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街日記》
2024年正在成為過去,關於這一年,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話想說,我們遇到驚喜,也經歷喪失,很快,2025年要到來了。
前段時間,看理想聯合輝瑞中國共同出品的職場播客節目《公司茶水間》進行了一場對談,人類學學者袁長庚、脫口秀演員於祥宇以及主播袁夢Nina,一起從“過日子”這件小事開始,回顧2024年,聊那些微小但真摯的感受。
或許與其把當下看作“歷史的垃圾時間”,不如選擇成為一個普通的連線者,聯絡起周圍和個體,傳遞善意,創造一個可能從未被看見過的新世界。

對談人💬
袁夢Nina:播客《公司茶水間》主播
袁長庚:人類學學者
於祥宇:脫口秀演員
01.
好好過日子,意味著什麼?
袁夢Nina:2024年大家都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可以先從工作方向來說。
袁長庚:我好像沒有什麼特別能拿出來說的,我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確實想開了很多事,皮糙肉厚了,還習得了一個很重要的能力,願賭服輸,我自己選的人生道路和原則,一定承擔到底。
明年我就四十歲了,這兩年總在想人生下半場要乾點什麼,我是山東人,一路讀書過來,從來沒問過自己真正想過什麼樣有意義的生活,目前我也沒有想好下半生要怎麼過,但是先給自己打了氣,就是我肯定願賭服輸。
於祥宇:我今年特別緊繃,錄了一些脫口秀節目,好像有朋友們會因此認識我,但是這個工作變化對我來說有點太快了。
以前我做脫口秀,寫一個稿子,去開放麥講好,然後再去演出,這是生活的迴圈,演完就結束了;現在我自己的進度很難適應這些變化,沒有辦法判斷生活該怎麼過。
我想慢慢來,無論賭贏賭輸都行,但我希望能學會袁老師那樣,願賭服輸。
袁夢Nina:對於你們來說,“好好過日子”這句話代表什麼呢?怎麼去理解它?
袁長庚:我已經進入到了過日子的階段。最近有一檔韓國綜藝叫做《黑白廚師:料理階級戰爭》,看它的時候我特別有感受。我和妻子都是知識分子,如果願意的話,我們家幾乎可以全天24小時飄滿話語。
但是我這兩年的感受是,好好過日子,並不意味著自己有多大掌控力和權力,可以把日子摁在地上,讓它完全聽我的。
某種意義上講,好好過日子的第一要義是,整個生活是物質性的。小到換燈泡、炒菜,大到買車、買房,所有這一切都是物質性的。你跟物質性的關係不是征服,而是均衡的拉扯,你要尊重生活本身的物質性,要與這種不確定性共處。

《比海更深》
但另外一方面,生活是有基底和核心的,你知道你永遠可以返回這個地方。
不管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罷,個人的尊嚴或者價值確認的一個很重要來源是,與生活之間平緩的、均衡的、互相試探和協調的過程,這個過程裡,個人不凌駕於生活,也不被奴役。
在今天,所謂好好過日子,是我們可能要回到生活比較物質的面向,不是說讓大家多去掙錢,或者多去做飯之類的,而是每個人的生活裡有很多面向,人是具體的,有情感、慾望和過去。有些時候,你沒辦法像一個君王一樣去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是接受自己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會獲得很多樂趣。
從人類學習角度來看,沒有人能夠僅透過錢快速簡單解決所有生活難題,也沒有人可以這麼平緩地、平順地過日子。大家可以在生活裡找任何你覺得熱愛的東西,騎行、做飯、遛彎……發現項飈所講的“附近”就可以了,當我們沒有那麼昂揚的時候,這個話可能更多人會聽得進去。
於祥宇: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怎麼好好過日子。對我來說,好好過日子更多指向自己比較舒服的,比較平靜的狀態。那些時刻通常是在我忙碌完之後,可能一天什麼也不做,睡醒,想喝咖啡就喝咖啡,想出門溜達就溜達,然後回家看看電影,做點飯。
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說一定要特別開心,只是平靜地留了一些時間給自己,這樣我就挺滿意的。如果偶遇了讓我特別喜歡的事,我會把它當做獎勵。
最近在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他忙到沒有時間去處理自己的事情。這樣的情況我也有,我的做法是強行給自己留時間,哪怕這一週都要幹活,我會給自己留半天,從今天晚上開始到明天上午,我就讓自己平靜地流動,什麼事情都不想。我不知道日子怎麼能好好過,但至少先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02.
扮好一個兩分鐘的角色
袁夢Nina:大家今年壓力大嗎?你們有哪些緩解壓力方式?或者說,你們現在不開心的時候會去做一些什麼?
於祥宇:我最近壓力比較大,想寫稿,也寫不出來。昨天晚上我還在想,我這個人沒有特別多的愛好和出口,很多創作者在本職之外會有別的創作形式,可能是寫日記或者是寫別的。我發現我都不會,我好像只會寫脫口秀,當透過它很難獲得成就感的時候,我就會焦慮。
我自己的解決方式,好像跟前面說的好好過日子是一樣的,試著放鬆下來去看看書。我最近覺得自己看的書少,生活經歷也不是特別多,我就像一個空瓶子,想往自己身體裡倒點什麼,在有限的條件裡過生活。
我之前看過一本叫做《城市散步學》的書,裡面主要講的是香港的事,香港可能壓力比我們還要大很多,但作者有一個觀點是,城市是為所有市民建設的,它為所有市民敞開。
上海的公共空間也特別多,無論是街道還是公園。從特別喧囂的街道拐進小巷,往裡走,可能會發現某個居民小區後面的綠地,有健身設施,沒有什麼人。你會覺得,原來這個城市裡還有這樣的地方。在有限的情況下,好像也能把日子過得還可以,這是我自己處理焦慮的方式。

《完美的日子》
袁長庚:我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焦慮了,不是說我已經參透生活了,而是頓感力已經成長到一定程度。
我現在當大學老師,用三年時間認清了一個現實,一個好的老師是不夠的,一個學生,尤其到研究生階段,ta進入學校的時候其實傷痕累累。看上去,你是在指導ta的論文,但實際上,是要跟ta漫長的成長史對話。
我在這個過程當中經常體會到自己近乎於絕望的無力感,我沒辦法給ta一定的溫暖,所以我覺得很難受,生活為什麼會總是這麼殘酷的面向展現出來?
但最近我好像也想通這件事情了,既然沒辦法徹底解決,我們就做個好的陪伴者,至少我能做到這三年不給你添堵,我不會再往你的傷口上撒鹽。至於能療愈多少,那個是我們的機緣造化,很多東西不可控制。我們的社會有時候像系統性地預謀似的,傷害年輕人身上最寶貴的部分。
當我提供了安慰和共情之後,可以用什麼樣的新方法,咱們一塊去看一些真正美好的東西?這個我還在學,但就像尼采說的在自己身上克服時代,我作為老師有時候有一定便利性,這件事本身也讓人有成就感。這就是我的焦慮和尚未克服的焦慮。
於祥宇:聽完袁老師說的,我克服自己的焦慮了。我要像袁老師當老師一樣當一個演員。觀眾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好的脫口秀演員,可能還需要情緒價值,需要一個陪伴者。
現在我也很難判斷清楚大家的情緒是什麼,然後以及做出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能幫到大家,但能做多少做多少,陪伴、活著就行。

《河畔須臾》
袁長庚
:我自己有一個特別“無賴”的理論,如果現在每一個行業都蒸蒸日上,每一個行業都很有價值、很有標準、很有質量,我們確實應該停下來,先內耗一下,想想我們工作的價值,想想我們做的是不是足夠好?
如果每一行現在都不是特別好,沒有什麼可以拿來教育我們的東西,那麼只要保證所做的這件事情是對的,是有價值的,就可以。
所以,有些人要扮演兩分鐘的角色,有些人扮演兩年的角色,有些人扮演兩千年的角色。在這個時代,能扮演一個好的、兩分鐘的角色就非常不錯了。
03.
每一個人都成為連線者,
是個體能實現的人間奇蹟
袁夢Nina:對於2025年,大家有著什麼樣的期待和祝福?
於祥宇:今天聊完之後,我希望自己的2025年能願賭服輸,做不了太多別的部分的話,就希望自己能願賭服輸。我對大家有一些非常抽象的期待,祝大家能開心一點,雖然很難實現,但還是希望大家開心,這是一個很樸素的願望。
袁長庚:我這兩年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因為我上大學的時候是個搖滾青年,經常看樂隊演出,不知道自己明確喜歡什麼,只知道自己這輩子都不要成為某些人的樣子。
如果現在時光倒流回到2004年或2003年,我大概可以跟那個時候的我說,至少二十年後你還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我其實對大家,包括對我自己,只有一個期待,我們不要變成我們討厭的那種人。
而且,不要低估自己的善意,或者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一個輕易的舉動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所以不要用宏觀的東西去消解自己的意義。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而言,我們做任何事實都沒什麼意義。

《河畔須臾》
尤其可能也因為我接觸學生比較多,我確實覺得,很多人的身上的很多東西,這輩子都沒有被善待過,沒有被珍惜過,沒有被誇獎過。
記得以前我在南方科技大學教書的時候,做過很“肉麻”的事,每次課程結束後,我會給學生寫封信,還要簽上名字放在信封裡,告訴大家白天不要看它,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再看。
因為那個時候學生們處在理科的績優主義環境裡,老師總去教育ta們,你要好好的,以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甚至拿諾獎之類的。
我在信裡永遠有一句話是,我希望你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得好、做得開心,但是我也希望十年以後,你給我寫信的時候,你告訴我你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鄰居,一個很好的朋友,一個很好的愛人,一個很好的爸爸,一個很好的媽媽,一個很好的同事。
我們能不能拿諾獎真的是看造化、看天地機緣,但是變成一個好的鄰居、好的朋友,是可以做到的,對很多人而言,這些最不經意的身份是我們能實現的人間的奇蹟。
可能在社會比較蓬勃的時期,我們有時候會忘掉這些角色,所以我們的鄰里關係很差,同事關係很差,基本上所有的關係都是有毒的,互相競爭的。但是你可以做中介,可以讓你的朋友看見更多、感受更多。

《比海更深》
上個星期我參加一個播客,聊到我們現在是否正在進入歷史的垃圾時間時,我說了一句特別矯情的話,我說我不關心歷史是不是進入垃圾時間,我只關心我自己的人生進不進入垃圾時間。我自己不能接受這個是垃圾時間,因為我還是個朋友,還是個愛人,我還養了很多貓,我還有學生,所有這些東西都可以經由我作為中介,讓大家聯絡到其它的力量,就足夠了。
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可以扮演中介的角色,你不經意的一個舉動或者說態度,就可以使別人的生活推開一個新的面向,我們勇敢做中介,讓別人的生活連線到另外的世界。
人類學從來不講原子化的個體,我們只相信聯絡式的個體、生成式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問的不是很多線性的問題,比如未來會好嗎?我會變得越來越有錢嗎?我會變得越來越成功嗎?當然你如果能夠實現,我祝福你,但是你要實現不了的話,你可以換句話問自己,我聯絡到什麼了嗎?我接觸到什麼了嗎?我讓哪些從未發生過關聯的事情產生關聯了嗎?
我們都做中介,都做聯絡者,我們去創造那個沒有被看見過的世界,一定非常精彩。


*本文經過編輯刪減,完整內容請移步看理想App或小宇宙App,搜尋“公司茶水間”收聽。
💻 💆🏻♀️
聽《公司茶水間》第三季
續一場職場馬殺雞!


音訊編輯:小尹
監製:蕎木
微信內容編輯:汁兒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