你怎麼打鼓,女孩就是怎麼打鼓”。
茉莉上臺表演前怯場,想放棄表演,她給予孩子尊重:“你上臺也可以,不上臺也可以,我們可以不演的。”
她也會抓住一切時機鼓勵:“寶貝,如果你這次還沒有準備好,那我們就下次再上;如果你是怕別人發現你的不好而決定永遠不上臺,那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早晚是要露頭的,你的一切早晚是要展示出來,這只是時間問題。”
她舉例,黴黴10歲登臺演出被觀眾噓下臺,這並沒有影響黴黴日後成為著名的歌手,“沒有第一次失敗就不會有後面的成功。”王鐵梅的尊重讓孩子如釋重負,她的鼓勵也讓孩子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當然,《好東西》的劇情發展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個在同學老師眼裡沒有特長、只配當觀眾鼓掌的女孩,因為刻苦練習打鼓, 成功逆襲,一路開掛……
事實是,茉莉在演出結束後,並沒有多少喜悅,她發現她還是更喜歡做個觀眾;相比打鼓,她更喜歡畫畫,但是最喜歡的還是寫作。
王鐵梅的智慧在於,她沒有怪孩子朝三暮四,而是告訴她,我們人生本就是來體驗的,最喜歡的東西不必確定得這麼早,我們有時間慢慢探索。
每個孩子都蘊含著無限的潛能和天賦,作為父母,我們應當鼓勵孩子探索未知的自我。
幫孩子找到並強化自己的優勢,這有助於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而這,也是孩子幫孩子打造自我認知、建立自信和自尊的一個過程。


打人可以但撒謊不可以
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王鐵梅教育孩子的第二個成功之處在於,讓孩子做真實且誠實的自己。
茉莉的老師佈置了作文《記一次旅行》,課堂上同學們紛紛炫耀自己的光輝“旅歷”。
“老師,寫國內遊還是國外遊”
“老師,寫美洲還是歐洲”
“老師,寫法國還是德國”
……
臉上寫滿失落的王茉莉悄悄問同桌“你出過國嗎?”
同桌說:“我只去過日本,而且每次都是去日本,我泡夠溫泉了。”
王茉莉也順口說了句:“我只去過一次法國,但是很小的時候去的,已經沒什麼印象了。”
王茉莉顯然撒謊了,因為她根本沒出過國,她只跟著要去採訪的媽媽去過一趟山西平遙。
但小孩子的虛榮心還是驅使她寫下了一個作文題目《難忘的法國旅行》。
王鐵梅發現後,大發雷霆:“可以打人,但撒謊不可以。”
王鐵梅的觀點真是人間清醒:可以打人,意思是針對那些欺負自己、對自己揮拳頭的人,不要退縮和害怕,但說謊是不能容忍的。
王鐵梅堅持讓孩子寫真實感受,她幫孩子一起回憶平遙電影節的情節,並引導著茉莉把那次平遙之行,真實地描述下來,還打趣說“平遙被太原人稱為小巴黎,平遙是國際化大都市”。
結果,老師特別欣賞這篇作文,並讓她上臺宣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茉莉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好語文老師:她有情懷,鼓勵學生真實表達;她有審美,善於發現孩子的寫作天賦。
王茉莉的作文《我不再幻想》寫得不夠積極樂觀,不那麼正能量,但因為有真情實感,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她具有寫作天賦。
在胡編亂造、東拼西湊已經成為中小學生作文重災區的當下,這種評價導向顯得尤為珍貴。
她還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適時糾正那個因嫉妒茉莉而“舉報”的男孩。


我正直勇敢有閱讀量
有什麼可憐的
王鐵梅實在是一個核心太強大的媽媽,她事業有成、生活要強,拒絕內耗,獨立自由,裡裡外外,無所不能。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三觀的形成。
王鐵梅租住的房間不大,但大半個房間都是書,這也給了孩子隨時閱讀的空間和便利。
因為有閱讀量,王茉莉看問題顯然比同齡孩子更有見地。
因為王鐵梅曾經是一名有點影響力的記者,茉莉讀過了媽媽的所有文章,並以媽媽為傲。
無心插柳柳成蔭,王鐵梅並沒有對孩子耳提面命,要求她愛寫作,成為一名記者或作家,但茉莉卻因愛好讀書,繼而愛上了寫作,並且很有些天賦。
王鐵梅因為寫了篇關於單身媽媽的文章遭到網暴,茉莉的同學、那個因嫉妒她作文寫的好,多次找茉莉麻煩、甚至找隔壁班“大哥”來威脅茉莉的男孩張家新,就跑過來居高臨下地對茉莉說:我原諒你了,你這麼可憐。
沒想到,茉莉非但沒有自卑退縮,反而勇敢冷靜地回擊:“我正直勇敢有閱讀量,有什麼可憐的?”
面對別人的否定貶抑,我們通常的反應是頹喪、鬱悶、甚至自我懷疑,但小孩姐茉莉不但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更加篤定和自信,沒有因為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無論發生什麼都能保持冷靜和理智。
這無疑和王鐵梅的教育有關,她從小就讓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長,而不是在犧牲中委曲求全。
村上春樹曾說過: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環境。父母的人生態度和情緒管理,很大程度影響了孩子一生的走向。
父母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積極陽光的家庭環境,孩子才會情緒穩定,內心平和淡定。


教育的力量,在於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父母不斷提升內在能量,活成一束光,自然會照亮孩子的前方道路,做他們最好的領路人。
楊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係。”
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底氣,莫過於一個穩定的核心。
不管身處何種境遇,他都會從容自若,身上充盈著旺盛的生命力,不懼怕,不膽怯,不逃避。
來源 | 新教育家 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