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服務手機、GPU及AI晶片領域頭部客戶。
|
封面來源|IC photo
硬氪獲悉,近日,晶圓級扇出型先進封裝及Chiplet integration方案供應商「晶通科技」二期專案獲數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力合資本、達安基金、安吉兩山國控和辰隆集團聯合投資,資金將主要用於生產基地二期封裝產線擴建、研發及市場投入。獨木資本繼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晶通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晶圓級扇出型先進封裝技術的Chiplet方案提供商,透過自主研發的“FOSIP高密度晶圓級扇出型”與“Chiplet Integration小晶片系統整合”兩大方案,以“MST Fobic”技術實現亞微米線寬的高密度互連及多晶片三維堆疊,主要服務於高效能計算、移動終端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晶片封裝,助力國內人工智慧產業的崛起。
當前全球半導體先進封裝市場保持快速增長,Yole資料顯示,2023年扇出型封裝市場規模為27.38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以12.5%的年複合增長率增至38億美元,其中超高密度扇出封裝細分領域增速最快(年複合增長率30%);而全球Chiplet市場規模將由2023年的31億美元增長至2033年的1070億美元,CAGR約42.5%。市場驅動力來自5G通訊、AI晶片和自動駕駛對高算力晶片的需求,傳統封裝技術難以滿足14奈米及以下製程晶片的高密度整合要求。
「晶通科技」總經理蔣振雷指出,“當前超高密度扇出封裝和小晶片整合封裝9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臺積電、三星等國際大廠把控。大陸在整體工藝及生產能力上都還落後一段距離。”
基於此,「晶通科技」透過自主研發的“FOSIP晶圓級扇出型”與“Chiplet Integration小晶片系統整合”雙技術路徑佈局市場。其中,FOSIP晶圓級扇出型先進封裝北製程技術對標國際頭部FO大廠方案,可實現三維堆疊,內部互聯密度可達2-5微米線寬。而晶通嵌入式矽橋的小晶片整合技術內部互聯密度可達0.5微米以下。晶通目前已跟手機、醫療、影像處理、邊緣計算等多個領域的客戶進行了方案對接和工程驗證。
蔣振雷介紹,“晶通的‘bridge
die+FO’技術,即‘MST Fobic’技術透過將矽橋取代互聯中介層,並將高密度RDL重佈線層替代ABF基板層,封裝厚度大幅減小,該方案比CoWoS方案成本降低至少30%。更重要的是,晶通封裝方案既能滿足手機電腦或平板以及各種AI終端的SoC、處理器、算力晶片、端側AI伺服器的薄型化需求,又滿足了AI晶片內部的高密度互聯、高頻寬、高通訊速率的需求,這是國內目前獨有的技術能力。目前晶通正在做量產前的最後準備。”
die+FO’技術,即‘MST Fobic’技術透過將矽橋取代互聯中介層,並將高密度RDL重佈線層替代ABF基板層,封裝厚度大幅減小,該方案比CoWoS方案成本降低至少30%。更重要的是,晶通封裝方案既能滿足手機電腦或平板以及各種AI終端的SoC、處理器、算力晶片、端側AI伺服器的薄型化需求,又滿足了AI晶片內部的高密度互聯、高頻寬、高通訊速率的需求,這是國內目前獨有的技術能力。目前晶通正在做量產前的最後準備。”
硬氪瞭解到,「晶通科技」的揚州生產基地當前月產能為bumping/wlcsp/ewlb的1萬片左右,或Fosip/Fobic2000-3000片高階產能,客戶覆蓋手機、GPU及AI晶片等領域諸多知名客戶。
技術層面,公司已構建從設計模擬、中介層加工到封裝測試的全流程能力,掌握包括“Chiplet
Integration小晶片系統整合”工藝在內的90餘項專利。
Integration小晶片系統整合”工藝在內的90餘項專利。
現階段,「晶通科技」正推進封裝裝置和材料的國產化驗證,目標計劃透過二期產能擴建將月產能逐步提升至目前的8-10倍,同時實現MST Fobic技術的大規模量產。
蔣振雷認為,“未來三年將是Chiplet技術爆發期,特別是大模型推理晶片和自動駕駛域控制器,對晶圓級封裝的需求增速會超過40%。隨著3nm以下製程逼近物理極限,先進封裝在半導體產業鏈的價值佔比將從現在的15%提升到25%以上,這個視窗期最多隻有五年。”
「晶通科技」團隊核心成員來自應用材料、蘋果、Intel和日月光等積體電路領域全球頭部的製造及封裝公司,技術顧問嚴曉浪為浙江大學微電子學科帶頭人,研發副總王新曾在國外大廠有十多年高階fan out和Chiplet封裝研發專案經驗,總經理蔣振雷擁有16年封裝行業創業經驗,生產團隊主要來自華天科技、通富微電等國內封裝大廠。
投資方觀點:
達安基金合夥人戴韻秋表示:扇出型封裝是異構整合的核心驅動力,將重塑半導體產業鏈價值分配。隨著臺積電的InFO(整合扇出型封裝)技術被蘋果、英偉達等巨頭採用,其資本開支向先進封裝傾斜,封裝環節在半導體價值鏈中的佔比提升。扇出型封裝傳統上聚焦高階市場(如智慧手機APU、伺服器GPU),但其降維打擊潛力正在顯現。晶通科技在AI算力爆發週期中佔據關鍵卡位,其矽橋方案有望切入國產“英偉達”“AMD”供應鏈。晶通科技憑藉自主可控的專利技術成為國產替代關鍵力量,其聚焦高階扇出型封裝細分市場,透過“Chiplet+扇出”整合方案形成差異化優勢。我們相信,在中美競爭背景下,晶通科技憑藉其技術突破,躋身扇出型封裝領域全球第一梯隊指日可待。
力合資本合夥人唐越表示:隨著半導體制程發展面臨瓶頸,以及美國對我國14nm以上製程的限制,先進封裝技術和Chiplet架構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Fan-out技術作為先進封裝領域主流技術之一,也為Chiplet整合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基礎。在Chiplet封裝領域,臺積電的CoWoS和InFO技術佔據主導地位,CoWoS主要為英偉達、谷歌、AMD和亞馬遜等客戶服務,而我國企業為了透過chiplet解決製程問題,對成本更為敏感,這恰是晶通的先進封裝技術有優勢的領域。晶通科技在國內率先掌握了高密度晶圓級扇出(Fan-out)封裝及小晶片整合技術,並以此為基礎,提供從晶圓級扇出型封裝、Fan-out
PoP堆疊封裝到多晶片混合封裝,再到Chiplet Integration小晶片整合的全鏈條代工服務。這些技術廣泛應用於手機、GPU、AI晶片等諸多領域,展現了企業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PoP堆疊封裝到多晶片混合封裝,再到Chiplet Integration小晶片整合的全鏈條代工服務。這些技術廣泛應用於手機、GPU、AI晶片等諸多領域,展現了企業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