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結果來看,川普上臺不到三個月,金價就已逼近3200美元/盎司,多次刷新歷史記錄。儘管短期內油價下跌對金價有負面衝擊,但今年以來黃金依然是最堅挺的資產之一。隨著亂紀元的到來,黃金具有無上的配置價值。

美東時間4月2日,川普宣佈對全球大部分經濟體加關稅。由於由於需求端缺乏彈性,美國加徵關稅30%的成本由外國企業支付、70%的成本則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屬於變相徵收消費稅,看似不符合經濟學規律。
由於川普對東南亞徵收較高關稅,我國的轉口貿易會受到較大影響。2024年對美貿易佔中國外貿總額僅11%,看似不高。然而對美出口一直是我國賺取外匯順差的重要渠道,2024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3600億美元,如果連上途經東南亞和墨西哥的轉口貿易,則逼近5000億美元,佔我國外貿順差的一半。如果考慮淨出口乘數的話,對GDP影響並不低。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如果採取人民幣貶值+企業降價的辦法,相當於生產方主動承擔大部分損失,這也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結果。因此採取對等報復是明智的選擇,就算是脫鉤,也不能讓美國獨佔關稅收入,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取消全部對美出口退稅。
很多人質疑川普大範圍加關稅的合理性,因為這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會動搖美元體系的基礎。然而如果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川普推行逆全球化是經過深謀遠慮的,畢竟他是美國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代表美國一半的民意。在MAGA看來,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是時候終結這種燒錢運動了。
歷史上,人類總共經歷過三次全球化,誕生過三個“日不落帝國”。
第一次全球化始於16世紀的大航海運動。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班牙人將此處變為其殖民地,為了掠奪財富,他們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並在美洲實施種族滅絕。1545年,西班牙在秘魯勘探出世界上最大的銀礦,這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走向。
流入明朝的西班牙銀元:

秘魯出產的白銀不僅數量大,質地也非常好。憑藉從秘魯源源不斷開採的白銀,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國家。然而這些財富與窮人無關,而是落入王室和貴族手中,為了維持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向外國進口大量商品,比如英國的羊毛、法國的葡萄酒、尼德蘭的紡織品、中國的茶葉和瓷器。西班牙也從外貿順差國變為貿易逆差國,依靠出口白銀為國際貿易提供購買力。
在西班牙銀元的催化下,人類迎來第一波全球化。龐大的訂單使英國、尼德蘭的手工業迅猛發展,成為歐洲製造業中心。坐擁銀礦的西班牙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組建了龐大的艦隊以維護海洋貿易,並在全球推行天主教的意識形態。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分佈:

然而美洲的銀礦帶給西班牙的不僅是財富,也是詛咒。衣食無憂的西班牙貴族逐漸喪失了冒險精神,他們拒絕從事生產,肆意揮霍財富,不僅導致製造業流失到外國,還使本國物價飛漲。另一方面,為了維護殖民地霸權,西班牙多次捲入戰爭,債臺高築,財政屢屢破產。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與英國爆發“英西大海戰”,西班牙引以為豪的“無敵艦隊”被摧毀。17世紀上半葉,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包括西班牙在內的哈布斯堡王朝戰敗,荷蘭實現獨立。自此之後,西班牙一蹶不振,人類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就此終結。
西班牙垮臺後,英國與荷蘭展開激烈角逐,英國憑藉地緣優勢成為最終贏家。19世紀中葉,英國憑藉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工業產值佔全球40%。為了收割財富,英國在全球推行自由貿易制度,並構建了國際金本位體系,人類迎來第二波全球化。
在此之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銀本位制度,比如東亞國家就普遍使用白銀。為什麼英國要推廣金本位呢?因為它控制了南非的金礦,其儲量佔全球一半。在金本位模式下,英國掌握了鑄幣權,可以透過調節黃金產量來操縱世界貿易。英鎊則與黃金掛鉤,併成為世界貨幣。為了鞏固貨幣霸權,英國不惜耗費國力發動布林戰爭,禁止它國染指南非金礦。
然而金本位給英國帶來的並非只有好處,擁有鉅額購買力的英國上流階層開始追求安逸的生活,很多學生放棄理工科改學文科,英國逐漸從生產國變為消費國,依靠商品採購為國際貿易提供流動性。在這一過程中,製造業隨著訂單的轉移流入美國和德國。20世紀初,美國和德國在工業產值上先後超過英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伴隨製造業的衰退,英國很難像以前那樣在軍事上維持絕對優勢。面對來自德國的軍備競賽,英國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被迫放棄“光榮孤立”的政策,與傳統宿敵法國結盟。一戰和二戰則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衰落,最終英德兩敗俱傷,美國摘取勝利果實併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1944年,美國建立布林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併成為世界貨幣。與之前的英國不同,美國並不控制黃金的生產,這意味著美元的發行受到黃金產量限制。1971年,由於美元貶值造成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尼克松宣佈放棄布林頓森林體系。之後,美元轉向與石油捆綁,建立了“美元—石油”體系,從金本位轉向信用貨幣。為了維持美元地位,美國必須深度介入中東事務,確保對海灣產油國的掌控力。
70年代末,中國宣佈改革開放,自此之後全球經濟形成中美“G2”體系,美國依靠外貿逆差為國際貿易提供流動性,中國則依靠海量出口壓低全球通脹,既所謂“中國生產、美國消費”,人類迎來第三波全球化。在這一模式下,中國的沿海出口企業和美國的跨國公司成為最大贏家,前者創造數億就業崗位,後者賺取的海外利潤支撐股價節節攀升。
美國紐波特船廠:

然而在這一模式下,美國的藍領工人卻被時代拋棄。隨著訂單遷移,美國本土製造業也紛紛轉移到東亞。二戰時期,美國之所以能碾壓日本,靠的是強大的造船能力。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生產了全球一半的船隻,美國僅生產了全球0.1%的船隻。這意味著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幾百倍,一旦雙方在西太平洋地區爆發海戰,美國勝算很小。事實上,美國唯一能生產大型航母的紐波特船廠,由於缺乏熟練工人,經常面臨開工不足的問題。
麥克斯韋方程組:

由於工業上的差距,美國希望依靠高科技來維持優勢地位,然而這並非易事。在19世紀,電磁學是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發現的,然而電力革命卻在美國和德國發揚光大。在當下,人工智慧革命在美國誕生,然而中國卻依靠演算法改進出現了後來居上的勢頭。之所以會這樣,根本原因在於科技革命需要更廣闊的工業應用場景,天才負責實現“0→1”,工人負責實現“1→100”。
對美國來說,全球化乃至美元體系既是收割財富的工具,也是社會撕裂的代價,這套模式很難長期維持。川普選擇提前終結全球化3.0,是一種自救的嘗試。作為貨幣發行國,美國可以享受極低的融資成本,並能動用金融工具對敵國實施制裁,看似風光無限。但正所謂“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貨幣發行國也是有代價的,包括:
1、承擔鉅額的貿易逆差,為全球注入流動性。由於本位幣具有儲藏價值,很難依靠貶值的方式促進出口,本國製造業會逐漸流失到海外,帶來就業問題。
2、為了維持龐大購買力,只能走上政府和居民舉債的道路。08年之前美國主要以房地產為抓手,推動居民加槓桿;08年之後美國轉向政府加槓桿,債務上限屢屢被打破。過去四年民主黨治下的經濟繁榮主要依靠債務驅動,屬於擊鼓傳花的模式,無法長期維持。
3、為了保障全球化運轉,美國必須承擔維持全球秩序的義務,確保海路暢通。歷史上的世界霸主中,西班牙被迫四處開戰,捲入德意志和義大利事務,敵人越打越多。英國則被迫在非洲與法國較量,在遠東與俄國對抗,這導致其財政雪上加霜。最終,為了遏制德國在歐洲擴張,英國主動搞戰略收縮,與法俄緩和關係。如今的美國亦是如此,民主黨為維護舊秩序被迫捲入俄烏戰爭與巴以衝突,消耗大量資源,引起納稅人不滿。
如果對比歷次全球化,可以發現一些規律。
在第一波全球化過程中,西班牙是貨幣發行國,依靠白銀帶來的鑄幣權成為世界霸主。然而伴隨貿易逆差的擴大,歐洲製造業中心逐漸轉移到英國。西班牙的霸主地位僅維繫了40多年(1545—1588)。
在第二波全球化過程中,英國是貨幣發行國,依靠黃金帶來的鑄幣權成為世界霸主。然而在收割殖民地財富的同時,英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逐漸讓位給美國,第二波全球化僅持續了40多年(1871—1914)。
在第二波全球化過程中,美國是貨幣發行國,依靠石油帶來的鑄幣權成為世界霸主,拉開了與蘇聯的差距。然而伴隨貿易逆差的擴大,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第三波全球化僅維繫了40多年(1980—2024)。
為什麼說第三波全球化結束了呢?因為當下而言,沒有哪種貨幣能輕易取代美元的地位。這不僅是能不能的問題,也是願不願意的問題。以人民幣為例,如果想讓人民幣充當世界貨幣,我國就得從生產國轉向消費國,依靠貿易逆差為全球提供流動性。然而此舉會導致我國製造業外流,不符合當下國情。另一方面,如果全球迴歸金本位,由於黃金產量限制,容易自發性產生通縮問題。因此美元體系雖然有諸多缺點,但大部分國家在貿易結算的時候依然願意使用美元,這也是川普敢於對全球加關稅的底氣。
對於全球化時代的終結,雖然感到惋惜,但這種體系很難長期維持。長期的貿易逆差必然會導致貨幣發行國陷入產業空心化狀態,最終引起民粹或戰爭問題。另一方面,川普新政可以歸結為三條:對內排幹沼澤、對外聯俄抗中、用全關稅取代消費稅。評價其得失的核心指標,是看四年後美國政府債務率能否降低。中國古代的王朝中興都是財政的修復,張居正改革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自饒,為明朝續命50年;王安石變法折騰民力且未能實現國庫充盈,加劇北宋黨爭。美國能不能扛過這波下行週期,取決於川普能否實現開源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