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山大學科學家破解EB病毒入侵之謎!發現關鍵受體R9AP

在當今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病毒感染依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其中,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人類病原體,其感染率之高令人咋舌。據最新統計,EB病毒在全球範圍內感染了超過90%的人口,幾乎涵蓋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這種病毒不僅會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關。更令人擔憂的是,EB病毒還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每年EB病毒引發的癌症病例高達20萬例,其中B細胞來源和上皮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各佔一半。從非洲的伯基特淋巴瘤到亞洲的鼻咽癌,再到西方國家常見的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的“身影”無處不在。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R9AP is a common receptor for EBV infection in epithelial cells and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山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透過研究發現,R9AP(由RGS9BP基因編碼)或能作為EB病毒入侵B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共同關鍵受體。這一發現不僅為EB病毒的感染機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更為開發針對EB病毒的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手段帶來了新的希望。
文章中的實驗物件涵蓋了多種B細胞和上皮細胞系,如Raji B細胞、HNE1鼻咽癌細胞、AGS胃癌細胞等。研究人員採用了基因沉默(siRNA)、CRISPR-Cas9基因敲除、基因過表達等多種前沿技術手段,並利用EB病毒糖蛋白gH/gL複合物、R9AP單克隆抗體、R9AP衍生肽等一系列實驗材料開展相關研究。
首先,研究人員透過基因沉默和敲除實驗發現,R9AP受體的缺失會顯著抑制EB病毒對B細胞和上皮細胞的感染。他們利用siRNA沉默或CRISPR-Cas9敲除R9AP後,發現EB病毒對多種細胞系的感染率顯著降低。此外,透過構建R9AP過表達細胞模型,發現R9AP的過表達能顯著增強EB病毒的感染效率,這進一步證實了R9AP在EB病毒感染中的關鍵作用。
接著,研究人員深入探究了R9AP與EB病毒糖蛋白gH/gL複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透過共免疫沉澱實驗和生物層干涉技術(BLI)等實驗手段,研究人員發現R9AP能直接與EB病毒的gH/gL複合物結合,並引發後續的膜融合過程,從而促進病毒進入宿主細胞。這一過程是EB病毒感染的關鍵步驟,而R9AP與gH/gL的相互作用則是這一過程的必經之路。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R9AP與EPHA2、NRP1等其他受體能協同作用,共同促進EB病毒的膜融合和感染。例如,在上皮細胞中,EPHA2和R9AP同時與gH/gL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多蛋白複合體,從而啟動膜融合過程;而在B細胞中,gp42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類II的相互作用允許gH/gL與R9AP相互作用,進而驅動B細胞的感染。

抑制R9AP或可損傷EB病毒在上皮細胞和B細胞中的感染

研究結果表明,R9AP不僅是EB病毒入侵B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共同關鍵受體,而且其與gH/gL的相互作用是EB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關鍵環節。這一發現為理解EB病毒的感染機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也為開發針對EB病毒的預防性疫苗和治療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研究人員還發現,R9AP在多種EB病毒相關癌症組織中均有表達,包括鼻咽癌、EB病毒陽性胃癌和EB病毒陽性B細胞淋巴瘤等。這表明R9AP可能在EB病毒相關癌症的發生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透過製備R9AP單克隆抗體和R9AP衍生肽,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特異性靶向R9AP的試劑能有效抑制EB病毒的感染,這為開發抗EB病毒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綜上所述,本研究透過一系列創新性的實驗設計揭示了R9AP作為EB病毒入侵B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共同關鍵受體。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EB病毒入侵機制研究中的空白,更為開發針對EB病毒的預防性疫苗和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隨著對EB病毒感染機制的深入理解,我們有望在未來找到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EB病毒相關疾病的方法,從而減輕這一病毒對全球公共衛生的負擔。
參考文獻:
Li, Y., Zhang, H., Sun, C. et al. R9AP is a common receptor for EBV infection in epithelial cells and B cells.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166-w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