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於2025年4月11日釋出的《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透過將積體電路原產地認定標準錨定於“晶圓流片地”,標誌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規則的重構邁出關鍵一步。這一政策既是中美科技博弈的產物,也將對國內外半導體企業、國際貿易格局及技術發展路徑產生深遠影響。

新規以海關總署第122號令為基礎,明確積體電路原產地以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為判定標準,即晶圓流片(製造)環節所在地作為原產地,而封裝測試等後續環節不再影響原產地認定。這一調整直擊半導體產業鏈的“卡脖子”環節——晶圓製造是技術門檻最高、資本投入最密集的領域,也是當前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程序的關鍵突破口。透過將原產地與流片地繫結,中國旨在強化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溯源能力,遏制“洗產地”行為(如透過第三國封裝規避關稅或技術管制),同時倒逼全球產業鏈向中國本土製造環節集中。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內代工廠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由於原產地認定與流片地直接掛鉤,海外設計企業(Fabless)為規避關稅風險,可能將更多訂單轉移至中國大陸代工廠。例如,美國對華14nm以上裝置限售後,部分企業曾透過“臺灣流片+大陸封裝”規避限制,新規將阻斷此類路徑。2024年中國進口美系半導體裝置超1300億元,新規可能加速國產裝置採購,北方華創的刻蝕機、中微公司的薄膜沉積裝置等國產裝置驗證線訂單量有望增長。
傳統封裝測試企業(如長電科技、通富微電)面臨毛利率壓力,因其業務價值在原產地認定中被弱化。但具備先進封裝技術(如Chiplet、3D封裝)的企業可透過高附加值業務對沖風險。同時,東南亞封測產能可能加速與中國大陸流片環節繫結,形成“東亞流片-東南亞封裝”的新供應鏈網路。
依賴境外流片的中小設計企業(如未繫結國內晶圓廠的公司)將因進口成本上升而承壓。以車規晶片為例,2024年中國模擬晶片市場規模約2304億元,自給率不足15%,新規將倒逼聖邦股份、思瑞浦等企業與本土代工廠深度繫結,加速技術協同最佳化。華為海思等已佈局本土流片的企業,則可能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為降低流片地依賴風險,國產替代程序向核心環節延伸。滬矽產業的12英寸矽片、安集科技的CMP拋光液等材料需求激增,上海微電子的28nm光刻機量產驗證進度可能加快。中芯國際與北方華創的戰略合作訂單金額在2024年已超20億元,新規將推動此類合作深化。

新規對美系企業的衝擊呈現顯著分化,核心矛盾集中於流片地是否位於美國本土:
德州儀器(TI)、英特爾、美光等在美國本土擁有晶圓廠的企業受影響最大。TI約40%的模擬晶片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緬因州流片,2024年其在華收入約30億美元,新規實施後這些產品將面臨中國125%的高額關稅,成本優勢基本被消除。英特爾部分CPU/GPU產品若在美國流片,同樣面臨關稅壓力,可能被迫加速向中國大連廠轉移產能。
高通、AMD、英偉達等無晶圓廠(Fabless)企業,若依賴臺積電(中國臺灣)或三星(韓國)代工,則原產地認定為非美國地區,受影響較小。但需警惕美國可能出臺的反制措施,例如限制使用美國技術的海外代工流程。
應用材料、泛林集團等美國裝置商可能面臨兩難:若停止向中國出口裝置,將失去全球最大半導體裝置市場;若繼續供貨,則需承受美國政府的制裁風險。而中國本土裝置商的替代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北方華創的刻蝕裝置已進入中芯國際14nm產線。
新規推動形成“雙迴圈”格局——中國大陸聚焦成熟製程(28nm及以上)的閉環生態,而高階製程(7nm以下)仍與國際供應鏈“有限脫鉤”。中芯國際的“超級節點”技術可能挑戰臺積電的製程命名體系,重塑行業標準話語權。
美國可能聯合盟友建立“半導體原產地規則聯盟”,或擴大對中芯國際的制裁(如限制14nm裝置維護服務)。歐盟則可能加強審查“借道東南亞”的晶片供應鏈。
3D封裝、Chiplet等新技術可能削弱物理流片地的權重,若未來這些技術突破現行規則框架,原產地認定標準或將再次修訂。中國企業正透過RCEP區域合作(如中芯國際寧波廠+通富微電馬來西亞廠)構建彈性供應鏈。
短期來看,政策將加劇行業陣痛:中小企業需建立PO溯源系統,跨國企業面臨供應鏈重組壓力。但長期而言,這是中國半導體“強鏈補鏈”的關鍵推手:透過需求側改革(如“首購首用”機制)拉動供給側升級,最終實現從“被動接招”到“主動出牌”的轉變。企業需以“合規為盾、創新為矛”,在裝置國產化、工藝協同、區域合作三方面構建新競爭力,方能在全球半導體秩序重構中佔據先機。
>End
>>>
本文轉載自“深觀啟元”,原標題《關稅反擊|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認定標準》。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