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蠕蠕,短影片平臺的超頭博主,粉絲高達2400萬,按理說這輩子不愁吃穿了。
但在看到她最新的抖音紀錄片《生活閃亮時——蠕蠕想第一》中,才有點意識到原來再優秀的人難逃窒息的原生家庭。
坐擁2400萬粉絲的李蠕蠕(本名李如儒),被網友贊為「繼papi醬之後沒有瓶頸期的博主」。
影片裡的她總是激情昂揚、才華橫溢,不籤任何公司,一個人活成一個團隊:
可現實中的李蠕蠕,並不快樂。
在最近播出的抖音紀錄片《生活閃亮時——蠕蠕想第一》中,短短十幾分鐘的影片裡,她幾度情緒失控。
作為頭部博主,李蠕蠕有著幾近病態的流量焦慮。
自從做短影片後,沒休息過一天。

很累,卻不敢停。
並不是李蠕蠕留戀流量帶來的商業價值,而是源自她深重的心理陰影。
從小在打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她,拼命想向父母證明:我可以拿第一。
但父母面對她的疲憊和傷痛,卻冷漠至極。
當記者問李蠕蠕的媽媽:「你覺得她累嗎?」
媽媽篤定地反問道:「年輕時候就是應該累一點。今天累了,睡一覺,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要停下來呢?你躺平了,你就快樂了嗎?」

比起愛她,父母更愛女兒帶來的光環。
而且這份榮耀,不能停。
李蠕蠕,很累,很孤獨。
而她的父母,對此無動於衷。


李蠕蠕的爸媽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父母。
父親愛說教、爹味十足。
每次女兒的影片一發布,立馬前排點贊、監控流量。
這一期流量還行,10分鐘,3733個贊。
還可以。
平日裡點評指導也沒少下達:
你的作品一定要傳遞正能量,而且你要維持下去,這個維持還得是有質量的維持。


至於李蠕蠕為了這份維持有多累,他並不關切。
紀錄片裡有一幕戲劇性十足。
當李蠕蠕釋出影片後盯著手機焦灼不已,坐立難安時,爸爸正和記者吹噓自己的理想主義和詩歌情懷,興到濃時朗誦起李白的《將進酒》:

越來越激昂的語調,越刷越快的手指……父女間的悲歡並不相通。
李蠕蠕的媽媽則有種明顯的割裂感:
明明強勢犀利,卻下意識地在外人面前扮演「慈母」。
從蕪湖來深圳看望女兒,一見面就親暱擁抱,還做了一桌子好菜,在飯桌上優雅地說著漂亮話:
我從來沒有約束過我女兒。
我們從來不互相攻擊,特別是不罵她。
我們從來不罵她。
或許是習慣了媽媽的掩飾和表演,李蠕蠕並沒反駁,只是悶頭吃飯。

後來在記者的再次提問下,媽媽才承認:小時候不僅罵,還打過她。
她邊洗碗邊笑著說:「對於真實的家庭來說:罵、打,不也很正常嗎?講不過她不就要打,對不對?」

當李蠕蠕說小時候有一件事挺傷她心的,媽媽立刻面露不悅,不高興女兒在鏡頭前說自己的不是。
都沒問女兒究竟是什麼事,直接敷衍決絕地回應:「那我肯定不記得。」
那瞬間,李蠕蠕的表情僵在原地。
滿臉的不可置信、失望、被刺傷,彷彿還是當年那個迷茫脆弱的小女孩。

無論是面對眼前這個情緒不穩定但功成名就的女兒,還是多年前從未拿過第一、惶然無助的小女孩。
李蠕蠕的爸媽,都是淡漠的。
孩子在他們眼裡早就被工具化了——是給父母臉上增光添彩的工具。
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便一無是處;
即使達到了,你也永遠沒資格來質疑家長的權威。
父母只關心她飛得高不高,卻無人在意她累不累。
他們永遠高高在上,把孩子的成就內化為自己的勳章,卻不會俯身傾聽孩子的痛苦,哪怕一次。
更可怕的是,這種家庭模式其實非常普遍。

打壓式教育的確是中國幾代人的成長痛點,很少有人能夠逃脫。
它普遍到,跟家庭貧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關係不大。
李蠕蠕的原生家庭可以說算是高配了。
媽媽是醫院護理部的主任,爸爸是8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後一直在大學裡做管理工作。

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平日在外人眼中也知書達理。
但並不妨礙他們對「不夠優秀的」孩子動輒打罵,甚至說一些很難聽的話。


難聽到,如今的李蠕蠕都張不開口複述,想到就會顫抖、痛哭。
童年時父母的一時氣話,對孩子來說,是不會好透的傷疤。

謊言也是。
小學時,媽媽堅決不讓李蠕蠕留長髮,說是學校不給,實際上是怕「女孩子愛漂亮會分心」。

李蠕蠕參加省市級的英語聽力比賽得了三等獎,全校就她一個人得獎。
當她興高采烈地拿著獎狀回家,媽媽沒有誇讚,沒有慶祝,而是質問:
你為什麼不是第一名?

李蠕蠕撕了那張獎狀,也至今沒從十幾歲的自己走出來。
此後的人生,她拼命想證明自己能得第一,卻屢屢失敗。
大學時一有主持人比賽就報名參加,畢業後如願成為主持人,卻在臺裡評選年年最後一名。


參加《奇葩說》被同事穿小鞋舉報,接到領導電話宣佈被辭退。
做短影片,是她覺得唯一可以拿一個很高名次的東西。
小時候爸媽希望你是全班第一,全校第一,我做不到。所以我就希望,一直不要掉下去。
打壓式教育的影響是如此持久。
以至於當爸爸肯定李蠕蠕的資料和內容還不錯時,她依然在否定自己:一般,真的很一般。

哪怕父母並沒有給她真正的關愛和肯定,她也執著地相信: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人。
也再次印證了這句話:孩子受到來自父母的打擊後,不會停止愛父母,而是停止愛自己。
其實李蠕蠕也知道,與原生家庭的和解是一種虛妄:
很多人不僅僅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我覺得更多是希望,讓父母理解自己吧。
但是其實,也許真的沒有辦法理解。
而她至今還沒能走出來。

李蠕蠕的優秀肉眼可見。
指令碼構思、道具、化妝、打光、攝影、配音、剪輯、商務等,都是她一個人完成。

無論是節目創意,還是拿捏、模仿不同人物的精髓,都能做到全網無代餐。

從最早的TVB系列,到《當銷冠過年回家》、《不同民族的新娘婚服》等爆款,作品品質一如既往的高。
背後是她不為人知的勤懇和嚴謹:

她模仿了那麼多人,可我現在都想不起來了,只知道李蠕蠕。

憑一己之力站在流量巔峰,李蠕蠕的身上卻看不到自滿得意,而是與焦慮同行。
包括選擇一個人的工作方式,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厲害,只因這樣更自在——她早已習慣與孤獨共處。
儘管常常主動和父母深聊,但結果顯而易見,只有無奈:「也許,更應該和自己和解。」

李蠕蠕現在的狀態就像一根繃緊的弦,明知快繃不住了,還是不敢放鬆。
也許她在等的,並不是評論區裡粉絲那句讓她淚目的:「你就算一年不更,我也會很期待。」
而是從爸媽嘴裡說出來的「你就算不更,我們也愛你。」

也許,與原生家庭的傷痛實現切割的唯一辦法,就是不再抱有期待。
不再試圖從父母嘴裡尋求對自身價值的肯定,把對他們的愛和關注放回到自己身上:
放輕松,其實你真的已經做得很好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怪怪
編輯丨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